正阳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6-03-28正阳县花生研究所余辉
正阳县花生研究所 余辉
正阳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正阳县花生研究所余辉
正阳县位于驻马店市东南部,地处淮北平原,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3.2万hm2,总人口7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县种植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由过去单一作物,调整优化为花生、小麦、蔬菜多业并举,蔬菜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县蔬菜年种植面积在0.4khm2左右,蔬菜生产人均年经济收入达到850元,在全年人均纯收入中占有一定比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正确分析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引导农民科学种植蔬菜,提高蔬菜品质,进而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但受种种因素影响,蔬菜产业化经营在取得明显绩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从而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正阳县蔬菜产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当地土地资源优势和县内外市场需求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为积极推动县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技术参考。
一、蔬菜生产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正阳县蔬菜生产只限于农户分散种植,设施简陋,品种单一,加之外地菜的冲击,菜价起伏大,当地生产蔬菜“淡季淡、旺季滥”的现象较为突出,致使蔬菜生产一度发展缓慢,播种面积呈下降的趋势。近年来,正阳县各级政府开始注重蔬菜生产和“菜蓝子”工程,逐步加大了对蔬菜生产重视程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创立了多个具有本土特色的优质无公害蔬菜品牌,如“陡沟生姜”“沿淮大蒜”等。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正阳蔬菜走出了家门,进入了周边的一些县市集贸市场。县政府着眼长远,从提高农艺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积极引导协调,带领农民闯市场、树品牌,积极利用省市农副产品博览会、电视广告、报刊等传媒宣传本地蔬菜,重点培育了多个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品牌,提高了蔬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效益。
正阳地处亚热带向北暖温带过渡地带,光照、雨水充足,耕地资源丰富,种植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来,正阳县蔬菜办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引进蔬菜新品种30多个,建立了多个蔬菜专业生产基地,发展了一体化温室大棚512栋,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区的生产效益,而且增强了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抗低温冷害为主的保护地设施栽培得到大面积推广,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设施栽培模式。2011年,全县拥有蔬菜大棚1 200栋、温室300栋,面积达12万m2。庞桥村还建起了12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配套应用了长寿无滴膜、电热育苗、嫁接栽培、生物微肥等技术,一年四季鲜菜不断,每平方米创产值150元。雷寨乡李楼村建立了66.67hm2的蔬菜生产基地,其中育苗大棚10个、温室500栋,面积达20万m2,从事蔬菜生产的人员48人,仅育苗一项,年销售额达到60万元。
二、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蔬菜生产的基础环境亟待改善
首先,蔬菜不同于一般的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环节要求较高,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蔬菜产量,保证蔬菜品质的基础。其次,高质量的农业生产要素是造就优质无公害蔬菜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断得到更新的同时,无化肥、无农药残留的无公害蔬菜客观上要求对生产要素要加以科学综合的运用。当前,正阳县的蔬菜生产市场比较混乱,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并且农膜、肥料、农药等不仅质量不稳定,且市场价格没有得到较好控制,严重制约和威胁着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蔬菜产业是一个相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事关效益高低、产业成败。农业科技人才是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不可能生产出优质无公害蔬菜,即使有,也不会保持长久。目前,正阳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难以适应当今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要求,全县从事蔬菜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8名,而且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事业经费没保障,大多数农业技术人员被迫从事第二职业,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无法保证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蔬菜生产资金不足
资金短缺是阻碍当前正阳县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又一重要因素。实践证明,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需要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支持。近年来,正阳县各级政府对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资金投入有限,年均投入资金不足10万元,距正常科研事业经费50万元缺口在40万元以上,从而对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造成影响。大部分蔬菜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摸索只有靠农户自己投入,而且相当一部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
蔬菜是鲜嫩产品,不耐储藏,运输不便,价格变幅较大,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和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正阳县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影响批量外销。目前,全县尚没有建立统一的蔬菜信息网络中心,单靠市场反馈又难以奏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因而经常会因市场误导使菜农盲目种植,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五)产业化程度不高
当前,正阳县蔬菜生产大部分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难以创名牌产品。而且菜农卖菜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蔬菜产业在小生产与市场销售之间徘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同时,产业化经营处于萌芽阶段,无龙头企业,无带动能力,仍停留在一般的购销关系或松散的联合层面,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全县蔬菜产业虽然在某些地区形成了比较集中的生产区域,但就内部总体结构而言,由于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广大偏远农村地区,蔬菜种植品种多而且杂,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
三、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是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目标。不更新观念,不提高认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就无从谈起。就各级政府而言,要切实做到转变观念,提高对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把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作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来抓;要加强对农户的引导,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的农业观念;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与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对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给予积极支持。
(二)制定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政策措施
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需要政府支持,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二是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资金投入力度。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增加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财政投入,鼓励对有发展前途的蔬菜生产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规范蔬菜经营者的行为,积极维护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品的合法权益。支持以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要以优质无公害蔬菜品牌开拓市场,组建农民生产专业化团体,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
(三)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积极协调有关科研、管理、生产等部门联合攻关,尽快开发和推广蔬菜采后处理技术,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加工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满足市场需求,促进蔬菜产品增值、加工增效,提高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以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蔬菜基地生产作业及产后加工全过程质量监控,实行动态化管理,达到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指导蔬菜生产经营者建立田间管理档案和产销档案,从而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四)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多元化开拓优质无公害蔬菜销售市场
为适应新的营销市场的需要,对优质无公害鲜菜产品要强化产后的商品化处理。要根据市场需要,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研制采后的处理技术措施、科学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制定出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标准,广泛开展加工、运销技术研究。通过研究与开发,提高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品加工和贮运的整体水平,以此提高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对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品要逐步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以国内大中城市为重点,积极开展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品的展销、促销活动,在巩固传统销售市场的同时,加快开拓新市场,以改变目前蔬菜产业受市场制约而带来的风险。
(五)建立信息网络,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
一是按照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对蔬菜市场进一步规范管理、合理布局、有效调控,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加强与国内有关大中城市的联系,积极建立销售网点,衔接外地市场,发挥市场的中枢作用,扩大覆盖面。二是组建蔬菜产业联合会和菜农专业协会,对外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筹措资金,协调关系,规范行为,逐渐实现生产、流通集团化操作,形成动作有序、快速高效、互利互惠的蔬菜生产态势。三是建立信息网络。有效利用农业网络、信息平台等功能齐全、传递快捷的信息服务设施,及时提供生产、市场、借贷信息,指导生产、加工和营销,推进正阳县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