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启示

2016-03-28杨翠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校际互联网+信息技术

杨翠平

(吉林动画学院思政理论教学部,吉林长春 13001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启示

杨翠平

(吉林动画学院思政理论教学部,吉林长春 13001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掀起了互联网技术革命,传统行业也打破常规,纷纷开启了“互联网+”模式。“互联网+”为教育的发展和重组构建了新的思考方式,也为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帮助。“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创新发展,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因此,高校应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团队素质;尝试市场开拓机制,探索科学的运营模式;加强校际战略合作,实现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

“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1]。“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更好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达到在线化、数据化。当前,诸多传统行业已纷纷启动“互联网+”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十几年内,“创客空间”、“众创空间”、“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名字走进教育事业,吸引了大批研究者的关注。“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阶段性产物,势必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严重冲击,并在教育行业产生影响。于高等教育而言,“互联网+”的出现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互联网+”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也势必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具有双面性,即挑战与机遇并存。

1.1 互联网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其性质决定了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尤其是“211”、“985”等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受政策、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因此,互联网方式的出现在很大层面上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互联网因自身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壁垒,即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打破身份的障碍,打破经济条件的困顿,使学习者不分年龄、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职业,均可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慕课”。“慕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试图将传统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这个虚拟的教室里自由地学习[2]。“慕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统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拓宽了教育视野。此外,随着当前移动网络和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网上学习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如网易公开课,将名校名师的课堂搬到网络上,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学习,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1.2 互联网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开放化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开放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3]。伴随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也逐渐从“象牙塔”之中走出来,更加强调与世界接轨,传统的单一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互利网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接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国外优秀大学的课程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教育内容的传播;国内与国外大学的校际合作,也实现了学生共享师资。虽然网络教学不能完全替代育人方式,但是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是不言而喻的[4]。互联网让高等教育更加开放,具体包括课程的开放化、学习的开放化、评价的开放化和平台的开放化,从而有助于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

1.3 互联网激发了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高等教育也难以躲避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当前,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革,高校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生产,能够成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中心。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大学的围墙,成为改变高等教育模式的一股全新力量。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在培养、内容和方式上进行重大变革[5]。在培养目标上,高校不仅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能力的人才;教学内容上,迫切需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方式上,要更加灵活多变、生动形象,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发展策略

有分析人士指出,“互联网+”概念未来将持续升温,入侵各个行业领域[6]。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势必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且能够弥补大学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如时间空间的固定化和教育对象的特定化等。从一定层面来讲,互联网技术已经触动到传统高等教育的固有模式。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规划“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道路,促进教育的普惠性发展。

2.1 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对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渗透,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实现教育信息化成为新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7]当前,高校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古板、保守等问题。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开始改变教学模式,学校和教育机构重构学校的组织结构。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持续深化,首先,高校应充分重视互联网技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次,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慕课”的先进经验,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在线教育平台。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设计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教育模式;最后,高校应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信息技术的尝试与应用给予支持。

2.2 打造具备高水平信息技术的教师共同体

教师共同体是在学校推动下或教师自发的情况下,基于教师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学改革的一种专业性团队[8]。教师共同体具有实践性、研究性、专业性等特点,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互联网+”与高校教育的结合,实现了全新的在线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之前的思维逻辑和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结合需要课程设计师、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多媒体专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团队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最大效率。有学者指出,一门课程的录制从材料的准备、录制,前后需要投入的时间大概是半个月。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团队的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需要打造具备高素质、跨时空的教师专业团队。首先,采用学习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其次,遴选优秀教师和专业人们组成专业发展团队;最后,采用激励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3 不断加强校际战略合作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开展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9]。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往往属于“单打独斗”,受时间、空间、师资等多种条件的限制,高校资源共享的机会和内容都不是太多,往往难以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功效。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发、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为高校校际合作进一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教育模式可以借助互联网这种新型的方式,加强校际合作,实现战略双赢。首先,可以借助互联网打开教育场域,实现高校的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让高校与高校之间真正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其次,高校形成学术协同创新中心,让国家知识能够借助互联网之手实现更多的沟通与分享;再次,共同研发创新课程,提高各个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最后,加强校际之间优秀师资的共享,实现优秀教师的一线教学与科研带队。

2.4 尝试市场开拓机制,探索科学的运营模式

我国高校教育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够成熟,高校仍属于国家宏观调控。但是,美国高校教育发展结果表明,市场是促进高校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0]。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将会大力实施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公平与竞争。我国高校层次差别较大,校际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优秀教育资源集中在东部,东部地区发展也优于中西部。建议开拓市场机制,通过“互联网+”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与竞争,激发市场在优质资源供给和配置方面的作用。

此外,当前很多的教育资源大都实行免费共享,这种制度既有优点也有弊端。优点在于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教育资源,但是难以维持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网络课程的建设耗时长、投资大,单单只是高校的力量可能难以让其长久存在。因此,需要加入市场机制,采用科学的市场运用模式,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可以得到长久支持,才是高校教育模式创新的根本保障。

2.5 应用高效的教学系统提升学习体验

在线教学系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互联网+”背景下实现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即采用高效的教学系统。首先,高校对学习系统的引进与输出应严格把关,切实保障学习系统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在线学习系统的技术要过硬,即不仅可以进行课程直播,更重要的是要有辅导和监督的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重视在线教育、师生互动。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指出:“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发生在大学课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之中”[10]。因此,线上线下的答疑与交流也是优质教学系统应该必备的功能之一。最后,后台加强对学生学习时间、阅读数量、练习频次等几个方面的检测,且检测的结果要定时定量反馈给授课教师,让教师能够全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革。这场变革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传统行业开始尝试采用“互联网+”模式,且都取得不错的效果。在高等教育方面,“互联网+”的出现为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将信息技术推广到教育教学的具体应用之中是当前高校改革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1]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2]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3]陈乃林.多样化与开放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我国跨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走势探析[J].江苏高教,1999(2):14-20.

[4]祝智庭.让慕课的开放精神照进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3-20(2).

[5]陈大柔.网络高教: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1(3):19-22.

[6]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85-88.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6-01-0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8]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4(3):25-27.

[9]郭崇慧,王佳磊.“985工程”高校校际科研合作网络研究[J].科研管理,2013(12):211-220.

[10]新华网.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2013-11-12)[2016-01-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2/c_118113455.htm.

2016-07-17

杨翠平(1982- ),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G642.0

A

2095-7602(2016)10-0108-03

猜你喜欢

校际互联网+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