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
2016-03-28闫俊玲于明波
闫俊玲,于明波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
闫俊玲,于明波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近年来,随着“英语热”的潮流,众多考生不约而同地挤入各高校的英语专业.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各高校对于培养英语实用性人才略显力不从心,从而导致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提出了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方法和建议,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也多了起来,这就导致了中国对英语人才需求迅速增长,同时也引发了“英语热”这一现象.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逐年增加,短短几年,英语人才已接近饱和,再加上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能力的重视和提高,近两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形成了“就业难”的局势.另外,各高校对英语专业课程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置,更是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空有基础知识,而无实践能力,无法胜任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岗位.为适应社会要求,培养英语类应用型人才,优化教学系统,精简课程种类,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无疑是改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重要途径.
1 现阶段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1.1 课程设置盲目
课程设置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是培养目标人才的重要环节.近两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困难,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各高校没有对英语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是根据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的.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基本都是基础课程,即听力、口语、泛读等课程.也就是说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还是在延续中小学的课程模式,只是将其细化为不同的学科.大二的课程还是在延续大一的课程,只是又加入了写作,二外等课程,其目的还是在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提高学生的大学等级考试和专业等级考试的过关率.大三会开设一些与专业方向有关的课程,如师范方向的会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和教师资格证考试有关的课程;商务英语方向会开设商务类的笔译,口译等与商务英语等级考试相关的课程;旅游英语会开设一些与旅游英语等级考试的一些课程……大四的课程更是紧扣考研大趋势,开设文学、语言学等这类课程.
以上就是各高校英语专业从大一到大四的课程设置情况,不难发现,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从小学延续到大学,辈辈相传.一方面:教师不断更新;学生不断更换.另一方面:不变的课程、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两方面导致的结果就是:延续了长期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一个样子,如初一辙,无法与社会需要相匹配.就这些方面来看,目前高校在设置英语专业课程时较为盲目,他们只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因没有实践能力而很难胜任以后的工作.
1.2 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中国各高校的本科生都是四学年制,当然英语专业也是一样.但其实这四年的所有课程加起来有两个学年就可以轻松修完了,也就是说,大学的四年里有两年的时间其实是被荒废的.一些人说,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给英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学习外国文学,阅读英文名著,或去做一些与英语有关的兼职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这未免有些太理想化了.对于刚从高中繁重的课程中解脱出来的大学生们,一旦有空闲时间,他们就会想着如何去消遣娱乐.
再加上现在绝大部分大学都采用学分制后,英语专业学生的有些课程也是可以自主选择的,这就使得每个人的课程表都存在差异,因此一天中的课时数量和时间安排也就存在着差异,每个人每天的课时数量和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也就导致英语专业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时间去选择与专业有关的兼职,缺少实践经验.虽然在大四的时候,各高校会专门拿出一部分的时间去组织英语专业学生实习.但实习单位一般都固定且数目太少,众多的英语专业实习生都聚集在同一个单位.当然实习单位也不会提供给每人一个职位,且是一些形同虚设的职位,实践能力也得不到真正意义的提高.如英语专业师范类的教学实习:所去学校的教师不愿把真正的课堂交给实习教师,只允许实习教师听听课、帮忙批批作业、代为对对练习答案等辅助工作,所以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形同虚设.
从上面这些问题就可以看出,各高校对英语专业课程安排在时间上是很不合理的.即使学生有想多实践去提升自己能力的意识,也没有合理的时间去做,只能任凭毫无规律的空闲时间从指尖流走.
1.3 师资配备盲从
为了与时俱进;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为了构建综合性大学;为了保证充足的生源,许多高校盲目开设社会炒作的热门专业,如商务英语及旅游英语.开设这样的热门急需课程本身并无错误,因为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与旅游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类英语人才需求量注定剧增.遗憾地是:高校只是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并不能提供相对应的师资,而是强行赶一些不具备这些热门专业知识的教师上架,教师只能现买现卖或照本宣科;本来没有教授旅游英语经验的教师,却被硬着头皮推上了讲台,只能边学边教.教师自己还一知半解,如何能教出有能力有水平的学生.而且各高校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老师今年教授这门课程,明年又去教授另一门课程,之后还会换着教其它课程.学生的课程没有变,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却一直在换.虽说各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基本都是教授级别,教任何课程都可以得心应手.但术业有专攻,每一位教师肯定有其最擅长的一门课程,为什么不能把每一位老师最擅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教师教授起来更加熟练,学生学起来也更加精准,更容易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
许多高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盲目跟风,导致了每门课程的师资配备不合理.他们并不考虑实际就业要求,教师也只是跟着教材凑合着上自己并不擅长的课程,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1.4 教学过于死板
高校的课堂应是开放的、互动的、活跃的、畅所欲言的场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事实上大多数高校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一个模式,甚至有的学生带听不听或边听边玩手机.一些老教师还沿袭着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自己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殊不知学生已经困得神志不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得教师无法从学生的学习中得到反馈,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作为语言的英语本应是交流工具,可事实上学生除了读、写、译,却听不懂对方所说内容,也回答不出对方的问题,所以英语完全失去了其初衷.其问题就在于大学的教学方法仍过于死板,造成的结果是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哑巴英语,空有知识技能,却没办法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会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对课程知识的接受能力大打折扣,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机会去提升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2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改革和设置
2.1 教育大纲的改革
最新制定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在新世纪中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该成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社会、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新《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又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新《大纲》的课程计划将四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分成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新《大纲》还在课程建设上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即“鼓励不同地区的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教学特色,在课程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外语人才.”但是,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过分注重理论学习,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也就是理论不能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高校不灵活的课程设置、陈旧的教学内容、老套的教学手段、有限的选修课程等都使得英语专业改革迫在眉睫.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最近几年由于各高校英语专业扩大招生造成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下降,在英语专业圈内引发了一场围绕课程设置的大讨论.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关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论文.一些高校从中受到启发,开始在这两方面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方面.从前,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较为死板,始终延续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培养出的英语人才非常单一,空有应试能力,没有实践能力.一些高校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案.比如一些高校开始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方案,也就是说,学生上课再也不是整整齐齐地排排坐,在严肃的氛围下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针对老师分配的教学任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的组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按理说,“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也称得上是个一举两得的好教法,但这些高校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案实施下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生组成小组后会闲谈与课程无关的话题;学生对于老师交代的任务纯属应付;有的小组成员会偷懒,根本没有参与到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近年来一些高校对英语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虽有突破,但存在的问题仍有很多,可谓任重而道远啊.
2.3 热门课程设置的改革
由于新《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在新世纪中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该成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社会、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这一要求;同时也为适应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都在英语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了方向的细化,还增加了一些热门的方向,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以及师范英语.并以这些热门方向为基础,增设了相关的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设置了商务翻译,国际贸易等课程;旅游英语设置了国际旅游,旅游翻译等课程;师范方向也增设了相应的课程,如教师语言与艺术,教学法,课程设计等课程.这些方向的课程增加之后,英语专业学生扩招的数目也随之增多,那么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的挑战也就越来越大.基础设施不足,教师资源空缺,管理力不从心,教学质量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因此高校英语专业的教育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但也要从自身情况考虑,循序渐进达到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切不可冒进,盲目增设太多力不能及的课程,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带来许多问题与坏影响.
3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角度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向
3.1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进行基础课程设置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一种工具,主要功能是用于交流与沟通,因此学习听、说、读、写、译等这些基本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基础扎实,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外语,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真正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的.那么如何对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设置才能达到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一目的呢?
在中国的中小学应试教育中,一般不太重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因此对于刚入学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听力与口语是他们的弱项.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应该增加听力与口语的课时数.并按照从简到难的顺序设置课程,从培养学生的信心开始,逐步增加难度.之后是泛读课程的设置,每一位学生对于阅读都不陌生,但大学的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与中小学时期的英语阅读相比,已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简单,更重要地是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因此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的设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泛读课本,还应开设一些诸如双语阅读、中国文学作品译本阅读、时报阅读等一系列阅读课程.可以从学生熟知的文学作品开始,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好习惯.至于写和译,其实应该把这两门课程设置的顺序颠倒过来.在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英文书籍之后,可以试着将其进行翻译,先是英译中,等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再进行中译英.在练习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积累新单词和新句型,而且在文学素养方面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进行写作课程的设置,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可以得心应手了.
如此将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调整与设置之后,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向着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2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进行专业方向设置
大一、大二扎实了基础课程,大三、大四就该在专业上下一番功夫了,在专业上要细化出社会急需的专业方向.如,教育工作需要的师范方向;翻译工作需要的翻译方向;外贸工作需要的外贸英语;商务工作需要的商务英语;还有现在热门的对外汉语等.这样的细分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也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不同专业方向发展的前景去选择,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就业意识,指导了学生的就业方向.但是在对高校英语专业方向进行设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本高校的现实情况,不可以盲目冒进.例如,某高校从前一直是师范类院校,其英语专业的教师也都是师范类的精英,对商务英语,旅游英语了解较少,那么对于这个学校来说,开设商务英语方向或旅游英语方向不仅达不到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质量下降.对于这类院校,也是可以在英语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的,比如可以将原来的师范英语细化为幼师英语、小学英语以及中学英语.虽然都是师范英语,但不同阶段,学习者的心理不同,运用到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师语言,行为等均有不同的体现.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发挥师范类院校的长处,培养出来的师范类英语人才也会极具针对性.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各高校在进行英语专业方向设置的时候要综合自身的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
3.3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方向细分以后,还要执行好,执行得好不好,就看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了,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尤为重要的.上面在论述进行专业方向设置地时候提到过,高校在考虑是否要设置一个专业方向,首先要考虑自身有没有设置该专业方向的能力.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也一样,在考虑是否要就某个方向设置一门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到有没有教师能胜任这门课程.只有教师真正精通这门课程,学生才会从课程中得到启发,能够学以致用,这门课程设置得就算合理.当然,细分方向之后,针对某个方向的一些课程是精简不得的,比如英语师范方向必须设置得有: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法、微格教学等课程;商务英语方向必须设置商务翻译、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等课程;旅游英语方向必须设置得有旅游翻译、中外旅游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用到的知识,也是该方向的基本知识.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能胜任以后的工作.各高校要定时对新设置的课程进行教学研究,不断调整,以达到最满意的效果.还可以邀请一些有社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就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贴近就业实际,学的做的就是工作中用的,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目的.
3.4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进行实践课程设置
由于大多数高校还在沿袭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各高校培养出的英语专业人才个个都是“哑巴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很扎实,但仍无法适应新的工作.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机会少,实践能力欠缺,因此要想培养出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必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应该多听、多练、多说.只有这样,才能听得懂别人的话,才能将自己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因此,各高校应该多设置一些实践课程,如演讲与口才,思辨与表达等基础实践课程去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应依据所分的方向去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如翻译方向应开设现场笔译、口译等课程;师范方向应开设模拟课堂教学、英语话剧小课堂等课程.各高校还需把每学期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集中一下,留下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去见习.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分别到不同的岗位去学习实践,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有所用,学到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愈加严峻,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已刻不容缓.各高校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增设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才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应用型人才.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单位需要,那就是教育的失败.所以面对越来越多找不到合适工作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各高校应该反省一下,尽快找到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研究发现,课程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那么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也将是纸上谈兵.因此本文就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对各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地时候一定要结合本校的特征,科学合理地进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目标,解决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1〕边虹霞.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关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
〔2〕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试论重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J].外语界,2002.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的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中国外语,2012.
〔4〕陈珊.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基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
〔5〕常俊跃.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学科内容组织模式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5.
〔6〕戴炜栋,张雪梅.试析中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之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
〔7〕丁素萍,王正胜.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
〔8〕范谊,周洵英.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语界,2010.
〔9〕付卉.网络时代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弊端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4.
〔10〕黄振羽.论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衔接的途径——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11〕邵薇薇.就业导向的哈商大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4.
〔12〕王伟.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13〕阎丽.论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2016.
〔14〕余美洋.高师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改革趋势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15〕张岳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J].普洱学院学报,2016.
H319;G64
A
1673-260X(2016)12-0253-04
2016-09-07
赤峰学院教改项目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主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 《英语阅读》课程为例”(JGXM201522)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