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在我国高校发展问题研究
2016-03-28罗树武
罗树武
(贵州师范大学 历政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在我国高校发展问题研究
罗树武
(贵州师范大学 历政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政治文化面临西方政治文化的严峻冲击和挑战,多元异质文化冲突不断.网络教学平台在应用与传播过程中背负了一定的文化与价值形态,不再具有最初产生时的中立性和自主性,国外网络教学课程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严重冲击着我国文化安全.在“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对文化安全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国外网络教学课程”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与挑战,最终得出针对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背后文化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路径.
网络教学平台;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导权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网络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交流平台,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网络学习热潮,其兴起背后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
1 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兴起背后的现实依据
1.1 “网络教学课程”是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当代体现和当代形态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1]全球化以经济为核心,并从政治、外交、文化、安全教育多角度加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与联系.信息化作为全球化的一种手段,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但也对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教学课程”代表了开放的教育资源,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安排教育教学进度、教育教学时间和受教育地点,并通过“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提供的作业、小测验、考试等环节,加强学习效果的检验.“网络教学平台”代表了教育发展的的一种新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世界各个国家、地区连续的紧密,国外教育辅助工具的发展也日益影响着我国辅助工具的发展.尤其互联网的发展,加之西方教育随着西方经济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国外网络教育课程”在各大门户网站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在高校具有蔓延之势.
1.2 “网络教学课程”是教育公平化的当代体现和当代形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历史新时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2]教育公平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网络教学课程”是信息服务业与教育深度结合的产物,力求通过扩大受教育者获得教育的机会来解决教育公平化问题.“网络教学课程”拥有海量的在线教育参与者,[3]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往往达到数千,更有甚者达到上万的学习访问量,并且大部分“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是免费的,没有国别、种族、肤色、贫富的限制,可以使那些原本上不起大学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无障碍的学习高等教育课程,力促教育公平.“网络教学课程”具有重复使用的特点,有助于节省教育经费的支出,具有低投入、高收益的特点,是教育公平化的当代体现和当代形态.“国外网络教学课程”打着教育公平的旗号,打着促进文化交流的旗号在我国尤其在高校大学生间广泛传播.随着大量的“国外网络教育课程”的传入,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兴起所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也不能小视.
1.3 高校“网络网络教学课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优质网络教学课程缺乏的短板
我国网络教学课程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国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发展自此踏上了快车道.目前高校现代化网络教学课程已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开设课程总数1.8万门,网站内容多而杂,适合受教育者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内容不多.制约我国高校网络教学课程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瓶颈就是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缺乏.网上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活动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容量.资源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被认可的程度和教学效果.而各大门户网站上的耶鲁大学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斯坦福大学公开课内容创新性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
2 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兴起背后的文化安全问题
本文在提出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兴起的现实依据基础上,从多个视角分析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对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挑战.
2.1 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的发展将挑战国民教育体系的独立性
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思想文化建设成果,是国家、民族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历史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民教育体系又是在主权国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以民族特有的文化讲述方式,满足本国家、本民族受众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是本国家、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传播途径.在新时期兼容并包开放的社会氛围中,“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在促进思想观点更加活跃的同时,也方便了西方教育霸权主义、中西方文化归同、主张文化自我否定崇洋媚外等杂音噪音的制造与传播,其实质就是否定本国家、本民族国民教育体系的独立性,否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瓦解民族文化认同感,引起文化认同危机.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今天,保持国民教育体系的独立性尤为重要,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共同课题.
2.2 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的发展将挑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比如网络教学课程发展的最新形态:幕课.由于“幕课”课程最早产生于美国,它的基础语言是英语,技术与内容构建标准也是基于三大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的标准,三大平台几乎垄断了“幕课”信息资源和信息流通通道,形成“幕课”世界的文化霸主.全世界任何人想在“幕课”平台上学习网络课程,首先要基于三大平台应用或者是在三大平台的敷衍平台上的运用.三大平台在课程内容选择、文化价值取向深深打上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烙印,是西方文化扩张和推行霸权的新手段和方法.“幕课”在促使西方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领域的渗透,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丧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文化空间.毕竟西方社会是“幕课”平台的文化价值标准、文化内容选取标准、文化推广标准的制定者.
2.3 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的发展将挑战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主导性
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在维护社会主义政党执政地位、调节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向心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强势地位,向非资产阶级文化国家推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不惜通过发生颜色革命(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家成功的实行)甚至发动战争如伊拉克、利比亚直接推翻现政权,不顾各个国家历史实际情况推行所谓的西式民主,造成这些国家长时间战乱.现在西方社会又找到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网络教学课程”.“国外网络教学课程”作为由西方国家发展并主导的在线网络课程,夹杂着西方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历史文化态度和国民思想教育立场,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民众的行为认知方式和态度,加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煽动民众的非理性情绪降低国民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4 “国外网络教学课程”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传播渗透的新载体
自古意识形态的传播渗透主要是通过商业贸易经济往来、人口迁徙、教育等几个基本途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意识形态传播主要表现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的交流对抗,比如局部战争、颜色革命、文化宣传等.虽然九十年代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缩减,社会主义遇到短暂的低潮,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九十年代中后期互联网的强势崛起,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借助其强势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强势的向世界范围内输出其资产阶级意识主张,形成新一轮文化霸权.现在西方又通过“国外网络教学课程”这新型媒介载体,传播文化主张、价值观等,影响新一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坚决捍卫文化安全,试图找出规避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背后文化安全问题的方法与路径.
3 规避高校“网络教学课程”兴起背后文化安全问题的方法与路径
在分析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对文化安全内容和形式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从国民教育、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兴起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与挑战,最终得出针对高校“国外网络教学课程”兴起背后文化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路径.
3.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创新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养成的重要场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和实践创新,提高思想政治课吸引力和号召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加强理论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性、可检验性、密切联系实际性,以具体现实为基础,加强思想政治课的真情感召;其次加强课程形式创新,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语境和教育教育模式,比如加强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课程”平台的建立,强化“网络教学课程”潮流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更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任务;最后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经验提升和总结,加强实践创新,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引导思想潮流建设.
3.2 坚持“自身网络教学课程”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必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其宝贵品格,尤其是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延伸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展现了极强的包容性.在古代鲜卑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和汉文化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二者在良性互动中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教学课程”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互识、互补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作为教育教学方式在与现代教育模式、与国民教育体系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唯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相契合,才能在中华大地找到生长点,进而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3.3 坚持“慕课”发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想取得长足的进展不能把意识形态仅仅局限于学者的学术领域,应密切联系生活,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恰好“网络教学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支持.但在发展“网络教学课程”这种在线课程模式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引导人民群众科学合理、辩证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6]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丧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对社会主义的自我否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领导者主动放弃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将社会主义政权主动放弃,是对自身历史和人民的自我否定.
3.4 各相关企业坚持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相结合
“网络教学课程”是源于西方商业模式的产物,在其发展背后是众多投资公司和自身平台努力的结果.在平台发展初期“网络教学课程”是免费的,企业后期通过收取服务费比如学业证明、成绩单、向招聘方推荐学员等收费.且不论西方“网络教学课程”平台商业模式是否盈利、是否能持久的坚持下去,“网络教学课程”要想在中国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坚持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必须坚持商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公益属性相结合,必须依托我国国情,吸收国外的经验,建设我国自主的幕课平台,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网络教学课程”模式,不可盲目的照抄别人,在商业浪潮中迷失自我,丧失教育教学的目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网络教学课程”的发展为了人民,让最广大的人民享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袁方.我的全球化观[J].改革与开放,2015(10).
〔2〕陆学艺,宋国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经济社会意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3〕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4〕迟成勇.论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J].实事求是,2015(1).
G642
A
1673-260X(2016)12-0227-03
20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