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角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探索
2016-03-28邓甦
邓甦
(福建江夏学院 对外合作处,福建 福州 350108)
通识教育视角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探索
邓甦
(福建江夏学院 对外合作处,福建 福州 350108)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具有通融见识、有社会责任感、博雅精神、健康情感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完整的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行政化严重,教育管理理念落伍、内容陈旧、方式单一,工作效率偏低.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明确教育目标,实施人文关怀,并摒弃高校教育管理行政化观念,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实现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通识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学生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不断的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程度逐渐普及,高校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但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这就亟需我们树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之为“博雅教育”或“全才教育”,是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最初源自西方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1iberal education),而后形成于美国,是由美国的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首次提出的将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教育[1].中国通识教育最早源于孔子,他教学生“六经”、“六艺”,从生活中学习知识,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激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要求全面发展,养成真正有教养的社会人.虽然目前对于通识教育没有明确的严格定义,但通常认为,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教育功利主义、狭隘的实用主义教育目的产生的,其性质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应接受的非专业性的教育[2].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避免教育过于强调专业化和不全面导致的人格不健全和视野狭隘等偏颇状况,其目标在于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具有通融见识、有社会责任感、博雅精神、健康情感与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通识教育在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教育目的中,强调人的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要求学生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等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
1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不足
1.1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行政化严重,工作效率偏低
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和教育体制,当前很多高等教育结构设置参照行政模式设置,运行机制类似于政府部门,高校教育管理行政化使高校权力过分集中,行政权利优势远高于学术权利,各类资源均由高校行政部门分配、管理,行政权力的延伸不仅妨碍了高校学术自由,行政人员职称较高、教学科研教师职称较低的情况普遍存在.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累赘的层级设置更是导致工作分工过细而职责不够明确,管理工作侧重于标准化与制度化,一些简单的审批流程或工作都需要各级机构领导依次审阅、层层把关,需要反复的递交和审批,不能高效地解决其所面对的问题.高校教育管理的权力行使过度,各种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使教师各个方面被约束和限制,一度成为遵从上级指示的“工具”和执行命令的“非人情化”个体[3],抑制了教师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最终从根本上影响高校对学生的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繁杂的程序性事务上,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发育.
1.2 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较落伍,通识教育理念模糊,学生缺失主导地位
很多高校对教育管理认识不够深刻,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概念,过多地关注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甚至认为教师的教学就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全部,教师重点关注如何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疏忽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僵化保守的观念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样培养的学生很有可能高分低能,成绩优异而实践能力薄弱,甚至有可能在步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力不从心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1.3 高校教育管理内容陈旧,管理方式单一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受旧的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陈旧,教育管理手段、方法单一,管理效率较低.
第一,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限制多、疏导少.多数高校的学生手册或守章程明确规定了学生必须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上制约限制过多、教育疏导过少,未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教育效率不高,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需求.
第二,高校对于课程考核的管理.很多高校专业课教师考核体系相对成熟,但对通识课程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不健全,不能有效提升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以学科价值为本,以知识技能体系为目标参照,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学结果,这样的评价模式与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相悖,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4].
第三,高校教学管理学分制有待改善.西方高校学生在教学计划和学科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尚未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规划,教学课程、教学大纲缺乏合理的设置,未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机制.多数高校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四大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识教育课程往往是公选课或专业课的补充,或被安排在公共课和选修课之中,因此,学生课程呈现:必修课程多,自主选修课程少;专业课程偏多,通识课程偏少.学生的自主选课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无法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自主选修通识课或专业课,因而很难从学生的层面贯彻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原则以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目标.有的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提出通识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更注重培养学生以政治素质为首的崇高境界,而忽略了学生作为最基本公民的素质培养.
另外,高校通识教育实施过程、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现阶段,高校教育仍然采取经验教学手段,教育模式以单向灌输传授为主,启发、讨论少,教育过程较为呆板;通识教育课程以集中大教室统一理论授课为主,课堂教学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缺乏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巩固学习,这样长期单向灌输、机械的的培养教育模式与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是相悖的,学生不习惯自主思考,思维被禁锢、压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缺乏对外界环境和信息做出自己合理判断的能力.
2 通识教育视角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策略
2.1 通识教育要摒弃高校教育行政化观念,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教育行政化管理理念模糊了高校与行政机构的边界,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使得高校教育职能发生了严重偏移,导致学术自由的发展受到限制;高校行政化的闭门办学使高校固步自封,脱离社会实际需要[5].
在新阶段我国高校应逐步去行政化,逐步完善、健全教育管理机制,规范管理.首先,优化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明确不同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引导高校教育管理朝服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行政机构工作能效.其次,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细化评价机制,通过对教育工作过程和效果进行正确评价,采取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效果,以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改善与提高.
2.2 树立通识教育的科学理念要明确高校教育目标,实施人文关怀
在高校教育目标定位上,通识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通人”,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经典传授继而发展心智的教育,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树立人本观,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确立学生的教育主导地位,坚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通识教育的科学管理观念出发,我们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偏重于“管”而忽略“理”,过度“管”也就是通过各种制度、规定、措施等办法规定、强制、约束学生和教师的各种行为,忽略了监督、疏导、沟通、说服和激励等“理”的培养方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贯穿通识教育的科学理念,通过完善各项的规章制度和各方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保障高校学生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通识教育的“以学生为主”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服务性组织以保障学生权益,在传统理性管理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地偏向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通过情感交流来感化学生,积极引导、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促进学生个体自由、自主成长,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实现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价值[6].
2.3 通识教育要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首先,我们要科学认识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又称为“专门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的深层次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该领域的专门型人才.从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来看,专业教育主要受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行为主义、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等经典理论思想指导,专业教育更关注现实问题能否解决、关注个体价值能否实现、关注社会发展需求的功用特征;而通识教育通常受人本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民主主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等经典理论思想的指导,更注重理智、公益、综合与普世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情怀[9].从核心理念看,专业教育相对专业化、职业化,教育的知识面相对偏狭,注重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精准度、深刻性与专属性;而通识教育内含德育内容,是以“全人的培养”为核心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健全、完整的人,培养大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价值观和品行修养的广度、高度、创新性和推广迁移性[7].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来看,专业教育培养专才,其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和实用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求实效,忽视了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个人发展不健全[7];通识教育则明确了“健全的人”应具备的知识、思维、价值、素养、能力与方法,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制度等方面都提高人的价值,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通识教育的科学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才能发挥作用.
台湾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具有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涵盖了价值观、生命观、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丰富、目标多元,其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含:(1)人文教育类课程,即文、哲、史、艺等课程,培养学生对自我语境、不同文明的认知和了解,引导自我反思和文化理解,提升审美能力.(2)社会科学类课程,即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从多维角度解决问题,学会跨文化、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3)自然科学类课程,即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探索、发现与思考,学会科学表达与科学操作.(4)管理科学类课程,即信息、高新技术和社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学会信息分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与信息管理技术分析、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5)生命科学类课程,即现代生命科学、死亡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发生和发展规律.(6)性别科学类课程,即婚姻与家庭、两性平权等课程,培养学生获得健康价值的能力,增强包容力和平等智慧.(7)环境生态类课程,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课程,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类与自然界.(8)公民社会类课程,即法治、人权教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理解多元信仰和个人的精神力量[8].
通识教育一方面可通过对通识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等五个方面进行课程评价,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两个实施的主体进行评价,有效提升高校通识教育的质量.
第三,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实施需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形成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因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规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利用学分制、跨学科自主选课制等方法,促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文科课程和理科课程、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交叉、有机融合,优化结构,完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长和优势,提升高校教育效果.同时,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则需要从各知识模块体系出发,系统化地分析知识,并开设实用实践型课程培养专业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培养模式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宽厚的学科与知识基础,通识教育能指引、统领专业教育的发展,与专业教育共同发展.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是依据高校教育宗旨和目标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优化高校教学秩序、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过程.大学通识教育一种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认真研究、科学分析和全面总结,才能促进当今高等教育管理的全面提升与持续发展,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终极目标.
〔1〕Herb st J.Liberal Education and the Graduate Schools:An Historical View of College Reform [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62,2(4):245-255.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7-58.
〔3〕王晨军.伦理视角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37-38.
〔4〕义旭东,韦倩岚.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59-61.
〔5〕杨丹.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建构与实施[J].高教探索,2015(10):25-28.
〔6〕贾洪鉴,祝莉.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渗透的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12):35-37.
〔7〕谢艳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辩证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5):5-8.
〔8〕邱容机,王松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及其人才培养目标演变及其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57-161.
G647
A
1673-260X(2016)12-0193-03
201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