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社会正能量对大学生实施生命观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6-03-28李晓容
李晓容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借助社会正能量对大学生实施生命观教育的路径研究
李晓容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能凝聚正能量和传播正能量的群体.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很大的生命困境.因此,应当从凝聚社会正能量这个全新视角出发,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着手,寻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现路径.
正能量;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在成长的道路上任重道远,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他们背负着多重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自杀事件越来越多,暴力伤人现象也是屡屡发生,部分大学生浪费生命,蔑视生命的价值,对未来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感到迷茫和无助,因此,必须凝聚社会正能量,引领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势在必行.
1 生命观教育的含义
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所持有的一种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生命观教育是指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的、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1]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二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终结.让大学生明白死亡是一种无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没有必要悲观沮丧或怨天尤人,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三是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对大学生实施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践踏生命的现象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漠视自己的生命,会给至亲和朋友带来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悲伤,但如果因为一些小事冲动,践踏别人的生命,将是更加残忍,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动的结束,不仅给家庭也给社会造成了及其严重的后果.如:2016年3月28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芦海清在宿舍自习室遭室友杀害.类似的例子还可以轻易列举很多,但每一次看到这些践踏别人生命的事件,令人痛心疾首,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2.2 大学生中存在浪费生命的问题
大学生原本是朝气蓬勃,正能量满满,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增强,使得许多大学生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大学开始荒废学业,迷失方向,缺乏理想信念,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沉迷于网络,活在虚拟世界中,不仅荒废学业,还危害身体;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发生了改变,重物质,轻精神,羡慕富二代的潇洒,嫉妒土豪的奢侈挥霍,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大学时光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阶段,如果将时间浪费在网络和拜金上,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凝聚社会正能量,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努力拼搏.
3 凝聚社会正能量引领大学生实施生命观教育的具体途径
“社会正能量”在网络热门词汇中位居榜首,口口相传,并激励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社会正能量泛指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2]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从个人层面看,就是一切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人、事、物.从社会层面看,一切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的因素都属于社会正能量.因此,凝聚社会正能量,传播社会正能量,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也需要社会正能量的正确指导和积极影响,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良性互动.然而,对大学生实施生命观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作,应当汇聚学校的、家庭的和社会的三方面之正能量,通力合作,高效实施.
3.1 学校是凝聚社会正能量实施生命观教育的主渠道
3.1.1 设置充满社会正能量的生命教育课程
随着大学校园里不珍爱生命的现象频频发生,使得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引起了高度重视,部分高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但目前几乎还没有高校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高校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和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并将生命教育设置成一门独立的、完善的、系统的必修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应融入社会正能量,以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充满希望和追求的先进事迹、榜样人物、社会主流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课程,将这些社会正能量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用积极的心态和眼光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和不舍.
3.1.2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生命教育的真谛在于将所学到的生命理论付诸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去体会生命的珍贵,寻找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眷念生命的不舍,并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领悟到的关于生命的正能量,传递给他人和社会,这种亲自感受到的场景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尽可能的丰富多彩,形式也应当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带学生参观北川地震博物馆,从震撼的地震视频中再次感受到人的生命面对死亡的无助和脆弱,感受失去亲人朋友的无比痛苦和煎熬,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爱护生命;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志愿者支教活动,感受偏远山区的孩子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上学难、甚至上不起学而又渴望知识的眼神,从而鞭策大学生珍惜眼前宝贵的大学时光,奋力拼搏;组织大学生到社区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洗衣做饭,陪他们聊天下棋,听听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和真谛,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价值和色彩;组织大学生去医院了解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了解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想到自己的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无私的爱与关怀,从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3.1.3 提高高校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不断形成和完善时期,而生命观教育属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对生命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生命的看法和思考.因此,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首先高校在教师资源的选择和取舍上,对实施生命教育的老师应倾向于选择那些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热爱生命、生活充实、经历丰富等充满社会正能量的老师来承担,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生命价值观来影响和感染大学生.其次,应对教师进行相关生命教育的培训.在高校,应定期对开展生命教育的老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内容应涉及到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生命的意义,生命伦理道德,心理辅导技巧,积极健康心态的引导,生命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生命教育素养.
3.2 家庭是凝聚社会正能量实施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源头和基石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情感和思念的寄居地,是每个人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情愫,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非同小可,而正能量在家庭的传递,更是能够让家庭成员相互理解和包容关系更加紧密,感情愈发深厚,让儿女懂得亲情的难舍难分,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明白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家人骄傲的活着,让正能量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心间缓缓流淌,让灵魂不再孤单,让心灵有所依靠.
3.2.1 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传递社会正能量
父母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生命的教育.亲子关系据有不可代替性和持久性,它不仅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影响着子女,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品行,甚至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早期经验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情感反映方式,某些人对死的眷念,对生命的毁灭冲动,是早期情感阴影所致.”[3]因此,应通过家庭来传授积极的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将社会正能量融入家庭教育中,尊重孩子的成长过程,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从而形成温暖、民主、亲密而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优秀的情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3.2.2 父母以身作则,践行社会正能量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任老师,当孩子在某个家庭诞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生活的起点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可能接受什么样的家庭文化和基本行为规范,父母自身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情感表达方式,都为孩子提供了第一参照和最感性、最直观的示范.新加坡前总统吴作栋指出:“我们通过家庭传授价值观,培育年轻人,建立自信以及相互支持,学校可以传授道德观、儒家思想或宗教教育,但是,学校的教师不能代替父母或祖父母来作为孩子最重要模范.”[4]父母的言行举止正潜移默化地为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对孩子的个性、品质、人格,健康成长关系重大,作为父母,更是要谨言慎行.试问:如果父母在家庭中,不孝敬父母,不体贴爱人,怎能让孩子传承孝道?如果父母总是怨天尤人,消极怠慢,怎能让孩子养成乐观宽容的人生态度?如果父母总在高速路上飙车,喜欢铤而走险,又怎能让孩子体会生命的宝贵?因此,父母只有践行正能量,孩子才能感受到正能量,从而将这些正能量定格在成长过程中,甚至陪伴孩子一生,收益一生.
3.3 社会是凝聚正能量,实施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3.3.1 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社会犹如一个偌大的磁场,在这个磁场中,吸引着来自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主流的意识形态和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充斥在其中,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如果在这个磁场中,社会主旋律引吭高歌,社会正能量占领思想主阵地,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走向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反之,则会引起社会动乱,人心恐慌.在当今社会,弘扬社会主旋律,便是要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深入骨髓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中,长此以往,在这样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会更加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成长的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
3.3.2 巧用社会媒体,传播社会正能量
社会媒体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各大门户网站,各类电视节目,各种聊天工具,各种应用程序,各种手机APP等席卷而来,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因此,社会媒体应大力传播社会正能量,占领网络主阵地,掌握信息主动权.也许一场充满正能量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就会让人们学会面对死亡的那份坚强与笃定;也许一期期综艺节目《社会正能量》,就能给迷失的人们开拓出一条康庄大道;也许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一款面对大学生的,名为“小酱油”的APP,就会让原本迷茫的大学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大学生面对来自众多方面的压力,需要正能量的保驾护航,社会媒体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陆士桢,焦阳.青年工作与凝聚社会正能量[J].中国青年研究,2014(4).
〔3〕郭少卿.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4〕王旭霞.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G641
A
1673-260X(2016)12-0176-02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