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社会体育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许昌学院为例
2016-03-28常超
常超
(许昌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社会体育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许昌学院为例
常超
(许昌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适应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本文力求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走向,提出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强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实施特色办学,强化实践技能,创新专业教育理念,夯实基地建设,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随着我国富裕程度的提高,社会体育事业也迅速发展,体育健身市场需求旺盛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提出新要求.为满足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量,数年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也在不断加大,但伴随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符以及专业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长期存在着学校定位不清晰、办学类型同质化和人才培养结构和体育产业结构脱节等问题,造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这些问题既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也造成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难题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1].为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以及相关专业就业难题,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针对引导和扶持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做出了明确指示[2].“转型发展”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纪元,提供了新机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如何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成功创建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意义重大.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应既有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又有职业所必需的非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走出校门后就能满足一线技能工作岗位的需要.回顾地方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可知,本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因此专业转型势在必行,是专业立足于社会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一)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体育应用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富裕程度迅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城市,体育产业己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正处于起飞阶段,因此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而理论与技能同时具有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今社会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因此,地方高校要加快转型步伐,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这是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的必然选择.
(二)群众体育的大发展需要更多的体育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活压力的增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已经滋生很多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家已经采取很多措施,例如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大力发展广场体育和社区体育.群众体育的繁荣发展加大了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对体育人才需求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理论类或技能类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体育人才市场的需要,既懂得理论创新又具备实践技能操作的人才正是当今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但当下社会面临着社会需求量增加,而体育专业毕业生又难以适应需要,原因就在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因此必须推进体育专业教育朝着高素质应用型方向前进.
(三)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为专业转型奠定了基础.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总结已有经验,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如今,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转型才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纪元,提供了新机遇,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转型发展标志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专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地方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在借鉴其它专业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和创新发展为立足点,大胆破除传统观念与体制机制障碍,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纳入全过程,深入推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
2 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创新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更新人才从业的理念.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确保人才得以就业,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这就要求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从一开始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要根据已经实施的指导员登记制和职业制度,与社会上相应的职业培训部门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在从业资格与职业等级方面证书的考取环节上为学生搭建起有效的平台.针对一些热门的如运动营养、健身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要花大气力,疏通教学与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创造相应的条件.此外,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就业形势并非乐观,认识到努力学好本领、提升自身能力才是就业的关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更应受到高校的重视,要从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和创新实习方式入手,推进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对于学校的具体教学,可以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做出灵活多样的安排.比如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方面的教学就可以安排在医院里进行,对运动营养、健身方法、健身原理方面的教学可以安排在健身中心进行,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教学可以安排在人流相对密集的种类公园等场所进行.对于一年一度的寒暑假期的实践教学,可以考虑与实习基地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参与实习基地的体育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服务于实习基地所在单位的体育事业,可谓一举两得.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设置的超前性、应用性与科学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着眼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有效调整.之所以这样设置,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体专业人才的需求.所设置的课程可以考虑将社会大众比较喜爱的健身类项目作为一个专门的科目,也可将百姓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或者具有民俗特点的体育项目作为一个单独的科目开设.要通过创新型的课程体系设置,促进学生全面了解群众喜爱的体育内容,同时让学生得到行之有效的训练.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要通过这种改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社体专业技能,以便很好地运用于社会、造福大众,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学习完全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四)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体育专业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热点,主要原因在于供需矛盾.分析人才供需矛盾这一现象就不难发现问题本质: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有欠科学,没能能够凸显社会体育专业本身的特点;教学缺乏针对性,大众喜爱的体育项目没有走进课堂,没有走进教科书,没有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学的实践环节被严重削弱,致使学生空有理论而无实践技能,导致学无所用,有的甚至离开本专业;体育产业导向失之偏颇,竞技体育发展有余,对社会体育重视不足,对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要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加以明确,真正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的有效需求.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要真正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确立培养的目标.经过调查,再结合社会对社体专业人才在使用方面的信息反馈得出的结论是,必须以职业型、应用型的人才为新时期的培养目标.按照这一目标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必须由传统的、单一的知识型向社会的、实际的应用型的转变.
3 结论
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基本可以满足的时候,人们的生命意识和健康意识必然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转型应该正逢其时,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出现就业难的情况.而无可辩驳的事实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的确不容乐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社会体育事业是植根于社会当中、深受百姓喜爱的一项事业,同时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伟大事业,只有以转型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大胆破除传统观念与体制机制束缚,深入推进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才能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得到更快和更好的发展.
〔1〕郝小刚,高雪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对比研究 [J].辽宁体育科技,2014,36(6):11-14.
〔2〕张立群.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3〕刘中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萌芽期发展现状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6).
〔4〕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5〕梁汉平.基于需求分析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6〕霍振霞.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2.
〔7〕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梁汉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老年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04).
G64;G807.4
A
1673-260X(2016)12-0170-02
2016-11-23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KGHB-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