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海口地区草鱼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3-28陈小江汪祈超
○ 陈小江 汪祈超
湖北通海口地区草鱼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陈小江 汪祈超
1 存在的问题
1.1 放养模式单一
本地区主要以小规格草鱼养殖为主,放养模式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差。每年的4到5月集中放一次苗,养殖期间再根据池塘养殖情况少量的补一点苗。每年集中两次卖鱼,第一次是在过年前后,第二次是在次年的3到4月份。集中卖鱼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一定程度压制了鱼价,降低养殖利润。
1.2 资源利用不合理
养殖户没有将有限的资源合理的利用,塘口的面积一般为10亩左右,而围梗的面积也在两三亩左右,围梗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池塘的水深一般在1.5m左右,池塘太浅使鱼塘的总承载能力有限,从而限制了鱼的总产量。未合理套养和轮捕轮放,使得鱼塘的总产值不高,限制了养殖户的利润。
1.3 技术理念落后
本地区养殖历史虽悠久,而养殖户多年龄偏大,学习能力与接受新观念的能力较差。新技术新理念更新不上,造成了养殖过程中病害高发、饲料利用率低、产量上不去,同时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无谓的损失。
2 建议
2.1 改变投饲方式
通海口地区是以饲料搭配青草投喂的方式为主,同时再少量搭配一点玉米和小麦等单一饲料。这样投喂虽然成本较低,但是饵料系数较高,饲料、青草、玉米、小麦利用率不高,投入与产出比较低。例如:一个10亩左右的池塘,全年有4到5个月是需要投草,而青草的饵料系数高达40左右,而平均每天投青草约需要100kg,全年投草而增产鱼量大约有700kg左右,若鱼价按5元计算,通过投草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有7000元左右。然而若将种草的那几亩面积扩建成鱼塘或者改种棉花、油菜、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比种草喂鱼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要高。而且省去人工,解放劳动力处理其他工作。建议调整比例,提高配合饲料投喂比例,降低饵料系数,同时生长速度也会比原来投喂方式较快、养殖周期也能够有效的缩短,提高单产。湖北通海口地区投喂模式,平均亩产只有600kg左右,而华北、东北、广东等地区全程投喂颗粒饲料亩产能够达到2000kg,通过改变投饲方式增加单产,提升利润空间。
2.2 改变增氧方式
通过提高水体溶氧量,可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减少疾病发生率。湖北通海口地区,每十亩的塘配有两台3kW的叶轮式增氧机。虽然每个塘口有充足的增氧能力但是养殖户的观念还停留在把增氧机当“救命机”来使用,在鱼浮头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增氧机,因此池塘溶氧量普遍不高。鱼的产量上不来,同时也影响饵料的消化,导致饵料系数较高,饲料成本较高,若鱼长期处于低氧的环境,容易造成鱼的体质衰弱、抗病能力减弱使得鱼病频发。
通海口这种草和饲料混合投喂的方式饵料系数高,饲料蛋白28%~32%,而广东地区投喂的饲料蛋白24%~28%。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池塘溶氧不足,鱼长期处于低氧状态、饲料转化率较差,造成了饲料浪费严重。池塘的溶氧的高低直接影响池塘的发病率,当鱼长期处于低氧状态时鱼的抵抗能力较差,易发病。而池塘缺氧也会导致水质环境的恶化,各种有害微生物与细菌大量繁殖,在水质恶化的情况下若遇到天气突变易造成鱼池泛塘,增加养殖风险。应经常开增氧机保持池塘充足的溶氧是降低饵料系数减少发病率增加产量的有效手段,从而增加养殖利润。
2.3 加强疾病预防
通过改变用药理念来控制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控制养殖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湖北通海口地区,养殖户的用药理念是以治病为主,即鱼发病了才用药,而每年的3到5月份遵循着每半个月用一次敌百虫、戊二醛等杀虫杀菌药,后期根据池塘的情况使用杀虫、杀菌药。据统计,经常用杀虫、杀菌药的鱼塘鱼的发病率比没有用过的池塘高很多,经常用杀虫、杀菌药的鱼塘每到夏季都会爆发疾病。而鱼发病首先用的药是杀虫、杀菌药,病得越重用的药的剂量与品种越多。每年每亩鱼塘的药费开支在100~200元左右。应改变传统用药理念,应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用药原则。要尽可能的保持水体环境的稳定,少用或者不用刺激性较强、对水体环境破坏较大的药物。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损坏以及对鱼体的刺激,应定期使用生物制药,抑制有害微生物与病原菌的繁殖,稳定池塘的生态环境、增强鱼体的抵抗力,预防及控制疾病的发生、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控制养殖风险。
(通联:225300,江苏泰州海陵区泰高路329号世茂河滨花园17栋608电话:1585086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