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6-03-28穆道魁
穆道魁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穆道魁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体育是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提升人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高校体育教育而言,要把握社会转型期特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理念、方法、形式创新.本文分析探讨了在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高校体育;深化改革;机遇与挑战
1 前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1951年颁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将体育列为各级学校之必修课起,高校体育不断完善和发展.到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强化大学生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高校体育工作应以人为本,运用教育手段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载体呈现在大学校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这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更是明确指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十三五期间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其涉及范围广、要求具体、力度较大,高校体育工作也包含其中.这些已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表明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在此关键时期高校应紧跟深化改革步伐,采取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善于抓住机会,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遏制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和心理亚健康趋势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人才.
2 深化改革形势下高校体育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2.1 高校学生健康水平持续下滑
2.1.1 身体素质水平下降幅度大:大学里只有两成学生喜欢运动.2015年间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撰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正式发布.《报告》称,800米、1000米耐力测试,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有大学生跑到一半发生晕厥等状况.这是因为“大学基本是放养教育,很多同学平时不锻炼,体质堪忧”.在我国大学体育课只有大一、大二有,这几年,虽然部分有高校坚持给大三、大四学生上体育课,但没有形成常态化,而一旦不上体育课,运动氛围会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概括:一是高校应试体育教育影响,大学只有二年体育课,且课时少、项目小、资源少.体育是必修课程通过较简单,加上考研或考博从未涉及身体素质状况.二是大学生主观上未重视体育锻炼,大部分人以通过课程为目的.三是社会大环境影响,包括社会气氛浮躁、就业及考研压力,造成部分学生心无余力的后果.四是“温水煮青蛙”效应,安逸的校园生活,淹没了部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精神,从体育精神层面开始到实际锻炼层面,大学生身体素质进一步下滑.
2.1.2 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是时代的主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客观要求.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也日益频繁.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部分人群不容乐观,这一比例在20%以上.主要表现在客服困难、承受挫折能力差,意志消极、悲观,竞争意识不强、人际关系和适应性等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身体素质差带动心理承受能力弱.大学时期是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直接导致其意志消沉、缺乏竞争意识、承受能力差,加上学业、以及社会各方压力很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二是社会风气影响,大学期间是校园和社会融合的第一步,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造成价值观偏离,在经受挫折后很容易形成不健康心理.三是自身主观因素,学生在人际交往、生活等方面承受力差,往往是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2.2 政策执行进度慢,力度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我国颁布的各项关于高校和大学生体育工作改革和要求中可以看出:在政府和政策层面上,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相关问题也逐渐呈现在眼前,并且亟待解决.
2.2.1 政策推广呈现一时性,未常态化、标准化.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包括体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就高校体育而言,改革进度主流前进,呈波浪形发展.在政策推行和落实方面存在巨大困难,营造高校体育发展常态机制和氛围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政策高度与基层落实间的矛盾.在高校,由于社会需求人才趋向影响,体育虽作为必修课,但其课程地位未凸显出来.除体育类院校外,体育课基本未列入重点发展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推行.其次是政策制定,方针导向和持续时间的矛盾.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前行的有效助力.对高校体育工作而言,应该探索的是因地制宜的方式和形成的是行之有效途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建设具有文化传承性质,并且可以形成良好氛围的体育活动.以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乐在其中为基本目标.政策的变动和要求,往往会打破这种传承和本来就不太浓厚的氛围.然后是政策高要求和落实时低标准之间的矛盾.在高校,体育工作偏居一角,在政策解读时往往是高标准要求的,而在落到实处时将会有各种困难的阻碍,往往影响其整体效果.如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会有资金阻碍;在项目推广时,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参与性差等等.
2.2.2 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严重:一是社会层面重视度不够,传统的重文轻武观念和应是教育观念严重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对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二是在整个应试教育体系中,已经形成了“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则不学”的思想观念,其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于是,以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作为核心内容的考试则成为决定学生能否进入更高级别学校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仍然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之根源所在.体育教育边缘化必然造成了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阻碍,从而导致政策无可落之处,改革无适应氛围和深厚土壤.
2.2.3 人才选拔和队伍建设: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人是主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教育事业中,人才是关键,高校体育工作者选拔原则以学历和理论研究为主,准入机制以外行指导内行进行选拔和考核.高校体育工作者工作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部分,晋升标准以年限和科研评分为主要参考依据.高校体育工作者的晋升途径和培养机制相对缺失,机会小、压力大、前途不明确是现状.全国大部分高校体育工作以理论为主,实践次之,往往避重就轻.高校体育建设规划往往呈现高调宣传,低调实施的局面.而理想状态的体育教育应该是实践为主,理论引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完善和补充,然后反馈与理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在我国教师职称评定和晋升机制中,往往以理论成果为主,进而忽略实践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育队伍建设和人才选拔,不利于高校体育事业发展.
3 深化改革形势下高校体育发展的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从根本要求方面指明了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落脚点,为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建设高校体育新局面.
3.1 深化制度改革,把体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树立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指导思想,从高校全局发展角度摆放体育教育位置.在体育教育工作者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优先选择具有实践型优势的人才,注重人才培养机制,畅通晋升途径,完善职称评定管理办法,以实践促改革,以效果论发展.体育改革和发展重心应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展现体育教育的综合价值和作用.对于高校体育组织和制度层面,学校应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充足教研人员,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师和学生管理制度,规范教师行为和教学实践活动内容及标准,严格考核程序和标准,增强教师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学生范围中进行广泛引导,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和忍耐力.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教育融汇于教学当中,增强吸引力,形成体育教育氛围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2 发挥教育合力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内涵
高校教育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力求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的各项教育活动都应该为之努力,体育教育也不例外.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文化课教育的熏陶作用和体育教育的促进性作用.做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良性循环,建设稳定的、长效的发展模式.应逐渐淡化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理念,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同时突出其文化内涵,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高尚人格,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竞争和团队意识,塑造正确价值观,提升审美观,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体间的融合,以达到教育意义最大化.
3.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活动内容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完善体育课程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场地和器材等基础设施的支持,面对社会发展和变革而产生的巨大影响.大学生不单单只满足露天场所的活动,并且受社会影响,学生接触越来越多的体育器材和锻炼方式.学校应主动创造条件,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单单可以满足学生锻炼需求,同时引入社会新元素,营造良好氛围,融入文化元素,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形成健全且正确的价值观.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做保障,应尽可能安排体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层次、水平、兴趣的差异进行课程项目和时间安排.争取最大程度的满足需要,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形成良性循环.除固定的校园教学活动外,应广泛开展课外和校外活动.以社会实践和体验体育人文教育为主,增强体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3.4 全社会共同努力,以人为本,争广泛参与,促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全面发展.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是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高校体育改革建设时期应充分调动可利用的资源,发掘有效途径,争取争取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努力,营造氛围,动员全体.以学校主导、宣传和教育结合,家庭理解、支持、并且督促学生参与其中,形成社会舆论潮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达到教育不单单是教育好学生,更能带动社会主流,营造全民体育的大氛围.
4 结论
在深化改革时期,过程是困难的,但前景一定是美好的.高校体育改革关系重大,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素质和健康成长,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步骤.这个过程不是哪一个老师、哪一所学校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单个活动或者单个政策可以一步到位做到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努力,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去实践.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逐渐下滑,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反思.在这挑战和机会并存的时期,高校和高校体育教师更应增强危机感,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依托高校体育改革,努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大学生.
G807.4;G64
A
1673-260X(2016)12-0121-03
201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