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奉使记》中人物心理的叙事表现

2016-03-28葛根萨如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贝特詹姆斯内心

葛根萨如拉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奉使记》中人物心理的叙事表现

葛根萨如拉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奉使记》(1903)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后期著作中最令人瞩目的作品之一,作者本人曾将《奉使记》看作最满意的作品.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与他人间的对话以及作者特有的讲述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同时通过限知视角的娴熟运用,为进一步体现人物的内心打造了完美的结构.本文拟就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及其叙述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发现叙事表现与人物心理展现间的必要联系.

《奉使记》;亨利·詹姆斯;心理表现;叙事角度

《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中,亨利·詹姆斯被评价为“与豪威尔斯齐名的美国作家”[5].这位一生著作颇丰的写作者,写作生涯三个重要的创作时期里,开放式地接纳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作家们的创作风格与手法,不断进行着文学创作的实验.也因此,詹姆斯后期的创作表现得更加引人注目,其中尤其以《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和《奉使记》(The Ambassadors,1903)两部作品见长.

《奉使记》中,亨利·詹姆斯并未设置任何艰涩的剧情,相反,故事情节简单易读,可能尤其能够令一些传统的老绅士们有感同身受之叹.《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中这样介绍《奉使记》的故事情节:

兰贝特·斯特雷瑟奉纽塞姆夫人之命,去巴黎游说她的儿子查德回美国.除非兰贝特不辱使命,否则不能成为纽塞姆夫人的丈夫.兰贝特到了欧洲,完全被“旧世界”打动.他发现自己一生恪守的新英格兰价值观过于呆板.自己已垂垂老矣,却未尽情享受过.他还发现,查德与他的情妇维奥莱夫人的交往并不像纽塞姆夫人描述的那样有伤风化.因此,他非但不劝查德回国,反而叫他尽量享受.

《奉使记》的主要视角是来自于兰贝特·斯特雷瑟先生的观察.限知视角的运用,加之詹姆斯那“欲言又止”的行文作风,作品中人物的许多心理活动于话语之外得以展现.而事实上,詹姆斯尤其擅长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他本人一样,每一个“欲言又止”的瞬间,其实都恰好彰显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詹姆斯对于人物心理的外在展现把握得精准有度,虽然故事情节大都在预料之中,对于人物内心的表露却一直是独树一帜,令人读来常心有戚戚,而詹姆斯特有的玩世不恭又常常令人莞尔.

作品中人物的许多心理活动也会通过人物的对话得以实现.当故事不再按照最初的设定向下发展,人物的反思与内心的暗涌会巧妙地带给读者合理的解释,这在詹姆斯后期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评论家们因此将他的几部作品冠以“心理分析小说”之名.当然,这也与作家的长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不无关系.而事实上,作家詹姆斯在写作过程中确实也并不回避心理学家长兄给予自己的影响,且有将心理分析在自己作品中更多发扬之势.

由于自幼家境优渥,詹姆斯兄弟从童年时起即跟随父亲老詹姆斯去欧洲游历,甚至在那里开始学习.父亲的教育方式使得男孩子们得以接受更广泛范围的文化熏陶.成年之后的詹姆斯也还保持着不时游历欧洲的习惯,甚至就此写下诸多游记.在游历的过程中,作家有机会和当时世界范围内极富盛名的作家诸如屠格涅夫、福楼拜等相熟,吸取名家们的创作经验,观察他们的生活以及作品中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从而得以对文学创作有了更加深远的理解,并将它们注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詹姆斯本人特立独行而且敏感,对于生活,他一直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这一定程度上给了他一个全知视角,去俯瞰身外这个世界,并将自己细致的观察和盘倾倒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温力亚在她的文章“亨利·詹姆斯: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中提到:“在詹姆斯众多作品中,有很多都是通过小说中一个特定人的观察而展开的.例如《贵妇人画像》中的伊莎贝尔;《黛西·米勒》中的温特伯恩;《螺丝拧紧》中的那位神经紧张的家庭教师等.”[4]这种单一视角的设定,与作者本人置身事外的处事作风不无关系.正如上述论文作者所说,詹姆斯在试图反映人物心理时,尤其会将笔力集中于人物内心极其细微的心理波动和变化上来.他处心积虑的圆周句式,故意含混的表达和故事情节设置,本意并不是要将读者逼到为难境地,就像他的长兄曾经无奈地向他抱怨“看在老天的份上,把你想说的直接说出来!”[5]那样.正是通过这些设计,詹姆斯试图将读者带入更深层次的思索,去注意其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而不再是外在.陌生化的外部表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在,只有当读者意识到这一点,詹姆斯的心理表述才开始变得有意义.而提到人物的对话,作家可以驾轻就熟地使对话很好地为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而貌似简单的话语,也常常隐含深意.恰像兰贝特·斯特雷瑟对查德施以告诫的时候,其实更像是他自己内心的一场独白.

除了文学创作,詹姆斯还不遗余力在文学创作的方法和理论方面不断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曾“极力倡导一种能够直接呈现人物主观真实的透视方法,即所谓的心理现实主义描写手法.”[3]在他《小说的艺术》一文中,詹姆斯这样指涉心理描写:“……我认为,心理描述是最令人振奋的表达,而且我确定,小说是展现心理活动的最辉煌的艺术形式.”[2]

恰以《奉使记》为例,故事讲述兰贝特·斯特雷瑟奉命赶往欧洲去劝说年轻人从那所谓的肮脏的环境中脱离出来,返回到故土去.而实际上,读者无时不刻不在听取斯特雷瑟自己内心的声音.古老的欧洲带给斯特雷瑟的震撼是他出使之前未曾想到的,也因此他对于年轻人以及年轻人选择的生活环境乃至生活方式给予了全新的理解.对于年轻人的劝告,与其说是讲给对方,毋宁说是讲给自己.如论文作者宋婷在她的文章“《红字》与《专使》(即《奉使记》—作者注)心理描写对比研究”中指出,詹姆斯的《奉使记》“通过窥视、挖掘斯特雷瑟的内心世界,一步步揭秘事实真相,展现斯特雷瑟自身价值观的变化和升华.小说描写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人物外在的行为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交相呼应.”[3]在詹姆斯看来,心理描写是小说中反映出来的现实.生活并非流于表象,生活更是内心状态的彰显.对于作家来说,内心生活才是本质所在.

故事是以斯特雷瑟的视角展开的,因此故事的中心也是斯特雷瑟本身的意识的体现.人物自身的感官完全为读者服务,带来古老巴黎的气息、月色、夜夜笙歌,还有那里形形色色的人群.通过主人公的感官,读者不难感受到人物内心所感受到的震撼冲击和变化.这种轻松的代入感,使读者全方位地去理解斯特雷瑟的所有感受,理解查德的流连不返,也同时理解头脑、面貌焕然一新的斯特雷瑟最终的决定,回应他内心的呐喊.

有时,詹姆斯的叙事视角也会像摄像机般灵活,他会突然将斯特雷瑟交由另一双眼睛来打量,用看似漫不经心的、极其自然的手法向他的读者描述了主人公的外貌.这是拥有写作者和文学评论者双重身份的作家得天独厚的技巧运用.如此娴熟的限知视角的运用,无疑使得《奉使记》在文学技巧上较之其他作品更胜一筹.而人物的外貌描述,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呈现,在小说写作中,都并非单纯表现外在.这双眼睛打量着的斯特雷瑟的所有特征:略微松弛的肌肉,消瘦的形容,胡子下弯曲的法令纹,中等个头的男子……一切都带着保守古板的过去的意味.这样一位置身于新天地的中等个头的男子,平静的外表下,掩藏着暗流涌动的心.这样看来,这一段貌似无心的外貌描写,实则埋下了很大的伏笔.作品也实是于不动声色中见大功力.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领军人物,詹姆斯和其他的现代主义作家一起,力主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反映最真实的生活层面.詹姆斯曾说“小说存在的惟一理由,便是它的确试图表现生活.”[5]而生活对于人内心的投射以及人物内心对外界投射的反馈恰恰是现实生活的最完美体现.采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和手法,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读者,这是内容与形式在小说这一载体中最完美的结合,从而带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1〕Henry James.The Ambassadors [M].W.W.Norton&Company.1994.

〔2〕Henry James.The Art of Fiction [M].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2000.

〔3〕宋婷.《红字》与《专使》心理描写对比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1,25(5).

〔4〕温力亚.亨利詹姆斯: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朱刚.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B84;I106

A

1673-260X(2016)12-0076-02

2016-09-12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亨利·詹姆斯作品中的心理元素分析研究”(NJSY246)

猜你喜欢

贝特詹姆斯内心
月亮不止一个(节选)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On the Effects of English Subject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最美妙的40%
英语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