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害虫白杨天社蛾和杨双尾天社蛾的发生与防治
2016-03-28董长选,高臣武,董素霞
林业害虫白杨天社蛾和杨双尾天社蛾的发生与防治
本文介绍了杨树天社蛾和杨双尾天社蛾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防治措施。
杨树天社蛾;杨双尾天社蛾;形态特征;防治
杨树天社蛾和杨双尾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林业害虫,主要危害杨树、柳树等。分布范围极广,几乎遍布全国。
1 形态特征
1.1 白杨天社蛾。卵直径约1 mm,扁圆形,初产时橙色,后呈紫红色,孵化前黑紫色。蛹褐色,体长13~18 mm。尾端呈锥状,具臀棘,茧椭圆形,灰白色。老熟幼虫体长32~38 mm。头黑褐色,体上有白色细毛,背面带淡黄绿色,背线、气门上线和气门线暗褐色,气门上线较宽,每节两侧各有4个赭色小毛瘤,第1、8腹节背中央有一大枣红色瘤,其基部边缘黑色,两侧各半有一白点。成虫灰褐色,雌虫体长15~18 mm,翅展38~42 mm;雄虫体长12~15 mm,翅展26~32 mm。触角栉齿状(雄蛾发达)。翅顶有一块近三角形褐斑,斑下有一黑色圆点,翅上有灰白色波状横带4条。后翅灰白色较浅,中央有一条色泽较深的斜线。雄虫腹末尖削,具分叉的毛丛。
1.2 杨双尾天社蛾。卵馒头状,直径约3 mm,赤褐色,中央有一黑点,边缘色淡。蛹宽约12 mm,赤褐色,长约25 mm。尾端钝圆,有颗粒突起。茧长约37 mm,宽约22 mm,灰黑色,椭圆形,极坚实,上端有一胶体密封羽化孔。老熟幼虫体长约80 mm,宽约6 mm;初孵化时黑色,头大,赤褐色,两颊有黑斑。体黄绿色,背线绿色,亚背线粉红色,前胸背板大而坚实,粉绿色,前缘两侧各有一黑斑,后胸背面有三角形直立肉瘤,第4腹节侧板有白色横斑,从粉红色亚背线向下延伸至腹足基部。尾端有2突起,密生小刺,末端赤褐。成虫体长28~30 mm,翅展75~80 mm;全体灰白色,前后翅脉纹黑或褐色,上有整齐的黑点和黑波纹;胸背面有对称排列的8个或10个黑点,腹背面4节,黑色,中央白色,末端两节白色,有3对纵黑纹。前翅基部有2黑点,其外方又有若干黑点,再外有环状黑斑,更外侧有数排锯齿状黑色波纹,外缘有8个黑点排列;后翅白色,外缘有7个黑点排列。
2 生态习性
2.1 白杨天社蛾。河南省1年发生3~4代,在河南中部地区,每年3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4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出,5月上旬为盛期。6月上、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第2代成虫出现于7月上、中旬,第3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发生,产卵孵化为第4代幼虫,第4代幼虫危害至9月上旬开始化蛹过冬,个别延至10月上旬。成虫白天静伏,晚间活动,趋光性强。越冬代成虫产卵于枝干上,其他代则产在叶背面,排列呈单层块状,每头雌蛾产卵200~300粒,最高可达600余粒。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常数10头或上百头集于叶面剥食叶肉,使叶片成网状,3龄以后1~3头分散缀叶成包在其中躲藏,夜间出包取食,叶包新鲜,不呈网状,7~8月间危害最烈。
2.2 杨双尾天社蛾。河南省每年发生2代,幼虫老熟后在树干基部,树枝分又处咬成凹窝,吐丝结成坚实的蚕化蛹越冬。来年5月份羽化成虫,6月上旬幼虫出现。7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出现,7月下旬至8月初有幼虫出现。成虫羽化后5~8 h就可交尾,将卵产在叶片上,初产时暗绿色,渐变为赤褐色。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初孵幼虫体黑色,老熟后成紫褐色或绿褐色,体较透明,幼虫孵化后3 h才开始取食,3龄前食量较小,3龄以后食量增大,幼虫活泼,受惊时尾突翻出红色管状物,并左、右摆动。老熟幼虫在树权处或树干基部把树皮咬碎并分泌黏液,做成坚硬的茧壳内化蛹。
3 防治措施
一是保护和利用天敌。二是利用成虫的趋性,可在成虫盛发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三是在幼虫发生期,幼龄幼虫尚未分散前,组织人力采摘有虫叶片;幼虫分散后可振动树干,击落幼虫,集中杀死;秋后至春季挖蛹或用木棒击杀树干上的茧、蛹。加强栽培管理,人工翻耕土壤灭蛹,清理落叶等废弃物。四是在幼虫危害期,可往树上喷25%敌灭灵可湿性粉剂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5 000倍液,青虫菌6号悬浮剂1 000倍液;也可喷洒50%对硫磷乳油2 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 500倍液。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山东省林业学校.森林昆虫学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453300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董长选 高臣武 董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