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可能自我访谈研究
2016-03-28王茹茹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王茹茹(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可能自我访谈研究
王茹茹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框架下,以访谈研究的方式对大学生二语动机进行概念化。通过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的分析,可知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应该二语自我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并非完全一致,社会情景对塑造大学生应该二语自我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性和阻碍性两种工具型动机。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可能自我;动机;应该二语自我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动机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变量,学习愿念程度的高低对是否能够取得学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学习语言的动机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化、个人、国际姿态或可能未来自我等内在的愿景来解释。Dö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理论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石,其最为核心的概念系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该理论已被大量实证研究的量化数据所印证,由于可能自我建立于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下,当研究可能自我相关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时,要考虑应试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可能自我的影响。但目前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对二语可能自我进行研究的文献较为鲜见,故,笔者尝试在可能自我的理论框架下,基于情景的质性研究来补充对英语学习者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概念的理解,通过质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探讨我国应试教育情境下,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的可能自我,以期为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提供一些实证参考。
一、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概述
Dörnyei借鉴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中关于“可能自我”的概念、Higgins的自我不一致理论和其他主要的二语动机理论,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理论。可能自我指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想象,包括“可能成为什么,希望成为什么,以及担心成为什么”。这些对自己未来可能的想象能够给人们带来完成目标的愿望,并激发动机行为,实现可能自我。根据自我不一致理论,人类通过减少当前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从而获得幸福感。因此,在可能自我的诸多因素中,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最具影响力的未来自我向导。根据自我调控系统理论,具有积极目标的理想自我(例如:成绩,成长,成就等)可以提供内在驱动的动力以及自我调控,从而取得有效的成果;相反,具有消极目标的应该自我通过外在调控的责任,义务和要求,从而避免一些消极的结果。此外,理想自我反应了未来自我的形象,然而应该自我体现了其他人对某个人未来目标的期望。由于可能自我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不是内生于个体之中,而是受外在社会情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同个体二语自我内化程度的高低因受到外在影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Dörnyei通过解析自我理论,丰富了融入型动机的内涵,提出了自我认同概念并提出树立精通二语的理想自我,最终形成了包含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的理论框架[1]9-42。理想二语自我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第一个层面,指个体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或职场上流利使用二语,从而内化于个体的理想自我中。理想二语自我的促进性作用可以通过内在的动力促使学习者长期努力学习二语。因此,树立理想二语自我是二语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二语自我是第二个层面,包含了少部分内化的工具型动机,达到避免消极结果的目的,或者是为了满足其他人对个体二语学习或使用的要求。应该二语自我源自社会的压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具有一种预防性的作用,从而使学习者避开消极的结果(例如:考试不及格,令父母失望等)。因此,在应该二语自我的影响下,学习者在社会期望的压力下努力学习外语,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
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第三个层面是二语学习经历。二语动机往往受到学习环境和学习经历的影响,如课堂学习、教师、同学、课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但因本文主要讨论可能自我与二语动机之间的关系,故本文不讨论二语学习经历。
据此,社会与文化综合的影响力能够塑造可能自我,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也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产生,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才能较为客观地解读二语动机与可能自我。中国大学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中,这种外在的刺激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建立可能自我是本文需要探索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方法
针对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可能自我的质性研究,本文以访谈为基础,采取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访谈问题的设置以大学生二语学习动机中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为基准,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因,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打算。2015年3月,笔者对A省某某理工类高校大学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3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访谈性的认知调查,每人大约半小时的访谈,所有学生都均系自愿参加访谈。访谈过程有专人记录,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编码,把语气的变化和随机的停顿都删除不记。凡是和可能自我相关的内容都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通过参与者的视角获得定性数据,对访谈内容进行初步和深入编码,把主题抽取后反复地分析,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取向和二语动机可能自我逐渐浮出水面了。尽管本文采取的访谈实证调查研究无论从调查时间、对象、范围,还是调查方式、手段和分析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不足,可能影响到对我国大学生二语学习动机的把握。但就选择的调查院校及大二学生之调查对象而言,该高校既不是重点大学,亦不是专科高职院校,作为普通本科的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应当与我国大部分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状况基本相似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大学生二语学习动机的大致概况。因此,在第一手实证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可能自我的理论框架下,探讨我国应试教育情境下,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的可能自我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讨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数据,笔者发现了可能自我领域中所包含的二语自我动机系统中的两个因素——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理想二语自我体现了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在国际交流情景下流利地使用英语。Dörnyei认为,理想二语自我可以促进语言学习者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从而把二语能力融入他们的未来理想自我中。为了间接研究大学生的这种动机自我概念,笔者设定了一些关于将来计划的问题并在访谈中和参与的学生进行交流。30名学生中,仅有8名学生对未来有明确的计划,包括学业发展方面和未来职业的选择,其他的学生对未来目标并不明确,或者是仅对未来自我形象有一个并不清晰的规划。
例如同学甲,一位非英语专业大二的女生,她计划未来当一名专职的口译译员,从事国际交流工作,能够用英语流利地和外国人交流。
问:你将来打算做什么样的工作?
答:我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口译译员,我喜欢与人交流。做口译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也非常酷的一种工作。想做好口译其实并不容易,我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迅速、准确地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对我来说,做口译时,感觉非常重要,我想把我的工作做好。
同学甲还通过观看英语电影,认真学习英文字幕的方式学习英语。她学习的动力完全源自于对英语的喜爱,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她认为在看电影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英语国家之中。她通过想象,认为自己在具体的英语情景中,有能力说好英语,这使她感觉和自己的理想中的未来生活及她喜爱的国际化工作更加接近。Dörnyei认为,理想二语自我既与二语工具型动机相关,又和融入型动机的自我身份认同相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拥有全球化的公民身份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动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去实现这种理想自我。
根据访谈的数据,这8名学生并不是都具有完全真实的理想二语自我概念。可能自我是在个人的想象和社会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理想二语自我可能是一种完全内化的应该自我,在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自我概念。例如,乙同学是一位中美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他把他父亲对他的期望完全内化。他父亲希望他能够获得较高的学位,同时能够在国外有声望的大学完成学业,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好工作。
乙同学说,我的父亲希望我能够到国外留学,因此,我的英语必修要过关。我希望和我的父亲一样,他是国外名校毕业生,他是我的榜样。我必须努力学习,才能像他那样,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等。我也想到国外的名校学习,因此,我不能偷懒,必须学好英语。
尽管这样的可能自我不是源自乙同学内在的动机,但是他已经把这种可能自我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源自职业需求的英语学习动机。由于父亲的榜样作用,他坚持努力学习英语,减少现实自我和父亲之间的差距。在父亲形象的作用下而产生的应该自我改变了乙同学的目标,学好英语和的个人需求紧密相连,成为的一种理想自我,实现了应该自我到理想自我的转变,即“内化或内在的理想自我比应该自我更能激励学生的英语动机学习行为”[2]。因此,当学生们在追求理想自我身份的时候,他们会努力缩短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进而努力提高英语水平。理想二语自我可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理想自我努力学习,提高二语能力,实现个人的目标追求。
另,当被问及对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问题时,22位同学表达了他们对英语考试的担忧,如果不能取得好成绩,可能会导致一些消极结果。可以说,这些发现都与应该二语自我之间相关。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已经把四、六级测试的成绩和毕业脱钩[3],但是当学生求职时,很多用人单位依然把四、六级成绩作为聘用条件之一;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能进入复试或被录取的重要条件。
同时,这22位同学中,有12位同学在解释二语学习动机的时候,反复提到他们父母从言语中体现出对他们的期望。显然,他们学习英语的诸多原因和动机源自父母给他们的推动力。很多学生说,我也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英语,只是因为父母在不断要求我认真学习英语。Dörnyei认为应该二语自我是“个体认为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以满足外界的期望,并避免一些消极的结果”[4]29。因此,这个维度的二语动机可以解释学生们在来自外界的期望中学习英语,并且通过努力学习英语,避免一些消极结果。
然而,通过仔细地分析,笔者认为,质性的访谈获得的数据所体现出的应该二语自我与Dörnyei理论中的应该二语自我有所差异,即应该二语自我对二语学习不仅具有消极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生们努力学习英语,希望取得好成绩,系为了以后能找到好工作,或为了考上名校的研究生而努力学习英语,这亦是对父母期望的一种回报。据此看来,学生们的应该二语自我对二语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属于促进性工具型动机。
为了分析研究结论与应该二语自我基本概念之间的差异,有必要把社会情景纳入本文研究范围,特别是考试对学生感知可能自我所产生的影响。自隋朝科举制度建立以来,考试对中国的学生便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考试是改变一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这种特殊的学习动因已经被深深地内化到中国学生的思想中。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学生的应该二语自我也被塑造为具有两种不同作用的工具型动机,体现出了英语学习的双重本质。本文访谈研究亦揭示和印证了社会情景对学生二语动机的影响和情景因素在塑造学生可能自我时所起的作用。
四、结论
通过质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验证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在中国社会情景下的具体表现,这两种二语动机自我概念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应该二语自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与Dörnyei的理论并非完全一致,本文实证调查不仅证明了自我概念基于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特点,同时还表明自我概念不可能脱离社会情景而孤立存在,即出现了促进性与阻碍性并存的工具型动机。诚然,本文研究并不是质疑Dörnyei提出的应该二语自我概念,而是对应该二语自我概念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形式的有益补充,意在提出新的研究思路,权作引玉之砖,以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Dörnyei,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A]. In Z.Dörnyei& E.Ushioda (Eds.),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Clevedon, UK: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2]刘珍姚孝军胡素芬.大学生二语自我、焦虑和动机学习行为的结构分析[J].外语界,2012,(6): 28-37.
[3]辜向东.改革后的CET对学生课外英语学习过程的反拨效应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5):32-39.
[4]Dörnyei,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A]. In Z.Dörnyei& E.Ushioda (Eds.),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Clevedon, UK: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责任编辑郭佳)
An Interview research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Possible Self
Wang Ru-r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Abstract:Based on the possible self framework,Chinese college students’L2 learning motivation is conceptualized. Via interview study of the EFL learning situation in China, it can be found that ideal L2 self and ought-to self have vigorous power to explain college students’language motivation,but ideal L2 self and ought-to self are in difference. The social context which shapes college students’ought-self includes two tool motivations including prevention and promotion functions.
Key words: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possible self; motivation; ought-to L2 self
作者简介:王茹茹(1984—)女,山东巨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6
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科研项目“电子档案袋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契合研究”(SRC2014355)。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6)01-00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