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2016-03-28姜文斌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长沙建设

姜文斌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姜文斌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中阐述了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战略意义,分析了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基础和条件,提出构建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文化市场和产业发展体系、文化对外交流体系、文化建设保障体系在内的长沙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政策支撑体系。

长沙;文化名城;软实力

2011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初步勾勒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上,把长沙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2011年末,长沙市委、市政府与中南大学商定,共同开展“全球背景下长沙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一、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战略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建设国际文化名城为抓手,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到实处,使文化强市建设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担起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1、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坚实根基,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城市形象因文化而提升,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国际化首先要靠文化的国际化来增强影响力、知名度,没有文化来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就没有国际化城市。放眼全球,国际化城市大多着眼形象提升,注重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中确立坐标,在把握城市文化个性中进行定位。长沙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流淌着非常独特的文化血脉,流下了很多精彩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和文化品牌,张扬了城市的个性,扩大了长沙的影响。

2、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举措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城市竞争表面上比拼的是经济,追赶的是速度,但归根到底是内涵的较量、文化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争高低、论输赢,文化的“软实力”也是竞争的“硬指标”。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不仅要大力提升经济实力,还要发展壮大文化实力;不仅要打造“中国的长沙”,更要打造“国际的长沙”。近年来,长沙在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3、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文化名城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期盼,顺应科学发展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为此,必须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两型、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把国际文化名城建设作为实现长沙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4、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增强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既要有一种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清醒、文化的追求,还要有一种文化的觉悟、文化的价值和文化的品位。长沙人民历来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3000多年来,以湖湘文化为特质的地域文化经过传承交汇,使长沙集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质,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已成为长沙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二、长沙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条件分析

长沙2011年底的基础设施水平大致相当于广岛、迪拜、仁川等城市2000年左右水平,或汉诺威、维也纳、米兰1995年时的水平。长沙目前环境质量大致相当于汉诺威、维也纳、丹佛、蒙特利尔等城市2000年左右的水平。长沙立足自身文化特点,充分发挥动漫、电视娱乐等产业优势,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战略,这种战略是符合长沙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政协的关心指导下,全市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更加彰显,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奠定了良好的民生基础和文化条件。

1、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是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文化源头

长沙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既有湘江、岳麓山和橘子洲构成的“山水洲城”的美丽景观,更有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吴简、贾谊故居、铜官窑遗址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遗存和长沙湘绣、浏阳花炮、铜官陶瓷等一大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市各类文化遗址(迹)达10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200处,其中国保11处、省保62处;全国爱教基地4处、省级爱教基地14处;公办博物馆5座,民办博物馆17座,馆藏文物30多万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各类文物资源2608处。全市已初步建立起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普查登录重点项目1366个,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省级名录13项、市级名录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项目保护传承基地14个。同时,长沙作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和首善之邑,既历经千年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涌现了张浚、张 栻、王夫之等理学经世派代表人物;又从古至今传承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孕育了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催生了雷锋等一批新时代英雄楷模。因此,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自然景观资源将成为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源头活水和文化养分。

2、普惠民生的公共文化是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文化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文化建设成绩显著。全市先后建成和推动了长沙滨江文化园“两馆一厅”、长沙简牍博物馆、“一馆三中心”、杜甫江阁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未成年人绿色上网场、农家书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面建立,市县(区)两级全部建有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所辖乡镇(街道)、村(社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中心)。全市建有大型市民休闲文化广场20个、未成年人绿色上网场所322家、农家书屋684家,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坚持多样性、便利性原则,广泛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展览下乡进社区等多元文化服务,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经验先后得到中宣部刘云山部长、文化部蔡武部长的肯定和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推介。按照“向群众要文化、让群众演文化、使群众享受文化”的思路,引导全市1000多支群众文艺队伍开展的“百团汇演”活动,辐射全市180多个街道(乡镇)、400多个社区,惠及600多万人民群众,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群文品牌”和九艺节“群星奖”。便民利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将为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奠定扎实的民生基础,营造良好的群众氛围。

3、活跃繁荣的文化产业是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核

长沙是全国知名的文化娱乐中心。目前,全市共有歌厅、酒吧、KTV、电子游艺等各类娱乐场所700多家、网吧1700家。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长沙文化市场管理始终在全国保持着“风向标”和“试验田”的地位。“阳光娱乐、创业兴文”系列活动作为创造性工作,免费向社会发放娱乐免费(优惠)券14万张,吸引了全市80多万人次热情参与,既惠及了百姓,也扩大了内需,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市场的繁荣带来产业的发展,使长沙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湘军”的大本营和策源地,全市目前已公布有“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十强文化企业”,长沙区域内文化上市企业达4家,居全国前列。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总产值930亿元,增加值450亿元,文化产业占全市GDP的1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支柱产业。毋庸置疑,繁荣的文化市场和活跃的文化创意将成为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和最具活力的因素。

三、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之魂。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要坚持基础先行、民生优先,进而谋求国际影响,实现文化强市。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要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1、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这是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基础和前提,要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建得起、用得活、管得好”的思路,建设以滨江文化园“两馆一厅”、长沙文化艺术中心为主要支撑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网和以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室)为主体的基础性文化阵地网,着力推进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进程,全面改善和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坚持送文化,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增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扶持种文化,积极发挥专业文艺团体的优势,开展基层对口帮扶活动;加强对民间自办文化和社会类博物馆的管理,提高基层文化自我生产、自我服务的能力。鼓励创文化,运用职称评级、奖励扶持等激励机制,通过签约创作、剧本征集等措施,大力推进艺术创作和生产。提升“百团汇演”群文品牌,以业余团队为中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化网吧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化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资源整合,优化服务。

2、着力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提升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长沙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好名城文化资源是展示长沙文化魅力、打造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要立足自有阵地和设施优化服务,加强营销,开展陈列展览、市民文化遗产讲堂、文物鉴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观众“请进”文博基地。通过馆校共建、巡回送展、文化知识进课堂、进教材等形式,推动文博资源“走出去”,充分发挥文博窗口的教育引导功能。坚持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突出抓好长沙汉王陵、铜官窑、炭河里文化遗址公园等关键性、节点性项目资源的保护建设;推出一批有影响、出效益的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发展基地,实现文物由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专家保护到群众保护、部门保护到社会保护、局部保护到整体保护、阶段性保护到长效化保护的转变。

3、着力完善文化市场和产业发展体系,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是当今区域发展、国际角力的大势所趋。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必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市场活力、壮大企业和产品实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以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引导歌厅、酒吧、网吧、音像、电子游艺等演艺娱乐产业,大力发展文博会展业;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之旅。提质提升动漫产业,继续支持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数字媒体、电视购物、手机电视等新兴业态。加快文化领域重要指标体系建设,从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出口扶持、产业基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鼓励和加快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突出实体打造和项目支撑,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和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主体。

4、着力构建文化对外交流体系,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和平台。对外文化交流的活跃程度,反映出城市文化的交流融通能力和辐射能力。文化影响应该在文化交流中产生、扩展和升华,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必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实现长沙文化与国际的接轨、融合。以湘剧、湘绣、岳麓山、马王堆、贾谊等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打造全市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推动长沙的优秀文化产品和艺术团体进入国际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和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外向型文化产品,提高长沙本土特色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扩大长沙文化产品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探索“以我为主”推动特色品牌走出去的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新路子。积极承揽和打造全国性、国际性的重大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力,提高辐射力。加强文化与经贸活动相协作,同现代文化传媒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和经济、商务交流等活动,带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产品,扩大文化贸易。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注重和善于引进国际新型文化理念、跨国文化企业、优质文化资本,促进联动发展,形成互动格局。扩展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渠道,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友城交流、文学沙龙、艺术交流、文化访学等活动,开拓视野,对话世界。

5、着力构建文化建设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强力引导、民间社会的积极参与,并升华为一种追求和精神,固化为一种制度和常态。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解决基层文化建设发展问题。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以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转换和优化文化行政管理职能。以“抓服务、出成果、扩影响”为目标,从“单位目标管理、个人岗位管理、学术课题管理、后勤工作物业管理”四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按照“一院一策”的方法,加快推进文艺团体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兴文”战略。按照“以人为本、人才兴文”的目标,广聚人才、合理用才,一手抓引进储备,采取招录政府公务员、政府雇员等方法充实现有人才队伍,一手抓培养使用,通过委托培训、在岗进修、竞岗轮岗来提高干部职工素质,提升工作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将文化事业的投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重点项目给予资金和资源的倾斜。降低准入门槛,运用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鼓励吸收外资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多元灵活的文化投入机制。

[1]梁颂成.整合世界文化名人资源,打造长沙国际文化名城[J].长沙大学学报,2015,(1).

[2]鲍宗豪.社区文化产业:繁荣国际大都市文化的新观点[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4).

[3]鲍宗豪.“文化自觉”与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J].开放导报,2004, (1).

[4]中共长沙市委办公厅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执行文化改革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 EB/OL.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2015-09-16.

G122

A

1671-5136(2016)03-0044-04

2016-07-01

本文系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2ZK3028)。

姜文斌(1981-),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长沙建设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长沙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我眼中的长沙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