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渔业“十二五”成就荟萃(四)

2016-03-28

中国水产 2016年3期
关键词:网箱十二五水产品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渔业“十二五”成就荟萃(四)

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渔业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原则,立足本省实际,切实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充分利用冷水资源,大力发展冷水鱼网箱养殖,渔业资源保护和养殖渔业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渔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间,累计放流土著鱼类鱼种4750万尾,其中青海湖裸鲤鱼种3950万尾,比“十一五”末增加550万尾、增长16%。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5.35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67%,为保护初期资源量的20.6倍。在青海湖、黄河、长江等流域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3处,比“十一五”末新增7处,保护土著鱼类26种,占省土著鱼类的51%,比“十一五”末增加7种。建成青海湖裸鲤工厂化循环水育苗车间1处、其他土著鱼类增殖放流站4处,增殖放流用鱼苗繁育能力达到1300万尾,其中青海湖裸鲤1000万尾。在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监测点近300个,监测覆盖面达到我省渔业水域面积的70%以上。

养殖渔业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期间,水产品产量达到1万吨,其中鲑鳟鱼产量0.6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4倍和11.7倍。沿黄冷水鱼网箱养殖迅猛发展,养殖面积达到375亩,是“十一五”末的7.5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已形成龙羊峡至苏只水库网箱养殖产业带。天然湖库池沼公鱼、高白鲑、河蟹等名特优品种增养殖成功,池沼公鱼、白鲑鱼类已形成稳定捕捞产量,其中池沼公鱼年产量保持在千吨以上;河蟹养殖从无到有,年产量达到130多吨,已成为当地特色养殖品种。建成鲑鳟鱼苗种繁育良种场和冷水鱼制种育种中心3处,养殖用鱼苗繁育能力达到1200万尾。

渔业科技服务开创新局面。“十二五”期间,不断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方式,强化基层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和信息网络建设。在水产良种推广、疫病防控、高效环保饲料推广、现代渔业装备技术应用、节能减排降耗、水产品加工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科研技术成果。“十二五”期间,实施渔业科技研发及推广项目30余项,其中,在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渔业环境监测和冷水鱼养殖等方面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6项,科技成果20项;制定地方标准14项,获得专利11项,出版专著5部。

依法治渔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不断加大渔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渔业资源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加强渔业执法人员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培训力度,渔业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健全公安、工商、司法多部门合作打击非法偷捕、贩卖、加工、销售裸鲤违法行为的工作机制,依法护渔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共查处渔政案件258起,行政拘留51人,34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天然水域资源养护工作趋于常态化。继续实行天然湖泊零捕捞政策,加大对三江源区、重点湖泊土著鱼类资源的保护力度,形成了集土著鱼类增殖保护站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涉水工程环评、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研究、渔业重点水域科考调查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渔业资源保护机制。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推广取得新突破。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坚持“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的原则,形成了以鲑鳟鱼大型网箱标准化养殖及装备技术应用、冷水鱼工厂化循环水制种育种技术和实施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为主推技术,三文鱼(三倍体虹鳟)、白鲑鱼为主推品种,“现代化、国际化、高科技、可持续”为发展道路的青海鲑鳟鱼产业发展模式。

不断创新现代渔业发展理念。在消化吸收国际鲑鳟鱼养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鲑鳟鱼网箱养殖产业发展“42条”指导意见,经科学测算确定了青海省沿黄57.4万亩水库网箱养殖容量为3万吨,提出了鲑鳟鱼网箱养殖生物安全管理、负责任渔业、养殖三原则等渔业发展理念。以实施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为抓手,通过采取养殖容量控制、养殖场环评、三倍体虹鳟养殖、苗种产地检疫、疫病区带划分和管理、养殖水体环境监测、养殖场管理评估、水产品药残检测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创新现代渔业发展管理理念。

山西省水利厅渔业局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渔业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增加渔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现代渔业建设为目标,坚持安全与发展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渔业生产和经济形势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主要渔业经济指标以年均10%左右的速率递增,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预计达到55000吨,渔业经济总产值预计达到81043万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各项渔业重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水产养殖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8家,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8家,分别比“十一五”增加6家和63家。养殖证登记核发率达到90%,3个市、16个渔业重点县发布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11家水产苗种场取得了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资格,符合条件的苗种场水产苗种持证率达到100%。名优水产品养殖比重达到20%。实施了草鱼无疫区建设试点,试点面积3000多亩,推广使用草鱼疫苗近500亩,草鱼发病率下降10%左右。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印发实施了《山西省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休闲观赏渔业蓬勃发展。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单位10家,创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园区30个。锦鲤养殖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综合生态休闲渔业园急速涌现,休闲渔业产值占渔业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显著。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趋稳向好,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7%以上,编制了《山西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15年5月,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食药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91家,认定面积39765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49家和15022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95个,认证产量8396吨,分别比“十一五”增加36个和4735吨。临猗县吴王渡牌黄河鳖率先通过地理标志水产品登记保护,万荣县圣母湖河蟹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建成了太原、长治、晋城3个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永济、垣曲2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

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扎实开展。年均放流经济鱼类1351万尾。编纂出版了《山西渔业资源》。建立了黄河中游(山西段)土著鱼类、圣天湖鲶鱼、黄河鲤和沁河特有鱼类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启动了“山西省渔业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定期开展渔业环境监测,年均监测水域8600公顷,完成水质检测等项目680项次。

渔业科技与标准化工作成绩斐然。“水产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展了以人员下基层、项目向基层、资金惠基层,促进渔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为主要内容的“三基三促”活动,其中,淡水池塘网箱清洁高产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入选全国水产学会节能减排推荐技术并取得发明专利一项。经省质监局批准发布实施9项渔业地方标准。

渔政执法和渔船管理空前加强。切实加强渔政执法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5975人次,检查水产养殖生产单位(户)2545家,阳性样品执法查处率达到100%,涉及金额5.6万元。渔船检验率达到95%。船用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垣曲县荣获“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称号。渔船船员持证率达到70%。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初见成效。以贯彻落实新《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为指导,以实施中央财政扶持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契机,扎实推进县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我省县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不断完善,推广队伍不断壮大,推广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社会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充分显现。

陕西省渔业局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惠渔政策不断完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支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得到初步改善;养殖结构不断优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休闲渔业迅猛发展,渔政执法作用凸显,渔业快速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渔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渔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逐步改善。一是每年安排1000万元左右资金实施老旧池塘改造,每亩按照1500元的标准以项目的形式给予补助,新建和改造池塘3万余亩,重点养殖基地水、电、路等设施基本完善。二是新建和改造了17个省级水产良种场,每个场投入资金100万元。三是对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及水域生态环境检测中心、病防检测中心、鱼药渔饲料检测中心仪器设备进行了新增和更换。同时,按照市级40万元、县区级5万元的标准,为全省所有市、县(区)的水产品质量检测站配备了快速检测设备。

渔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渔业科技投入,积极争取各类科研和推广项目,以渔业科研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扎实开展了“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学习宣贯工作,以“科技之春”、“百名专家下基层”、“送渔业科技下乡”、“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防治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大鲵规范化养殖技术、网箱养殖匙吻鲟等名优品种技术、黄河滩区及陕北库区养殖河蟹等名优品种技术等重点推广项目,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建立了鱼病远程辅助诊断系统,池塘微孔增氧技术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应用,连续11年向社会发布渔业水域环境及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状况公报。

2010年以来,科研和推广成果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4项。西北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实验室”落户省水产研究所,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在引领渔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渔业体系基本形成、布局更趋合理。“十二五”以来,坚持以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壮大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目前已建成渔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200多个,省级渔业园区4个、市级园区80多个。基本形成了以水库网箱养殖、山区微流水养殖、稻田养鱼等为重点的特色有机渔业,以沿黄河、渭河、汉江生态渔业产业带为重点的大面积池塘、网箱养殖渔业,以库坝群为主的陕北渔业,以城市郊区为重点,集垂钓、休闲、餐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以秦巴山区为中心的大鲵养殖初具规模,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近年来突出加强了保护区建设力度。2010年以来,完成了太白、略阳、周至、丹凤等4个省级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保护区工作。全省已建成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国家级5处(包括2处已通过国家环保部审查待批)、省级2处、市县级4处,已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8处,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773.88平方公里,保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力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累计增殖放流水生动物8000多万尾、珍稀水生动物4.5万余尾,渔业水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鱼、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取得重大进展。大鲵养殖已初步形成产业。加大了水域环境监测工作,先后7次组织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制度,落实生态补偿修复资金超过1.1亿元,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农业部和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扎实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查力度,进一步明确了食药、农业、水利等部门的监管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者首负责任制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明确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和无公害水产品“双认证”工作,建立健全养殖企业数据库和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等档案,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连续四年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100%,保证了全省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猜你喜欢

网箱十二五水产品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
怎样避免网箱养鱼患“营养不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