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与服务实践*
——从人道主义的延续性说起

2016-03-28奚从清

残疾人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残疾人特色

■奚从清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理论研究与服务实践*
——从人道主义的延续性说起

■奚从清

人道主义的延续性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当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就给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及其发展道路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论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还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无不打上时代特有的文化印记—“中国特色”。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为研究中国特色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根本性质、发展理念、研究原则和人权保障四个维度都体现了其“中国特色”。

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马克思主义人学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istency of humanism forwarded by Chairman Pufang Deng of CDPF and elucidates that it has the objective inevitability i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at,by combining humanitarianism with humanism,China’s causes for the disabled will be more robust and energetic; that,the scholastic discipline,the academic system and the discourse system are to be built up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China’s Characteristic,a cultural mark of the times,is engraved with both the Chinese Disabled Cause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Chinese Disabled Cause.In “On Contradiction” Chairman Zedong Mao put for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ities and particularities and this i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Disabled Cause and its correspondent development path.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hina’s characteristics are to b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ature,the development rationale,research principle and human rights guarantee.

【Key words】Humanitarianism; Humanism; China’s characteristic; Marxist anthropology

1 研究人道主义延续性的客观必然性

为了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初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前主席邓朴方顶住“左”的压力,明确提出:“理论工作应当成为改革的先导。我认为理论工作应更多地研究人道主义的延续性,我们社会里人道主义太少了,应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普及起来。[1]”由此,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的人道主义日益成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1.1研究人道主义的延续性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何谓人道主义及其延续性?“人道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人道,尊重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的先进思想体系。[2]”人道主义的延续性是指人道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弘扬、创新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需要而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以促进新的更多内容的延续性的过程。

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家为了摆脱经院哲学和宗教统治的束缚,举起人道主义的旗帜,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禁欲主义,宣传个性自由。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进一步把人道主义原则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要求充分实现发展人的天性的权利。因此,人道主义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很大的动员作用[3]。正是这样,邓朴方说:“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它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进步思想,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4]”他又说:“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旗帜。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一。它具有彻底性、科学性、实践性、广泛性。[5]”

邓朴方提出“研究人道主义的延续性”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就决定着研究“人道主义的延续性”只有放到国际残疾人运动和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宽广视角中加以考察,才能得出经得起时代和实践考验的科学结论。只有坚持以残疾人为本,遵循人道主义的基本内涵,按照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论说明和概括。他说:“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人道主义始终是国际残疾人运动的主旋律。我们提倡人道主义,就是肯定残疾人的价值,尊重残疾人的尊严,正视残疾人的问题。[6]”人道主义的延续性逐渐由理念演化为现行政策、道德规范、价值目标和科学方法。

1.2人道主义的延续性是实践发展的产物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有两个最显著的品格,一是理论品格,具有导向功能、感召功能、整合功能和规范功能;二是实践品格,强调保障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只有把这两种品格内在地、有机地结合在人道主义思想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正功能,产生不可遏止的吸引力、支撑力和凝聚力。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残残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经国务院批准于1988年3月1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中国残联始终秉承“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实践证明,“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保障残疾人权利、全面增进残疾人福祉、提高残疾人发展能力、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7]”

2 坚持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在天地人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人间,以人为中心。[8]”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还明确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充分体现了执政党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对于加快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迅速发展、促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就给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近30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2.1残疾人组织体系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中国残联和地方各级残联是广大残疾人的代表组织,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织保障。2015全国共建立残联4.4万个,各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全部成立残联组织,乡镇(街道)残联已建率达到98.8%;已建社区(村)残协58.6万个,已建率达到93.7%。残联实有人员达11.1万人,乡镇(街道)、村(社区)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总计61.4万名。分别有97%的省级残联、68%的地市级残联和53%的县级残联配备了残疾人领导干部。全国共建立省级及以下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1.6万个,其中省级、市级和县级专门协会已建比例分别为100%、96.6%和92.7%。全国助残社会组织达2826个。

2.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

《“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强调“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地方各级政府要将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只要把政府与社会融合起来,形成一套有机联系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问题导向机制、残疾预防机制、维护权益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社会整合机制、廉洁自律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有效激励机制、长效发展机制,就能够更加广泛地宣传人道主义,有效地解决残疾人问题。

2.3走“劳动福利型”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

从“救济供养型”发展为“劳动福利型”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内在要求。

早在1986年,邓朴方首次提出:“我们不能像西欧那样搞成福利国家,而要发展成为‘劳动福利型’残疾人事业。[9]”发展“劳动福利型”残疾人事业的核心就是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作为解决残疾人问题的关键、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础和实现残疾人劳动权益的根本。上海市和江苏省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意见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坚持兜底保障,聚焦就业增收”、“坚持就业优先,强化保障”的原则,是劳动福利型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残疾人就业保护、 就业促进和就业服务是我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三大机制,残疾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就业比例维持在40%以上。

2.4初步建立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显著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4.1初步构建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比例分别达到78.2%和97.1%。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首次在国家层面建立了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普遍建立实施了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2.4.2基本搭建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以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等残疾人急迫需求的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专业机构为载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建立健全了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体系。制定了残疾人康复基本服务目录,以残疾儿童、持证残疾人为重点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以实现残疾人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

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建立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体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残疾学生在国家助学体系中得到优先保障。

2007年开始中国残联正式将残疾人托养服务纳入工作计划,近十年稳步推进,从数量到质量都逐步提升。建立了以居家托养为基础、日间照料为主体、机构托养为骨干的托养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为超过200万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

2.5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中国残疾人事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以30多部涉及残疾人内容的相关法律为依托、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配套、以地方扶助残疾人优惠政策为补充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这个体系的完善,不仅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奠定了法律制度基础,而且为维护残疾人的正当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2.6逐步形成了残疾人文化体系

残疾人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质组成的统一体,包括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讴歌自强精神的励志文化;倡导平等友爱、包容互助的和谐文化;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文化。现代文明残疾人观是残疾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坚持以人道主义为旗帜、以残疾人为本位、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内容,从而建立起一系列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7坚持用人道主义教育广大青少年

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教育部门要结合中小学德育等课程,开展人道主义、自强与助残教育。”笔者建议,以国家教育部、中残联等部门联合发文,根据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小学深入开展人道主义教育,尤为必要。同时,在中小学建设人道主义教育基地,坚持以下原则:自强教育与助残教育相结合;热情服务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文化传承与彰显特色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在国家、省和市设三个层级的人道主义教育基地。选择全国助残日,举行中小学教育基地挂牌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述各个方面,都贯串着一条主线,即以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契合性,使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3 建设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联系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际,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人道主义思想体系有更多的延续性,我们应该更多地探讨这种延续性”[10]。

3.1建设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学科体系

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6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开始起步,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学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邓朴方在《开创残疾人社会学》一中写道:自从1979年中国社会学宣告重建以来,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它已经渗透到其他各个专门学科领域,发展了许多跨学科的群体社会学或应用社会学。其研究正在日益扩展到社会科学的许多新的领域。从2007年开始,中国残联分别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十所高校合作建立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并大力培育硕士和博士从事残疾人研究。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及部分省市级残联与当地高校合作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如郑州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

3.2建设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学术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学术体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学这门新兴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主要研究人的本质、权利及其生存发展的具体规律的一门具体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残疾人研究,其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是残疾人的人权保障,这是完全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通过《残疾人保障法》,同年中国政府批准《残疾人权利公约》,标志着残疾人权利保障迎来了新时期。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推进,《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就业条例》的施行,对残疾人的帮助逐步从慈善为主转向以权利为基础。以权利为基础的多学科残疾人研究,还包括了对残疾人的代价、价值、尊严、人格、需求、潜能、环境以及残疾人的解放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学术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3.3建设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话语体系

人道主义,既是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话语体系的关注点,也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话语体系的关注点。从世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人道主义始终是国际残疾人运动的主旋律。从上个世纪40年代起,残疾人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到70年代提出的“充分参与和机会平等”的理念及后来提出的“人人共享”目标、80年代的《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90年代的《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直到2006年的《残疾人权利公约》,国际社会向歧视、偏见、贫困和障碍发出了挑战、步步向前,坚实有力,从来没有停止过[11]。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没有提及残疾人,邓朴方明确表示:“没有提及残疾人的千年发展目标,也是有缺陷和不完整的,应当予以补充和完善[12]。” 张海迪提出:“我们期待国际社会、联合国做出更多的努力,把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纳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真正体现平等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的精神。[13]”

结语:中国特色

纵观全文,不论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还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无不打上时代特有的文化印记—“中国特色”。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4],为研究中国特色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根本性质、发展理念、研究原则和人权保障四个维度来探讨其“中国特色”。

第一,从根本性质来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才能迅速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这是根本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残疾人事业的一大特色。在世界人口、残疾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一个家庭不落下,一个人不能少。最近,习近平在宁夏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第二,从发展理念来看,中国残疾人事业早已融入国际残疾人运动的主旋律中,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同时,又将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既为弘扬人道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又为人道主义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这种发展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表现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更为重要的是满足残疾人的心理需求,即“强烈地要求与健全人一样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履行义务,享受权利,贡献力量。[15]”彰现了残疾人的主体地位及其价值。这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三,从研究原则来看,一点也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和“残情”。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的残疾人,中国就有8500多万,涉及2亿多残疾人亲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残疾人事业发展固有的客观规律,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因此,面对中国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残疾人工作者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创造出一套科学的研究原则,即坚持基本国情与具体残情相结合、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相结合。这就形成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从人权保障来看,“我们讲人权最重要的就是生存的权利,劳动的权利,发展的权利。[16]”中国初步构建起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劳动权和发展权的制度框架。如前所说,我们不能像西欧那样搞成高福利国家,必须发展成为劳动福利型的残疾人事业。在大力推动残疾人劳动就业的同时,积极开展康复工作和职业教育工作。从几十年实践看,在我国形成劳动福利型的残疾人事业,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而且“我们有现实主义的高度、人道主义的高度以及公平和效益有机统一的高度”[17],这就又形成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是具有本质特点或重要特点的事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现在中国残疾人越来越有价值感、成就感和获得感,这得益于中国政治制度优势,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人道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深信,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世界残疾人事业的贡献一定会越来越大!

[1]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第一辑).华夏出版社,2006:80.

[2]奚从清.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价值体系与实践意义探讨 残疾人研究.2013(3):10-13.

[3]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22.

[4]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 (第一辑),华夏出版社,2006:189.

[5]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 (第一辑),华夏出版社,2006:185.

[6]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 (第四辑),华夏出版社,2012:460.

[7]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题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的祝词.2013,9,17.

[8]张岱年,方立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0.

[9]邓朴方 人道主义的呼唤(第一辑).华夏出版社,2006:81.

[10]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第一辑).华夏出版社,2006:105.

[11]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 (第四辑),华夏出版社,2012:460.

[12]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 (第四辑),华夏出版社,2012:462.

[13]张海迪.让残疾人沐浴爱的阳光 残疾人研究.2012(3):6.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308.

[15]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第一辑).华夏出版社,2006:179.

[16]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第一辑).华夏出版社,2006:79.

[17]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第一辑).华夏出版社,2006:111.

Establish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use on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Beginning with Consistency of Humanism

XI Cong-qing

C913.69

A

2095-0810(2016)23-0014-05

中国残联2012-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事业研究(2012&YB1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杭州 310012

奚从清 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残疾人问题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残疾人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医的特色
跟踪导练(一)5
完美的特色党建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