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真菌和藻类病的诊断与防控(上)
2016-03-28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河南省新乡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1.河南省新乡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鱼类真菌和藻类病的诊断与防控(上)
○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一、水霉病
水霉病几乎可见于各种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从鱼卵、鱼苗直到成鱼均可发生,不仅可以导致病鱼死亡,而且也失去商品价值。
【病原】病原是多种水霉(Saprol egni a)和绵霉(Achl ya)。
【症状】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绵毛状菌丝,似灰白色绵毛,故称白毛病;有的水霉外生部分平堆,色灰,犹如旧棉絮覆盖在上,病鱼体表粘液增多,焦躁或迟钝,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
【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水霉菌等多是腐生性的,因此,鱼体受伤是发病的诱因,扦捕、运输、体表寄生虫侵袭和越冬时冻伤等均可导致发病,病情的严重程度,视人为操作的技术决定,通常情况下,都是散在性发病。
【治疗】(1)食盐(每立方米水体400g)+小苏打(碳酸氢钠)(每立方米水体400g)合剂,浸浴病鱼24小时,也可用此浓度全水体遍洒;(2)采用二氧化氯每立方米水体0.3g全水体遍洒。
【预防】在扦捕、运输后,用2.0% ~5.0%的食盐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可预防此病发生。
【注意事项】
部分水产养殖业者认为晚冬早春水温低、病原生物少,从而放松对鱼病的防治工作,甚至不管不问,这样就会给水霉的繁殖带来机会。
水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难题,在许多养殖户甚至部分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中,存在滥用药物的现象。尤其是将一些毒性比较大的农药用于治疗水霉病,其实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这些药物对水生动物、环境都有毒性,还可在水生动物体内富集,引起慢性中毒,人类在食用了相关的水产品后,也会影响健康。
二、鳃霉病
本病为鱼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危害鱼苗、夏花鱼种阶段,发病后死亡率可达50.0%以上,系口岸鱼类检疫对象之一。
【病原】 病原尚未深入研究,据从形态观察,锦鲤鳃上的类似于血鳃霉(Branchi om yces sangui ni s),金鱼鳃上的类似于穿移鳃霉(B.dem i grans)。
【流行病学】本病的发生与水质密切相关,水质恶化,尤其是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时,容易急性暴发。5~7月为流行高峰季节。
【症状】病鱼呼吸困难,无食欲,鳃上黏液增加,有出血、淤血和缺血斑块,俗称“花斑鳃”。严重时整个鳃呈青灰色。诊断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鳃丝中鳃霉菌丝寄生状况。
【治疗】对于发病的养殖水体,可立即更换饲养水,病情可以缓解,此时应适时施放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20g)和含氯消毒剂。
【预防】对本病成功预防的关键在于保持水质清新。因此,发病后必须清除塘底淤泥和污物,彻底消毒,不施放未经发酵的肥料,经常加注新水。
三、卵甲藻病
本病又名“打粉病”,在我国东部和南方一些省中流行,尤以丘陵、山区的池塘养鱼中较多见。主要危害幼鱼,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冬片鱼种和2龄以上成鱼(或者亲鱼)也曾报告因患此病而死亡的病例。
【病原】病原为嗜酸卵甲藻(Oodi ni um aci dophi l um),是一种寄生性单细胞藻类。
【流行病学】本病发生于酸性水(pH 5~6.5)饲养水体中,放养密度大,养殖水体的水位比较浅而又投喂不足,鱼体偏瘦弱的鱼比较易患此病,水温22~32℃时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为主要发病季节。
【症状】发病之初,病鱼在池中成群拥挤在一起,并分成小群在水面转圈式环游。病鱼的背鳍、尾鳍和背部出现白点,体表黏液增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白点迅速蔓延到全身,肉眼观察,容易误诊为小瓜虫病,但仔细检查,可见白点之间有充血斑点,以尾部尤为明显。病情后期,鱼体上白点堆积并联结成片,鱼体像包裹了一层米粉,故称打粉病。此时病鱼多呆滞于水面,游动迟缓,停止摄食,最终死亡。
【防治方法】预防和治疗该病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水体中施放生石灰,每亩用10~20kg,每隔l周到10天施放1次,以调节水质,促使卵甲藻死亡。
池塘养殖密度大,不投喂,水质清瘦,光合作用弱,pH值偏低,为该病发生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水肥的池塘也明显比水瘦的塘死亡量少。连续不投喂也使鱼体抗病力下降,也增大了鱼体染病的几率。提前用生石灰调水和肥料肥水保持pH值在8.0以上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