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大豆品种合农7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6-03-28曲淑兰王长溪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郭美玲张茂明王庆胜李志民
郑 伟 曲淑兰 王长溪 郭 泰 王志新 李灿东张振宇 郭美玲 张茂明 王庆胜 李志民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佳木斯 154007;2佳木斯市种子管理处,佳木斯 154007;3汤原县东风良种场,汤原 154007)
高产大豆品种合农7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郑伟1曲淑兰2王长溪3郭泰1王志新1李灿东1张振宇1郭美玲1张茂明1王庆胜1李志民1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佳木斯 154007;2佳木斯市种子管理处,佳木斯 154007;3汤原县东风良种场,汤原 154007)
合农70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大豆育种研究所与黑龙江省合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用有性杂交,以合丰55为母本、高蛋白品系哈98-3964为父本,经过连续多代系谱选择育成的大豆品种。该品种表现为高油、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4001。
1 选育经过
2005年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主栽的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合丰55为母本,与高蛋白品系哈98-396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2005年冬季南繁种植F1,严格去除伪杂种,采用单株收获;2006年佳木斯分院种植F2,采用混合摘荚法进行田间选择,当年南繁种植F3,仍然采用混合摘荚法进行田间选择;2007年在佳木斯分院种植F4,秋季进行单株选择;2008年分院种植F5,并于秋季决选品系,试验代号为合交05-31。2009-2010年参加分院鉴定试验与黑龙江省预备试验;2011-2012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生产试验;完成全部试验程序。2014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定名为合农70号。
2 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紫花,披针叶,亚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抗倒伏能力强,植株高度75.7cm,主茎16.0节,有效分枝1.0个,底荚高度12.6cm,单株有效荚数37.8个,单株粒数88.2粒,单株粒重16.6g,百粒重18.9g。荚呈弯镰形,荚熟褐色,茸毛灰色。子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黄色。2011-2012年经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中心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3号株系;中抗灰斑病1号、7号混合生理小种。2011-2012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分析部门测定,该品种2年平均粗蛋白含量39.46%,粗脂肪含量21.28%,蛋脂总和60.74%。该品种生育期平均116d,需活动积温2380℃,与国家春大豆区域试验中早熟组对照品种合交02-69同熟期。
3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参加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大豆产量鉴定试验和不同生态区的异地鉴定试验,2年13点次平均产量2982.0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8增产13.6%。2011年参加第1年区域试验,8个承试点每hm2平均产量2727.0kg,比中早A(CK)增产5.7%,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率100%;2012年区域试验,9个承试点平均产量为3115.5kg,比中早A(CK)增产8.0%,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率为77.8%;2011-2012年区域试验17个承试点平均产量2921.25kg,比对照品种中早A平均增产7.0%,增产点比率88.9%。2013年生产试验8个承试点平均产量3037.5kg/hm2,比对照品种中早A增产12.1%,增产点比率100%。该品种大面积生产每hm2具有3500kg以上的产量潜力,2013年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繁殖3.4hm2,平均产量达到3643.7kg。2014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853农场种植42hm2,平均产量达到3342.6kg/hm2。
4 适应区域
利用AMMI模型对合农70参加全国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产量进行分析,2011-2012年IPCA值最小,表明该品种稳产性最好;最适宜种植区域为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的佳木斯地区、红兴隆管局和绥化地区,其次为吉林东部半山区的敦化、延吉等地区;同时也适宜在内蒙古兴安盟中部地区和新疆昌吉、伊宁和新源地区春播种植。
5 主要栽培技术
5.1种子处理播种种子要求纯度98%以上,精度达到98%、发芽率在85%以上。播种前用机械或者人工剔除病斑粒、冲蚀及杂质;采用卫福种衣剂拌种,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微肥拌种。
5.2选地与整地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5%以上的地块种植,尽量选择正茬地块,避免重迎茬。前茬作物以小麦和玉米茬为好,为了防治菌核病的发生,尽量避免向日葵或者白瓜茬种植合农70。在有秋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cm,耙平耙细。春整地时要做到翻、耢、压连续作业。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顶浆起垄并镇压。有深翻基础的玉米茬,早春拿净茬子,并将茬坑耢平,达到待播状态。
5.3施肥与播种一般要求每hm2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以上)15t以上,结合整地作底肥一次性施入;化肥施用则采用测土平衡施肥,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每hm2施肥量按尿素40~50kg、磷酸二铵150~175kg、硫酸钾50~60kg,施于种下4~5cm,避免化肥接触到种子引起烧苗。大豆前期长势较弱时,在大豆初花期每hm2用尿素10kg+磷酸二氢钾1.5kg溶于500kg水中喷施,并根据需要加入微量元素肥料。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秋起垄地块垄上直接播种,未起垄地块可采用原垄种技术,播种量为55~60kg/hm2,土壤肥力较差地块可适当增加播种量,播种均匀无断条,20cm内无子为断条,每5m断条不超过1处,播种时应对准垄顶中心,偏差为±3cm。
5.4田间管理除草 一般采用土壤处理或者茎叶处理进行除草,土壤处理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进行,每hm2选用乙草胺2.25~2.5L+丁酯600mL、乙草胺2.25~2.5L+丁酯600mL+噻吩50g或者乙草胺2.25~2.5L+丁酯600mL+嗪草酮250~500mL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茎叶处理在大豆出苗后,杂草2~4叶期进行,一般采用氟磺胺草醚(1.5kg)+精奎(1.5kg)或者氟磺胺草醚(1.5kg)+精稳杀得(1.5kg)进行叶面喷雾。
化控处理 前期大豆生长较弱时可选用2%的尿素+0.2%的磷酸二氢钾进行促生长,后期大豆长势较旺时,每hm2可用多效唑600g兑水400~450kg进行喷雾,控制营养体生长,防治倒伏和避免病虫害发生。
防治食心虫 在大豆盛花期进行防治,一般采用杀虫药剂进行防治,也可采用特福利进行喷雾防治。
5.5收获人工收获一般为落叶达90%时进行;机械联合收割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割茬要低,田间不留荚,收割损失率小于1%,脱粒损失率小于2%,破碎率小于5%,收获时要避开早晚露水大的时间段,避免产生泥花脸,影响外观品质。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1BAD35B0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DFR30840);国家“863”计划(2011AA10A105);国家现代大豆产业技术体系(CARS-04-CES05)
郭泰
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