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性
2016-03-28徐德海
徐德海
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性
徐德海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牡丹江157041)
随着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黑龙江省水稻种植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从黑龙江省水稻的发展现状入手,着重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及发展契机,从而提出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及措施。
产业化;生态化;科技化;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其地理区域横跨14个经度、6个积温区,辖区内农用地面积达3950.5万hm2(2008年),土壤有机物含量相对较高,土质大部分为含养量较高的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优越的地理因素、土壤资源及气候环境相结合,大面积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快速发展,使得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迅速,加之资金与政策的双重倾斜,全省将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以满足市场供需变化,水稻成为了黑龙江省粮食作物中产量最高的种类。
1 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现状
1.1水稻基础设施配备发展情况随着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不断扩张,大面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快速推广,黑龙江省为满足水稻生产规模化的要求,扩充提升了全省水稻种植基础设施,现全省范围内拥有水稻插秧机21万台、水稻收获机10万台,其中机动水稻插秧机7.28万台及联合收获机2.84万台,具备水稻播种、撒肥、病虫害防治功用的农用飞机已达47架。
1.2水稻科研发展情况黑龙江省目前拥有与水稻研究相关的十几个科研院所,结合本省水稻分布特点,分别设置于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五常、绥化等地,专业从事水稻研究人员186名(截至2013年2月)。在水稻的生产、新品种研发、产量提高、病虫害防治、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方面,为全省水稻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水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台服务,提高了全省整体水稻研发实力[1]。
1.3水稻加工及销售情况截至目前,黑龙江省作为水稻生产大省,水稻及其副产品已经占据了我国水稻市场的大部分销售额,并且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指导理念下,全省已经拥有了多条绿色水稻加工生产线,大中型规模大米加工企业几十家,并且集水稻加工主体、销售流通体系及副产品加工于一身的物流产业园区已达20余处,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杜绝了农副产品浪费,间接增加了农产品收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得到了较高的体现[2]。
2 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发展性分析
2.1可持续发展优势
2.1.1丰沃的自然资源是实现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天然优势黑龙江省由于地理位置有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使得全省成为了全国水稻主产区,并为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后备资源。
首先,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区别于其他省份,省内大面积耕地均为养分极为丰富的黑土及白浆土。全省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有1593.3万hm2,其中共有988万hm2黑土耕地,由于其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也使得这2个区域成为了全省的水稻主产区,水稻总种植面积占到了全省的87.2%。黑土资源的主要优势在于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随着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黑龙江省天然黑土的养分也在不断流失,相关科研人员已经针对土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减少对黑土资源的破坏,降低氮肥的使用量,还原有机肥施用过程,尽量避免土壤板结、退化、营养流失等情况的出现。除黑土外,本省还拥有116.4万hm2的白浆土耕地,主要分布于三江平原的水稻主产区,白浆土自身具有两大劣势:粘性重,透水性差,并不被看好的土壤类型却由于这两大劣势成为了适合水稻生产的主要农用地。粘性重,不适宜翻耕,恰好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肥料及微量元素的流失,提高含水量,同时在水稻生长周期内保持了土壤的恒温,提高了产量。
其次,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贯穿省内水稻主产区,其余大小湖泊640个,水库千余座;此外黑龙江省气候季节性极为明显,全年雨量丰沛,周期均衡,90%降雨分布在水稻生长周期内,总量可达400~650mm[3]。
第三,黑龙江省位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水稻生长周期恰好处于夏季高温期,日照时间平均达12h,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这些季节性气候特点,都决定了本省在水稻种植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黑龙江省冬季的低温、干燥、持续时间长,有效地抑制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发作,这样就可以在源头上减少化学性药剂的使用,降低污染,提高水稻品质,也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四,可通过对盐碱地、低产量旱田等的改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促进良好的生态循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2.1.2坚实的科研后盾,保障了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率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水稻主产区,拥有包括专业水稻研究院所及农业科学院等在内的多家专业科研机构,配合专业的技术人才及试验基地,整体研究实力不可小觑。自1949年至今,全省共培育产生了300余个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结合本省实际土壤及天气情况,全省水稻科研人员主攻可适应不良环境的高产量、耐受力较高的生态化水稻品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水稻绿色栽培生产技术及病虫害的生态综合防治,力求在追求高产量的同时,实现高品质、绿色环保可持续、生态环境改善的几大目标[4]。
2.2可持续发展劣势
2.2.1水稻生产分布不均衡及深加工产业发展缓慢,形成资源荒废黑龙江省水稻年总产值虽高,但从自身总体的产业结构来看,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可圈可点的不均衡问题,其中最为凸显的就是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方面。在重点分布垦区水稻种植实现规模化,水稻种植过程中实现了机械化播种、针对性施肥、节水型灌溉,全部过程统一管理,既提高了产量、节约了劳动力,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普通农户自产自收,整个耕种过程中用水量及化肥种类的选择和施用数量都没能做到最优化,化肥的滥用对土壤造成了破坏,影响了生态环境,总体生产情况无法与垦区的规模化种植相提并论,影响了全省水稻种植的发展速度。
另一方面,全省水稻产量虽大,但全省范围内的水稻副产品加工还没有完善健全,加工企业分布不规律,无法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产业链条,无法实现稻谷循环深加工,造成了可用资源的浪费。目前水稻副产品的主要途径为制作饲料,而省内大部分此类企业均为规模以下,加工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产业发展;有些大中型规模的企业由于地域限制,造成原材料不足,影响企业生产发展,如绿都集团预计年处理达8.4万t大米的50条方便米饭生产线,目前只实现了年总处理量2400t的2条生产线,仅完成了预计量的3.4%[2]。
2.2.2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形成土壤板结、病虫害频发的状况农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作物生产,其中尤以病虫害最为明显。鉴于病虫害发作的突发性及频繁性,许多种植者采取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喷洒化学药物,药物的特殊性使得有毒物质长期残留在地表土壤中,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久而久之,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造成更大范围的病虫害泛滥,为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加之农户在施种之前没有测土施肥,大量的配方肥料被广泛应用,并没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施用土壤中缺乏的肥料,土壤中的自然有机物质含量逐年下降,肥料含量不均衡,长期以往,导致土壤板结,降低水稻产量,使许多优质农田无法继续耕种,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影响了水稻的可持续发展。
2.3可持续发展契机
2.3.1消费群体的大幅扩张,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推动了黑龙江省绿色水稻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速度随着黑龙江省水稻产品的产量品质不断攀升,水稻作为全省主打农产品品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市场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得全省的水稻种植面积仍然有很大的扩展空间。除此以外,水稻销量的增长也带动了水稻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大了米粉、米糠油、药品、秸秆造纸等产业的发展,对于水稻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程度得到提高,为全省稻谷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外,由于人们现在加强了对健康意识的重视,消费理念及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与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产业自然备受关注。黑龙江省的自然维度决定了省内自然资源的低破坏率,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受污染程度低,因此,黑龙江省水稻产品以“绿色、有机、健康、安全”的理念备受海内外消费者推崇。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张,也使得全省的水稻生产加工业蕴藏着较为广阔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空间。借此契机,黑龙江省制定了“绿色食品产业兴省”的战略,结合本省的生态、资源、技术优势,力求将水稻打造成绿色强省产业,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步改善了全省的自然生态资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全省生态环境改善质的飞跃。
2.3.2政策的倾斜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发展在我国是重中之重,中央政府也为此从1982年开始陆续发布了16个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于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政策。
随着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的稳步增长,黑龙江省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目前来说已无可代替。但在为国家大量地贡献粮食的同时,随着连年的农业生产以及无序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等不利因素也开始影响着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采取多种方式来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以及对土壤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则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2009年由国务院批准的《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规划》,以及2012年黑龙江省政府提出的《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以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为主导思想,为加强黑龙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加强科技合作、集约化生产、大型农机使用等方面做出指导,以加大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同时对黑龙江省水稻的可持续生产也给予了政策扶持和指导,其中包括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水稻育秧大棚建设、水稻病虫草害的生态防治、秸秆还田等土壤保护措施以及有机生态大米的生产标准等。而由国务院在2013年4月正式批准的《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则对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作出最新部署,这个方案通过对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水利建设与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管理、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等制定出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指导,并从2013-2015年和2016-2020年2个阶段进行配套改革和创新试验工作。这个方案的制定,一方面在促进“两大平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农民人均收入幅度、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耕地质量改善程度、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能力、城镇化发展速度等方面制定出量化指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指导。另一方面通过促进“两大平原”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统筹城乡的快速发展,来推动黑龙江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并为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实现农业的“四化同步”作出有意义的示范和引领。
2.4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4.1由于全球化、网络化物流产业发展影响,市场环境已不存在垄断状况,竞争日益加大2004年起,国家为鼓励黑龙江省水稻产业的发展,多部门联合为本省稻米外运提供大幅运费补贴政策,使得本就在口感上胜出的北方粳米,在南方市场竞争中相比之前又多出了价格上的优势。因此,黑龙江省水稻产业迅速发展,价格的不断增长,利润的不断增加激发了水稻种植户的积极性。
2006年起,部分其他省份,如湖北、安徽、江苏等南方水稻主产区,适时的将改良过的水稻品种引进本省种植区,利用与北方水稻相近的口感与卖相,加之本身地理位置带来的运费成本的降低,大幅冲击了北方水稻在南方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对黑龙江省水稻在南方市场的地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除此之外,依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都会逐渐加大对泰国、越南及巴基斯坦等国的水稻进口力度,同期水稻进口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大米价格,这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黑龙江省水稻发展及价格上升空间。
另外,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物流产业,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的水稻产业发展。由于地理位置本就不占优势,南方各省的物流产业发展又较为完善,各省充分发挥运输成本低、物流运送速度快、网络订单结合物流运送的现代化电商产业模式,导致本省水稻产业在市场竞争方面优势并不突出,利润降低,导致种植户减少,一些稻谷加工和循环加工企业也已停工待产,这些都对黑龙江省水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黑龙江省如果想要应对目前的威胁,就应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稻谷品种的培育以及生态栽培技术的营运,并要进行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加大本省物流产业的发展,并要大力加强网络及电商方面的投入与应用[5]。
2.4.2化肥农药的过度及不合理施用导致耕地水源恶化,形成恶性循环黑龙江省原生态的黑土资源本是进行水稻种植最为有利的自然资源,但由于近些年来对于化肥农药的无节制的不合理施用,导致了原本适宜耕种的耕地条件逐渐出现恶化,不仅土壤肥力流失、板结严重,可耕种用地面积减少,更是在某些种植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结果显示,全省已有近总耕种面积12.4%的区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总面积达68.42万hm2。
水土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最为直接的就是可耕种面积减少、黑土层流失、土质退化、耕地肥力下降、土壤酸化板结,另外还有连带对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造成了整体环境质量下降。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措施不利以及水土流失,不仅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同时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黑龙江生态农业的生产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而解决方法则是除进行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外,在农业生产中应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精确施肥和施用新型缓释肥等生态栽培方式[6]。
3 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性发展保障
通过以上对黑龙江省水稻产业的浅薄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于如何能够发挥优势、摒弃劣势稳固发展黑龙江省水稻产业总结以下几点。
3.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农业主产区,尤其是水稻生产大省,各级政府一定要在执行政府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调动一切可支配力量及资源,保障支持水稻可持续性发展。一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各项农业方面的政策法规;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对今后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尽力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三是要借助政府力量,有效的发展潜在水稻销售市场;四是要充分发挥并利用政府的全面协调职能,对与水稻种植、科研、销售相关的各产业部门进行协调、联系,为黑龙江省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为有利的政府支持。
3.2水稻生产与销售要实现产业化,结合现代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水稻生产与销售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一定要实现与两方面的完美结合,一是要在生产销售方面实现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在品种研发方面实现科技的创新。
3.2.1水稻生产、销售的产业化水稻生产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生产方式,以独立种植户小范围种植、独立进行销售为主的产业模式,黑龙江省的水稻产业无疑是故步自封,无法得到发展。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实现以水稻的规模化种植为基础,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集合专业的现代化机器化作业,配以成型的水稻初、深加工及副产品生产,专业的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科技力量支持,完善的电商营销策略及物流配送产业链支持,这样才能够实现多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水稻生产销售形态。
3.2.2创新的科技研发支持目前进行水稻科技研发体系创新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科研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多元科研主体的形成,将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根据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优质、多抗、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并积极开展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水稻科技推广体系的创新,推动社会农技推广组织产业化发展,加大各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和支持力度,采取多种直接、直观的推广模式,使科技成果得到更好的转化并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
3.3水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生态化发展要想实现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目光单一、短浅,以水稻为主产线,包括水稻副产品的循环加工等产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农业资源如何能够实现合理、高效、可持续的利用;农药化肥如何实现高效合理应用的同时,避免对环境及整体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如何高效地利用中低产能资源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的农业成产,使农业资源利益最大化,这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要想实现水稻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一切都要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首要考虑问题,既要保障水稻种植及加工从业者的经济利益,又要保障全省人民的生活环境及社会效益,实现黑龙江省整体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
[1] 魏才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种业,2015(11):10-11
[2] 王洪波.关于黑龙江省打造粮食强省的思考.农场经济管理,2014(5):11-14
[3] 王秋菊,来永才.试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中国稻米,2010,16(4):25-28
[4] 宁逵.建立农业科技集成体系助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5):130-133
[5] 王曙光,蒋云亮.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方经贸,2015(6):76-77
[6] 于兴业,谭德秀,张天龙,等.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5):84-86
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