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03-28黄兆飞邱士安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体系大学生教育

黄兆飞,邱士安,王 静

(成都工业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成都 611730)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黄兆飞*,邱士安,王静

(成都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成都611730)

介绍了国内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形式、教师队伍、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及支持资金等问题,结合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从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其辅助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创新;创业;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全面统筹部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目前创新创业活动在社会和高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大多数新建工程类本科高校都是近几年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经验不足,因此需要努力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一、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较早。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1947年始于哈佛大学,已有60多年历史。从1983年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数十所大学每年都要举行创业大赛。发达国家大学往往以雄厚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1],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些知名大学在校内设立技术与创新研究中心,如英国剑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MIT、斯坦福大学,日本一桥大学以及韩国仁荷大学等;一些著名的商学院往往在校内设立创业研究中心,如百森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等。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园中诱发了广泛的创新创业活动,如MIT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要创建150多个新公司。在美国有91%的人认为创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希望开办自己的企业,美国大学生创业率达20%~23%[2]。

我国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始较晚。2002年,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3]。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创新研究中心;中欧商学院、义乌商学院等建立了自己的创业研究中心。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形成了若干典型模式,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结合的模式、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科技园培养模式和欧亚商学院的“创业学院模式”等。尽管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越来越重视,但201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为2.86%[4]。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仍然严重不足,只有极少学生具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国内高校创新成果目前也主要集中在“985”和“211”高校,地方普通工科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较少,学生的创新成果更少。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培养中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思路不够清晰

大多数高校已开展了创新创业活动,一些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理论或实践课程,还有部分学校如四川大学甚至将商业街门面用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场所。但是我国高校特别是新建工程类本科学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存在认识误区。大学生创新培养并不是要求学生产生重要的科研成果或专利,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创业并不是把每名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而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技能。文献[5]指出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倾向于培养“企业家”,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二)形式单一、内容不够完善

新建工程类本科学院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较少,而且多为选修课。另外,由于工科类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资源稀缺,学生想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非常困难。文献[6]对北京、天津、广州、杭州等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各高校的教学内容十分陈旧,且都以一些入门知识为主,而实践环节多以国家、省市的创新创业项目为主,与重点大学通过科研项目、校企合作以及名目繁多的创新大赛相比形式十分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迫切需要来自社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三)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以及自身能力的制约,习惯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创新创业的教育思想不强。另外,由于课程负担较重,创新训练不够,参与科研项目较少,教师自身也缺乏创新的意识。目前,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多数是兼职教师,他们往往是根据自身的体会培养学生。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低下,数量不足。

(四)学生评价体系急需改革

我国高校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7]。标准化的、程式化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疲于应付,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体系使人们将目光集中考试成绩之上,忽略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生评价体系急需改变。

(五)创新创业的资金短缺

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认为,“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首要客观因素(83.3%)[8]。该报告提出:父母资助、大学生创业贷款、创业扶植资金以及风险投资是大学生创业资金的四大来源。大学生的学费来源于父母,很少有人还能够继续依靠父母获得创业资金;大学生创业贷款额度小且手续繁杂,审批十分困难,难以成功申请;创新创业专项支持资金数额很少,且只能惠及少数一部分同学;高校与社会沟通不畅,社会的风险资金很难进入校园。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三、具有工科特色的创新创业培养实践

工科院校学生课程多、难度大,基础课和专业课安排紧凑,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被各科作业占据。工科学生在高中大都是理科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如论文写作的能力不高、不善与人沟通等。另外,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大都存在着阅读障碍,影响外文信息的获取。针对新建工程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及其辅助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建立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知识缺乏,抑制了其创新能力。学校在基础课阶段要适度增加通识课的数量。将创新创业实践课作为必修课融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之中,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以选修课的形式建设多种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参与精神。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的课程实践体系。通过创新课程(工程研讨、专题讨论课程、创新设计课程)、创新实训(课外研学项目、竞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实战(企业实习、大学生创新作品展示、报告会)来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创业课程(创业通识、创业论坛讲座、选修课、技能培训)、创业实训(创业专项技能实训、创业计划竞赛、冬令营)、创业实践(创业模拟训练项目、团队拓展创业实践)来构建创业实践教学体系[9]。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以“人的全面发展”评价观代替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以“创新型教师”评价观代替“好教师”评价观;以“终极性与形成性结合,多维度、动态性”评价,代替单一的、静止的评价。

(二)构建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体系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来实现。该平台提供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需的软硬件设备[10]。主要包括:1)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室、实验楼、创业基地等硬件设施,为大学生提供场所和条件。2)仪器设备。3)将创业者、创业机会与各类创业资源有效组合在一起的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平台。在该平台上,创业者可以进行信息的交互和思维的碰撞。该平台同时是一个交易平台,可以提供融资服务,也可以购买电子元器件,购买或出售创意等。4)校园创新信息平台,包括校园内的大学生竞赛平台、课程平台、虚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5)根据学校自身条件设置创业园或创业街。如超市、邮局、校园主干道以及商铺经营等。学生在教师指导选择创业项目,并按照公司化运作模式进行实体经营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构建创业政策保障体系

建立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学籍管理制度,规定学生的修读年限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可不受限制,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在校学生,可根据需要申请在校创业和休学创业,实行创新创业学分与实践教学学分有效融合等。通过校友支持、企业赞助、个人捐款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获得相应的创业风险补偿基金等贷款支持。与风险投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优秀项目及时推向市场。创建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为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四)培养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 是一个复杂的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改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从事工作后具有开创性工作的能力。创业教育是在教给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传授给学生一些创业的技能。创业能力培养不能以培养“企业家”为目的,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不应只是少数同学的“专利”。创新创业教育要将相关技能和精神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工作以后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具备相应的创新和创业技能。

(五)建立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为了适应创新创业的需要,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制度,建设一支高质量的队伍。针对目前高校中创新创业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定期定时进行培训,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各高校应在以自有教师为主的同时,聘请校外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修养的企业家担任授课,形成授课教师多元化的局面。

(六)建立学生创新组织,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在校园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型社团建设,创建由学生自己管理的创新创业组织。由社团负责组织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体验赛、周末创业沙龙等活动。由学生组建并负责运营网站、微媒体、移动终端“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让创新创业的文化深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之中。

上述建议中前三点属于创新创业体系的范畴,从教学、社会实践和政策保障三方面来探讨了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后三点是其辅助措施,主要用于更好地保证创新创业培养活动持续有效进行。

四、结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开展,社会急需创新创业型人才。各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新建工科类本科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1] 雷家骤.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2):26-29.

[2] 赵树幡.为什么美国大学生创业率高[EB/OL].(2014-08-07)[2015-11-15].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8/07/nw D110000gmrb_20140807_2-15.htm?div=-1.

[3] 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22-23.

[4] 李双溪,赵丹丹.报告显示:2015届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为2.86%[EB/OL].(2015-11-28)[2015-12-01].http:// news. xinhuanet.com /2015-11/28/c_1117291733.htm.

[5] 嵇新浩.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4,9(332):68-70.

[6] 张鸣,窦星辰,克里斯蒂安·蒂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探究[EB/OL].(2014-05-29)[2015-11-23].http://www.paper.edu.cn/html/releasepaper/2014/05/521/.

[7] 黄志纯,刘必千.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0(562):78-79.

[8] 赵丁琪.大学生创业,资金从哪里来[EB/OL].(2015-06-15)[2015-12-01].http://epaper.rmzxb.com.cn/detail.aspx?id=363591.

[9] 郑家茂,吴涓,雷威.东南大学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 31-32.

[10] 黄本笑,黄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1):140-145.

Discussion of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New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UANGZhaofei*,QIUShian,WANGJing

(Schoo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Chengdu 611730,China)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t home and abroad are introduced. Then a number of significant issues existing in new engineering colleges are deeply analyzed, such as concept, content and form, teachers, stud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support fund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in new engineering colleges, measures and supplementary measures to buil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system are discussed,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new engineering college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1.033

2015-12-01

黄兆飞(1983— ),男(汉族),江苏沛县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通信作者邮箱:huangzhaofei-1@163.com。

G40-012;G648.4

A

2095-5383(2016)01-0114-03

邱士安(1964— ),男(汉族),黑龙江鸡西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电子。

猜你喜欢

体系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