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棉花种植区域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6-03-28
山东省棉花种植区域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山东省是传统的植棉省区,植棉历史悠久,棉农具有良好的植棉传统和丰富的植棉经验。土地资源丰富,宜棉地域广,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充沛,是发展棉花的最适宜地区之一,但各地区间生态条件不尽相同,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省棉花种植区域布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属于温暖带季风气候。就自然资源来看,年平均气温在11~14℃,无霜期180~200天,光热资源较好,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是一个非常适宜发展棉花生产的农业省份。多年来根据气候、土壤适宜条件和农民传统种植习惯的要求,大体将山东棉花种植区域划分为5个产区,即鲁西南、鲁西北、鲁北、鲁东、鲁南五个棉花产区。其中,鲁西南棉区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棉区光热资源相对丰富,棉花可以实行两熟、多熟种植,棉田经济效益较高。鲁西北棉区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棉花有一定的优势,但因光热资源相对较少,种植一季棉花有余,实行棉花与其他作物两熟种植相对不足。鲁北棉区的主要特点是土地资源多,且盐碱地、荒地面积大。由于土地盐碱化程度重,水利条件相对较差,多数土地只能植棉,所以植棉的相对效益较高。鲁东棉区,因经济发展快,瓜菜等其他经济作物发展,棉花逐步向北部滨海盐碱地集中。鲁南棉区历来为我省非重点产区,由于种植业结构的多样化,棉花种植相对分散,面积较小。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生态条件宜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但受耕地资源约束,粮棉、棉菜、棉油争地的矛盾难以缓解,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棉花生产区域将向生态条件适宜、比较效益高、生产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的优势区域转移,重点区域将向鲁西南、鲁西北、鲁北(黄河三角洲)三大棉区集中。特别是盐碱地植棉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山东省沿黄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多,鼓励开发的盐碱地就有18多万公顷。棉花作为土壤改良的先锋作物,其抗盐碱的特性适应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棉区的自然特点,区位优势突出,植棉比较优势明显。今后随着土地治理和黄河三角洲开发,有进一步发展棉花生产的潜力。
1.鲁西南棉区。在鲁西南光热资源丰富地区,积极发展棉蒜、棉麦间作套种,复种指数可达185%以上,这一地区高产高效的植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济宁市、菏泽两熟棉区面积稳定在15.3万公顷左右,占全省面积的30%以上。
2.鲁西北棉区。通过改进鲁西北棉区麦棉、棉菜耕作栽培技术,完善棉花防早衰技术,提高这一地区的生产水平,聊城市、德州市、济南市三市面积稳定在6万公顷左右,占全省面积的15%左右。
3.鲁北(黄河三角洲)棉区。利用棉花抗旱、耐盐碱的特点,在滨洲市、东营市、潍坊市北部为主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盐碱地规模植棉,该区植棉面积可稳定在19.3万公顷左右,占全省棉田面积的比重45%左右。
经过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三大主产棉区植棉面积和产量可望稳定在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张少红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