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玉米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6-03-28刘秀菊张桂阁李学杰吴明泉侯廷荣
刘秀菊 张桂阁 李学杰 吴明泉 李 娜 邱 牧 侯廷荣
(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聊城试验站,聊城252058)
聊城市玉米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刘秀菊张桂阁李学杰吴明泉李娜邱牧侯廷荣
(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聊城试验站,聊城252058)
玉米是聊城市第二大粮食作物,通过调研本市玉米产业现状与制约因素,结合玉米产业发展的优势,提出加快转变产业发展理念、确保高标准示范田面积、加强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加快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合理引导土地规模化经营等对策作参考,以期促进玉米产业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聊城市;玉米;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市,是全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属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十二五”期间,聊城市玉米总种植面积184.1万hm2,占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46.2%,总产1236.1万t,占粮食作物总产的48.2%。因此,切实抓好玉米产业对稳定提高聊城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聊城市玉米产业现状
1.1玉米生产种植状况“十二五”期间,全市玉米年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36.7万hm2左右,单产平均6714kg/hm2,除2013年自然灾害引起的减产外,其他各年玉米单产、总产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据粮食部门统计,2011-2014年全市玉米生产总量自给有余,净调出量分别为22万t、31万t、9万t、7万t。
2013-2015年玉米种植品种以郑单958为主,其种植面积所占比例由60%~80%减少到30%~40%,先玉335的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登海605的种植面积所占比例由10%~20%提高到30%~40%,聊玉22号、聊玉23号的种植面积逐年提高,DK517、先玉047的种植面积上升势头较猛。玉米播种方式以麦收后夏直播为主,阳谷县有少数套种,但近3年套种面积急剧下降(由占总播种面积的5.39%下降到1.56%)。目前单粒精播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95%以上,种肥同播占50%,农机施肥面积占40%,机械化病虫害防治(统防、飞防)已经起步,2015年机械化收获(收穗)面积已达到总播种面积的90%。
1.2玉米深加工业状况玉米主要用于饲料、食用,深加工程度低。目前全市注册饲料企业79家,年加工饲料所用玉米子粒170万t(猪、鸡饲料原料的65%均来自玉米)。全市玉米深加工企业17家,年加工能力约100万t,主要产品为赖氨酸、核苷酸、谷氨酸钠等。中韩合资企业希杰(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25万t,年产赖氨酸18万t,其加工能力较大、工艺先进,但近几年由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5年该企业采取了限产措施,仍亏损1亿多美元。茌平县味精厂的玉米深加工能力约60万t,但从2012年起,有2个味精厂相继倒闭。
1.3玉米生产需求普通农户以及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上的第一需求都是品种,急需优质、高产、稳产、早熟、抗病性好、抗倒伏倒折、利于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
对于新型经营主体来说,灌溉是排在第2位的生产需求。受水源条件限制,规模较大的专业合作社浇1遍水,需要半个月左右时间,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播种期间影响更大,他们迫切希望政府部门能帮助解决水源问题。
生产技术方面:在田间种植上,需要简化栽培技术;在病虫草害防治上,需要高效、低毒的农药,并能够实行机械化防治;在施肥上,需要科学配方施肥;在灌溉上,需要遇旱能灌、灌时能节、遇涝能排;在子粒存储上,需要预防子粒霉变的技术。
2 聊城市玉米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仍然是本市当前玉米生产主流,由于受玉米种植效益较低的影响,规模化经营虽然是发展趋势,但在近期内却难有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2.1经济因素据调研,2015年玉米价格比往年低
0.6元/kg左右,除去国家种粮补贴,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种植玉米平均每667m2亏损
117.4元,而普通农户每667m2平均收益550元左右。
一方面因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玉米单产普遍偏低,较普通农户每667m2平均减少58.7kg;另一方面因为较高的土地流转费和雇工费用:每667m2土地流转费用在960~1200元/年,雇工费50~120元/d,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较普通农户平均每667m2成本增加510.1元。2016年部分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种植玉米积极性下降,土地退租苗头出现。
2.2社会因素目前全市玉米种植主要靠60岁左右老人和家庭妇女,群体文化水平较低,接受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弱,影响玉米增产增效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农村的青年人不愿意种地,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从事玉米生产一线服务的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少,平均每人服务玉米种植田247hm2左右,影响了玉米的科技成果推广。
2.3技术因素玉米种植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农民选种有一定盲目性;部分玉米地播种质量不高,单粒精播地块缺苗断垄;肥料利用率低,氮钾肥比例失调,氮肥用量偏高而钾肥投入较少;病虫害防治仍以一农一户为主,农药品种、用药时间及喷防机械均存在落后、粗放问题,造成用药种类混乱、药量大,农药利用率低、防治速度慢。
3 聊城市玉米产业发展的优势
3.1自然条件聊城市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垦殖率高,灌溉条件优越[1]。累年平均日照时数2463.0~2740.8h,年平均日照率56%~62%,年平均降水量567.7~637.3mm,年平均气温13.1℃,无霜期日数平均193~198d。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各旬平均气温均高于25℃,可满足玉米生育期对最高月的热量要求,是聊城市发展玉米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夏季湿热多雨,雨季和高温期基本一致,对玉米生长十分有利;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有利于玉米的成熟和收获。
3.2科研资源作为全市唯一的公益型农业科研机构,聊城市农科院是本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科研力量,自2000年以来,本院已育成国审(省审)玉米品种7个,并于2008年起承担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聊城试验站科研和推广项目,通过高产示范田建设,以点带面,使聊玉系列玉米杂交种及其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得到了有效推广,带动了全市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截至2013年,聊玉系列玉米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800万hm2,创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其中聊玉18号、聊玉19号、聊玉20、聊玉22号先后被山东省农业厅和种子管理总站推荐为山东省玉米生产主推品种,国审品种聊玉18号在2006年创出了全国推广面积前5名的佳绩[2]。聊玉23号于2013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抗倒[3]、适合机械化收获[4]等特点,其子粒品质达到饲料用玉米国家标准1等级、食用玉米农业行业标准2等级、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国家标准3等级。聊玉23号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结果:2014年阳谷县张秋镇刘楼村实收0.26hm2,平均产量达到1041.75kg/667m2,创聊城市夏玉米单产历史最高纪录;2015年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口村,实打0.26hm2,平均产量达到1086.35kg/667m2,再创单产新高。
4 聊城市玉米产业发展对策
4.1加快转变发展理念玉米产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单一的粮用玉米种植逐步转型为粮用与粮饲兼用,糯、甜玉米等特用玉米种植并存;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引导农民选用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4]、科学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农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走绿色高产高效的玉米产业发展道路。
4.2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强玉米产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玉米育繁推一体化。加快玉米科研成果转化,利用良种良法示范田建设、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和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玉米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宣传推广力度。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保证玉米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安全。
4.3严格保护耕地,确保高标准示范田面积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鼓励农民进行土壤改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立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玉米示范田,化为永久基本农田,并给与特殊保护。
4.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
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遇旱能灌、灌时能节、遇涝能排;加大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补贴[5],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4.5合理引导土地规模化经营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理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适度规模化种植;依托大型饲料企业与深加工企业建立优质专用玉米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业体系,提高玉米产品质量;依托规模化养殖场建立青贮玉米生产基地[6]。大力发展各类经营性服务主体,推进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专业化规模服务。要不断完善玉米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玉米转化增值的能力[7]。
[1]张素芳.聊城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制约因素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29-30
[2]李学杰,张桂阁,侯廷荣,等.聊玉系列玉米杂交种选育与推广.农业科技通讯,2013(2):18-21
[3]张新,侯廷荣,张桂阁,等.玉米杂交种聊玉23号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中国种业,2014(3):76-77
[4]李娜,邱牧,黄进勇,等.鲁西地区适宜机收玉米品种特征特性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14,46(7):55-58
[5]张宏义,李成军,何文涛,等.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中国种业,2016(1):34-35
[6]杨红旗,路凤银,郝仰坤,等.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368-373
[7]翁凌云.我国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 (1):22-25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项目(nycytx-02)
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