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电影,好莱坞甩中国挺远
2016-03-28
本报特约记者 罗晓汀
《飞鹰艾迪》中跳台滑雪名将(上图)和《破风》中自行车选手(下图)都是励志典型体育电影近来格外火热。休·杰克曼与塔伦·埃格顿主演的《飞鹰艾迪》仍在上映,网球题材的《性别大战》和聚焦花样滑冰丑闻的《我是托娅》也提上拍摄日程。口碑尚佳的《飞鹰艾迪》在美国本土和中国市场都未取得预期票房,但体育电影依然是好莱坞的宠儿。相对而言,体育电影在中国市场显然冷清得多。
美国热 不赔钱,能拿奖
早年的好莱坞体育电影,总是充满类型杂糅的元素。例如1951 年的《哈林环球旅行者》,喜剧爱情元素才是主线,体育元素只是副线,并且几乎不会改编真人事迹。直到1976年史泰龙主演的《洛奇》横空出世。这部小成本影片夺下1977年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3项大奖,影片中所展现的体育精神深入人心,从此以后,像《洛奇》这种以描绘真人故事、社会现实为主的体育电影就成为了好莱坞体育电影的主流。
《飞鹰艾迪》是一部由真人事迹改编的体育电影。塔伦·埃格顿扮演的艾迪·爱德华兹,正是现实中的英国着名跳台滑雪名将飞鹰艾迪,他于1987年代表英国参加世界锦标赛,获得1988年冬奥会参赛资格。虽然是一部loser的奋斗史,但艾迪可爱的个性和传奇经历依然博得了大家的喜爱,国际奥运会守则上的“飞鹰规则”也因此诞生(只有在世界排名前50或者排名前三成的运动员才能参加奥运会)。有外媒评价,“一部罕见的传记电影,虽然带着体育励志的标签,但实则拥有一个喜剧的内核,彻底打破了“训练—参赛—庆奖的老套戏路”。
相对本片的正能量,2015年威尔·史密斯主演的运动题材影片《脑震荡》则更为尖锐。该片讲述了法庭神经病理学家本奈特·奥马鲁博士的故事,他是第一个发现运动员职业病慢性创伤性脑病的人,在影片中,NFL(国家橄榄球联盟)忽略了奥马鲁博士的研究。
《性别大战》和《我是托娅》同样直面敏感事件。《性别大战》讲述了1973年引发全球关注的网球性别战。前温网冠军鲍比·里格斯认为男女网球比赛差距大,并称自己能击败现役的顶级女子选手,当时排名世界第二的比利·简·金接受了这场“性别大战”,并三盘取胜。《我是托娅》则把美国花样滑冰名将托娅·哈丁串谋袭击对手,被美国花样滑冰队终身禁赛的故事搬上银幕。
为何好莱坞如此热衷拍摄探讨体育和社会问题的体育电影?首先是因为台前幕后都热爱体育。《极度狂热》主演吉米·法伦曾说,“棒球中掺杂着许多令人难以割舍的情感。”导演彼得·法雷利说:“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某个项目的冠军”。
此外,体育电影似乎总比其它题材更能将影人送上奥斯卡领奖台。凭着讲述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传记电影《愤怒的公牛》,罗伯特·德尼罗获第53届奥斯卡影帝,希拉里·斯万克凭《百万宝贝》的女拳手角色问鼎第7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老戏骨弗里曼凭《百万宝贝》获得最佳男配……体育片中励志和传奇的元素,一旦加上真实人物和事件还原,无疑会让得奖机会倍增。
体育片虽然不是最卖座的类型,却是好莱坞性价比最高的类型之一。从表面看,美国历史最高票房的体育电影是2009年的《盲点》,票房收入2.6亿美元,历史总票房位列第88名;第二高的是1985年的《洛奇4》,票房1.3亿美元,排名第396位,似乎不够卖座。可是28天拍完、110万美元成本的《洛奇》却能换来当年7400万美元的票房,即使是票房未达预期的《飞鹰艾迪》,由于投资不超过3000万美元,也被看好能够收回成本。▲中国冷 有口碑,没票房
相对而言,在不断扩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中,体育电影却显得不够红火。近几年来,《翻滚吧!阿信》《激战》《破风》等体育题材电影虽然口碑不错,但《翻滚吧!阿信》总票房仅620万元,《激战》总票房1.17亿元,《破风》总票房1.45亿元,相比其它类型片,票房同比增长明显不够给力。
体育电影为什么在国内市场遭遇瓶颈?需要从成本和票房两个角度考虑。此前影评人谭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纯粹体育题材目前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比较难起色,光靠明星也难撑起票房。也有电影发行人认为,资本具有逐利性,中国国内的电影市场缺乏一部标杆性的卖座体育电影,因此无法引导资本投向体育电影。
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原因:成本。以2015年国产体育电影最高票房的《破风》为例,导演林超贤曾公开表示,每个演员全身上下的装备价值不菲,专业赛车用了400台,影片投资接近一亿,还不算体育赞助。
当国产体育电影启动准大片模式遭遇回收难题,好莱坞体育电影则因为中小投资进退自如。从根本上看,作为类型片的一种,体育电影在好莱坞经过了多年的市场培育,最终形成了艺术和票房双丰收的局面,反之,国产体育电影经过多年积弱,始终未能建立类型观众,最终造成了体育电影市场的欲振乏力。
能否像好莱坞一样将体育电影与运动精神完美结合,是国产体育电影破题的关键。
一方面,国产电影可以借鉴好莱坞体育类型片的题材策略——善于利用话题人物和热门事件。例如陈可辛新片《李娜传》票房普遍被业界看好,陈可辛在商业片领域的丰富经验,加上中国网坛前“一姐”李娜带来的粉丝效应和观众入场欲,有可能创造一次国产体育电影的票房突破。
另一方面,适度向体育电影中加入其他类型、元素。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电影也出现了乔丹加盟的《空中大灌篮》《球球向前冲》之类喜剧风格的体育片。在国产片中,周星驰的《少林足球》也曾经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
在好莱坞,即使相对纯粹的体育电影也很少完全靠“体育”来卖钱,比如在中国获得2.48亿元票房的《极盗者》就融合了极限运动、冒险等元素。不过,无论是制造话题还是增加商业元素,体育电影永远要用热血的细节打动人们的心灵,换句话说,还是要讲一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