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视角下的高校会计教育模式研究

2016-03-27吴舒洁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素质

吴舒洁

(南京审计大学 国际审计学院,南京 211815)



【教育教学研究】

国际视角下的高校会计教育模式研究

吴舒洁

(南京审计大学 国际审计学院,南京 211815)

多年来各高校在会计专业的教育模式上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和创新,然而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却不能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本文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和学生管理四个角度,借鉴分析英美两国高校的会计教育,进而在国际视角下为我国的高校会计教育模式提出建议。

会计教育;英美高校;国际视角;教育模式

一、高校会计存在的问题教育

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一直为国家所重视。2010年国家财政部发布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服务发展,以用为本”被放在首位,说明我国中长期的会计人才培养依然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主要目标。

2010年至今已有6年,全国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也都围绕这一规划,在教学方法、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深入进行了借鉴、探索、实践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以学生为本”等方面的重要性。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然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还是与社会的真实需求还是存在差距。主要问题包括:

(1)会计人才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普遍欠缺。

(2)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效果不佳。

(3)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学生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实践能力。

这些问题虽然主要涉及到三大方面,学生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更高层面上其实还存在教育理念的问题。通过借鉴英美两国会计教育模式,分析当前国内的会计教育现状,针对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模式从4个方面给出建议。

二、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充分认识到它,却是开展任何形式教育活动的前提与纲领。在探讨会计教育理念之前,有必要理解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陈金芳研究员认为:“知识是形成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阶梯或载体,没有知识,人的素质和能力就没有必要的基础。”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是“能力必须以素质为基础,素质的特点是 ‘内凝’,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非对象化的结晶,而能力是‘外显’,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对象化的呈现”[1]。也就是说,一个人所学所闻所见的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素质和能力,而显性的能力是以隐性的素质为基础。素质能让一个人持续地获得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

美国的会计教育理念,可从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于1990年所发布的《会计教育的目标》公告中看出。该公告指出:认为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无法满足会计职业界的需要,在 1990 年发表的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2]。从这个公告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大学会计教育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会计专业能力层面,更不是在专业知识层面,而是在支持未来人才持续发展的素质层面。英国各个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也侧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应用会计学专业为例,它要求学士学位所具备的素养,除专业素养(Academic Literary)之外还包括研究素养(Research Literacy)、批判性意识和个人素养(Critical Self-Awareness and Personal Literary)、数字信息化素养(Digital and Information Literary)以及积极的公民责任意识(Active Citizenship)。除专业素养和数字信息化素养属于专业知识或能力层面之外,其他素养都属于素质层面的目标。具备这些素质的学生毕业后得到的不仅仅是在学校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从事会计行业所需要的独立批判意识、责任意识和个人素养,这些意识素养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持续地提升发展,最终成为与时俱进、尽职尽责的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

反观我国高校的大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基本会计理论及实务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层面的培养。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财会、金融、管理等业务不断交织融合的趋势下,这种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很难支撑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快速持续地发展提升。《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也指出,传统的会计执业中心正经历由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向参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倾斜[3]。这是新时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真实需求。要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满足这一需求,必须要重塑教育理念,重订教育目标,在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重视非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包含知识传授过程,但绝不仅于此。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及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应包含其中。这需要灵活丰富的教学活动。

英国大学的会计教学方式可谓丰富多样。根据李晓慧在英国大学的实地调研和发现,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只占全部课程时间的1/3多一些,剩下的时间则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辅导课、模拟课、实验课、小组讨论课、课程论文写作与答辩[4]。可以看出,英国大学的会计教学是以知识讲授先行,通过模拟课、实验课等实践类课程将专业知识转换为能力;而小组讨论课、总结陈述、论文写作与答辩等形式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所知所学,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专业之外的能力,随着这些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内化为一种他们可以受益终生的专业素养。美国大学的会计教学活动与英国大抵类似。麻省理工大学的斯隆管理学院通过各种讨论、研究、实验项目来巩固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非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本科生研讨计划、独立活动时期、本科生研究会计划和实验学术小组。这些教学活动也都包含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实践活动,同时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国内的高校同样意识到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又简单化了,回归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老路。对于学生的知识灌输活动有余,能力转化的活动不足、引导和启发活动不足。借鉴英美高校的教学经验,结合国内的教学现状,可以给出如下建议:

(1)压缩课堂授课时间,完成基础的知识讲解之后,更多的知识细节可以在讨论会、专题报告、课程论文等活动中总结归纳。

(2)加强实践类教学活动,如实验课、项目研究会等,将专业知识转换为专业技能。

(3)通过分组讨论、案例讨论、学生演讲、自由学习等活动提升非专业技能。

在这些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和问答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表达、动手操作,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要适应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摈弃简单的讲授教学,采取更多更丰富的教学方法。在教授学生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非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四、课程体系

会计人才为各个行业所需要,即使是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实际的会计业务中,也必然涉及各种行业,因此会计业务并无固定的行业指向性。学生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对跨学科的兴趣,积累了解交叉学科的知识。

美国大学会计课程体系是让通识教育先行,推崇通识教育的一流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基本都不设商科。例如,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核心课程包括文学人文、音乐人文、美术人文、当代文明、重要文化、大学写作、自然科学、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10门课程。普林斯顿大学同样提倡以通识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不仅内容丰富,授课教师也大都为著名的教授,对于通识课程的教学手段也很灵活。虽然多数通识课程都是在大教室内进行,但重要的是大课后学生们都需要组建10余人的小班,由教授或助教带领各个小班进行复习和讨论一周所学的课程。这样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时间来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另外,还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课上传授、课下讨论、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灵活的教学方式将丰富的通识课程内化为学生的学识与能力,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奠定基础。

在会计专业课程方面,美国的高校同样目标明确、特征鲜明。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对会计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包括经济学与数学、组织环境、领导力、商业广度、写作能力、专业方向等多个模块,每一模块又分为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都进行了编号,从而解决关联课程的学习次序问题。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之后,创新的顶点课程计划能够帮助学生整合和梳理专业课程知识,从而形成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论框架。

然而,当前我国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就显得狭窄和散乱,过于关注职业考试,不能随着会计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做出更新。比如说,通识课程日益模板化而鲜有丰富和创新;课会计专业课程过多、层次不清、不够系统。针对这些问题,借鉴美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1)摈弃统一的通识课程教材和寻求标准答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和跨科知识涉猎。

(2)转变教师职责,将知识获取的主动权更多让渡给学生,而教师则应充当引导、答疑的角色。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3)积极探索和丰富课下科研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各种实践和研究工作,把专业知识转变为专业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实际会计实务能力等。

五、学生管理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和主管部门一直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对其内涵却不甚清晰。美国高校同样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有引导的学生自我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全面的辅导和咨询制度。哈佛大学的辅导和咨询系统非常全面,学生导师类型丰富,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专业辅导、学习咨询辅导、新生辅导、住宿辅导、就业服务辅导、国际项目服务等,保证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及时、到位的引导。

(2)让渡选择权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选定主修课程,这样则把学习管理和成绩管理责任交由学生自己承担。充分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权利并不代表学生不受到管理,相反美国高校采取了严格的课程学习和考核制度,学生在选择一门课程后,要通过该门课程或取得好成绩,需要充分的课前预习和大量的课后查阅,自学时间远大于课堂学习时间。这种学生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对学习和成绩自我负责,提升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这种自我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他们进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

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很好阐释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内涵。相比而言,国内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则显得简单粗放得多。绝大多数的管理形式都是统一的,统一的学年学分制、统一的课程设计、统一的上课、统一的论文答辩,统一的毕业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早已变味成为“以管理为本”。这种整齐划一,不仅束缚了教学方式,还剥夺了学生在大学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机会。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某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而是教育教学范式的转型[5]。这需要高校从管理、师资、课程、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全方位的锻炼机会,学校作为教学主体,承担着机会提供的职责。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日后在工作中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因此,国内高校应该摈弃“大包大揽”的统一管理,实现有引导的学生管理,这样才能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空间与机会。

六、结语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模式所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一直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有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和学生管理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际视角下,分析英美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改革会计教育模式,重塑会计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从而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1] 陈金芳.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辨证关系[EB/OL].[2005-11-04].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1/04/content_3728559.htm.

[2] 陈晓芳,翟长洪,崔伟.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08(5):122-124.

[3] 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4):26-31.

[4] 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82.

[5] 张俊超.推进从“教”到“学”的本科教育教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04-108.

(责任编辑张佑法)

吴舒洁,女,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2.048

吴舒洁.国际视角下的高校会计教育模式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6(12):147-149.

G642

A

1007-7111(2016)12-0147-03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素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