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货币异化之我见
2016-03-27李泽宇
李泽宇
(西南财经大学 证券与期货学院,成都 610074)
【经济与管理】
现代货币异化之我见
李泽宇
(西南财经大学 证券与期货学院,成都 610074)
通过概述货币的发展历史,从货币的商品属性角度阐述货币的异化问题,分析货币异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货币异化;商品属性;虚拟货币
一、货币的前世今生
货币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商品交换。交换是产生货币的基本前提。
人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使用价值)彼此交换各自的产品,就需要一个统一的交换标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商品价值),才能实现商品的等价交换,所以任何商品都具有两重性: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前者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又简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1]。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的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品种日益复杂,交换地域不断扩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大家认同的交换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把交换双方联系起来,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交换需要。显然,作为交换媒介的东西首先自身必须就是商品,它必须有价值,然后才能作为衡量标准(一般等价物)介入商品流通实现商品的等价交换。其次作为一般等价物,它还必须具有易携带、易保存、不易磨损等特质。于是货币出现了。
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货币形态已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由初始的实物货币(贝壳等)、贵重的金属货币(金银等)到近现代的纸币、有价证券(银行券、债券、股票、支票、期票等)、电子货币(货币信息化、比特币等),经历了一个由实物货币、信用货币到信息货币的发展过程,总体呈现一种轻质化、符号化和虚拟化的发展趋势。
相应的世界货币体系也经历了金本位制(一战前)、金汇兑本位制(以一二战期间的英美货币体系为代表)、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改进了的金汇兑本位制)到牙买加体系(货币去黄金化)的发展过程。
与货币发展形态相对应的社会经济形态,已出现了虚拟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使当今的经济社会由过去单纯的实体经济过渡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存发展的状态,且虚拟经济的发展态势似乎显得更加强劲。
二、货币商品属性的异化
货币的本来意义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自身应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首先它应具有价值,比如黄金之所以能长期作为货币,首先就在于它资源稀少,开采制造工艺复杂,本身需要花费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确定了它具有价值。其次,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又确定了它的使用价值:
(1)作为交换媒介,它可以作为流通手段,人们可以携带它在流通领域交换任何所需要的商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加上人们对电视台的要求越来越高,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电视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电视台的节目和服务质量,而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电视台节目质量。
(2)它可以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过程的付款结算。
(3)当退出流通领域后,因为它具有公认的价值,它可以作为财富储藏手段。
(4)因为它本身具有公认的价值,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可同它比对,因而可作为价值尺度。
上述4项功能是货币原本应具有的基本使用价值,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还要求货币不仅局限于国家或地区层面,而且还需增添世界货币的职能。
而当代的货币形态,是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为主,辅之以银行券、债券、股票、支票、汇票、期票等有价证券,称之为信用货币。顾名思义,它是建立在信用(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基础上的货币,本身几乎不具有价值,而仅仅是一种货币的价值符号,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债务货币,具有法定强制性。由于它本身不具有价值,因此严格说信用货币不具有价值尺度和财富储藏的功能,而只能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功能。这就是说货币功能由原本的5项实际缩减为3项。
相应信用货币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是20世纪70年代确立的牙买加体系。前者将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体系内各国货币仅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国内居民只可兑换美元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黄金兑换仅在国家政府间进行,从而切断了黄金与纸币在各国内部的自由兑换关系;后者将美元与黄金脱钩,且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的定价标准,黄金不再作为国际储备资产,从而切断了黄金与美元储备在各国政府间的自由兑换关系。纸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由间接挂钩到完全脱钩,使当今的纸币完全脱离黄金储备的约束,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兑现信用货币。
综上所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发展到现今的信用货币时代,其商品属性已经发生显著偏离,即产生货币商品属性的异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与信息时代所催生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的爆炸式扩张,加速了这一偏离趋势。
三、 货币异化的影响
信用货币是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在金银铸币流通的历史时期,货币数量的增加受金银蕴藏量和采掘量的限制,赶不上快速发展的市场流通对货币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信用制度也伴随着市场的扩张而发展,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职能也必然随之扩大,从而为信用货币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于是在商品生产和市场流通日益发展的基础上,便直接从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职能中衍生出银行券、股票、债券、期票、支票以及汇票等有价证券形式的信用货币。因此我们说货币异化现象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信用货币一经产生,便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信用货币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使流通中金银铸币数量不足对商品交换的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在流通中信用货币能更有效地发挥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货币职能,从而更有效促进商品流通,使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交易成本降低,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有效解决大规模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货币供应缺乏弹性是金本位制的致命缺陷,而信用货币体系则能为政府货币当局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提供更灵便的调控手段和更大的调控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异化可以促使货币创新,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变革,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信用货币流通范围的过度扩张,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爆发式增长,助推了货币投机欲望的极端膨胀,大大增强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所孕育危机的可能性。历史经验表明,货币所有的商品属性必须同时协调作用,才能保证货币体系运作机制的稳定和持续。纯粹的信用货币恰恰失去了“财富储藏”和“价值尺度”这两大基本功能。
其最大的危险性在于政府的货币发行规模摆脱了黄金储备的束缚之后,很容易失控,各国政府的货币当局在货币发行规模上已经在传统教科书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严格禁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在货币发行上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从超过GDP的1%到百分之几百,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贬值的货币破坏了社会所形成的共同利益契约关系,“货币人治”代替了“货币法制”,结果必然造成社会向心力的离散和社会道德的沦丧[2]。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证券市场上各种有价证券的流转并非一定伴随着商品的同步流转,因此,只要证券市场辗转流通中的一个环节发生故障,到期的证券兑现就无法实现,从而出现信用危机,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加上现实社会内投机、欺诈行为的推波助澜,导致信用货币的过度扩张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流通和生产领域的混乱。信用货币存在价值的前提就是创造信用的人必须遵守信用,但信用货币的痼疾就是信用永远存在违约风险,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本质上就是债务人无法遵守信用。由于纸币的信誉依赖于政府信用,—旦政府出现财政或货币危机,信用货币便会一文不值,从而造成社会经济危机。
同时,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扩张,造成金融杠杆作用的无限夸大,形成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也促使人们趋利投机行为和金钱拜物教的恶性膨胀,造成精神信仰缺失,引发社会信仰危机[2-4]。
四、结语
货币异化现象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具有变革性的积极作用,也具有破坏性的消极作用。我们既不可谈异色变、因噎废食,也不可盲目崇拜,过分夸大其正面作用。
信用货币作为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控制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只要我们保证信用货币的发行量能适应正常流通的需求,就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宏观管理观念,从制度层面上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加强对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防止各种非法金融交易,严厉打击盗窃资金、洗钱等金融犯罪,提高系统性风险的可控性。
同时在思想道德方面积极灌输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从思想根源上防范金钱拜物教的泛滥。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做到趋利避害,使现代金融货币体系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
[1] 常乐.马克思的货币概念[D].南京:南京大学,2012.
[2] 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出版,2007.
[3] 闫庆悦,陈青青.论货币异化及其表现[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4).
[4]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周江川)
李泽宇(1987—),女,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政策。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2.015
李泽宇.现代货币异化之我见[J].重庆与世界,2016(12):45-46.
F820
A
1007-7111(2016)12-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