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6-03-27徐强
徐 强
(贵池区畜牧兽医局,安徽池州247000)
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徐强
(贵池区畜牧兽医局,安徽池州247000)
大肠杆菌是动物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对动物一般来说是有益的,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动物有致病性,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仔猪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高,影响仔猪成活率和生长发育,给养猪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猪大肠杆菌病主要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该文简要阐述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以及防治措施等。
猪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诊断与防治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多型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肠炎、肠毒血症等多种症状。猪大肠杆菌病已由条件性致病逐渐变成常发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仔猪成活率、生长发育,导致猪体生长发育缓慢,饲养成本增加,给养猪生产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养猪业的发展。猪大肠杆菌病发病无季节性,1a4季均可发病,但与环境关系密切,如寒冷、炎热、潮湿多雨季节更容易发病。目前猪大肠杆菌病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猪大肠杆菌病主要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
1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由于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异性,猪大肠杆菌病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即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
1.1仔猪黄痢仔猪黄痢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潜伏期短,生后12h以内即可发病,一般发生在5日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仔猪居多,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该病常常群发,多窝仔猪发病,发病率高,有的1窝仔猪发病率可高达100%。通常是1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经一定时日,突然发现1~2头仔猪发病并迅速死亡,随后其他仔猪陆续发病,症状是拉黄色水样粪便,含有凝乳小片,沿肛门流下,肛门周围常看不到粪迹,严重者粪便呈红色,后肢被粪液污秽粘连。发病仔猪精神沉郁,身体虚弱,目光呆滞,食欲废绝,脱水,体重下降,倒地昏迷而死。剖检可见尸体严重脱水,常在皮下形成水肿,胃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十二指肠病变最为明显。肠道含有大量黄绿色粥样内容物并散发出浓烈的腥臭味,胃黏膜变薄、红肿,肠壁变薄,肠黏膜充血或出血,心、肝、肾有出血点,肺部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
1.2仔猪白痢仔猪白痢是仔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猪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所致,本病1a4季均可发生,但寒冷、炎热及阴雨连绵季节常多发病,该病多发于生后10~30d的仔猪,以10~20d仔猪多见。病程较短,一般3~4d,长的可持续7d以上,可自行康复,死亡率低。自愈后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易感染其他疾病,形成僵猪或衰竭死亡。症状是病猪体温无明显变化,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状恶臭粪便,剖检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胃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胃至小肠前端最为明显。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肠腔空虚,肠壁变薄,半透明,肠黏膜很容易剥落,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轻度肿胀。
1.3猪水肿病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所引起的断奶仔猪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本病发病率不高,但病死率高,主要发病于断乳后7~14d的仔猪,发病快,病程短,一般持续1~2d,短的只有数小时,而生长快和体格健壮的仔猪最为常见。症状是仔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体温变化不大,呼吸先快而浅,后慢而深。心跳快,四肢无力,眼部、脸部水肿,严重者头颈部、腹部水肿,口吐白沫,叫声嘶哑、抽搐、共济失调、盲目转圈、呈游泳状等神经症状,卧地不起,昏迷死亡。病变主要是水肿。胃大弯和贲门部水肿最常见,胃底部、食道部、肺部、大脑、大肠系膜、胆囊、喉头、直肠周围、淋巴结等部位也常看到水肿,心包、胸腹腔积液,胃底和小肠黏膜、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严重时出血。
2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大肠杆菌感染。但要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红痢、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的腹泻相区别。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目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探针技术被用来鉴定大肠杆菌,此2种方法鉴定大肠杆菌被认为最敏感、最准确的方法。
3 防治
3.1预防
3.1.1疫苗接种有计划的对怀孕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疫苗主要有K88基因工程苗、987P基因工程苗,K88、K99双价苗,以及K88、K99、987P三价基因工程苗,条件允许的话可采用自家灭活苗进行免疫,免疫效果更为理想。
3.1.2环境卫生控制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病的发生,一般母猪在分娩前7d,要对产房彻底清扫与消毒,要对母猪体表进行清洗与消毒,然后再进入产房待产。出生的仔猪也要生活在清洁、干燥、温暖的环境里,仔猪哺乳时要对母猪哺乳区域进行清洗与消毒,尽量不要让仔猪接触到粪便。圈舍要定期消毒。
3.1.3母猪、仔猪饲养管理怀孕母猪要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饲料要新鲜,配比要适当,切忌突然改变饲料或用发霉变质的饲料饲喂,保证母猪有充足的饮水供应。仔猪出生后要吃到足够的初乳,尤其要确保体弱的仔猪吃到足够的母乳。及时补铁和硒,7d左右开始进行教槽,让仔猪多与饲料接触,及早适应从乳汁向饲料的过渡。仔猪断奶后要先在产房过渡一段时间后,再转入温暖舒适的保育舍,饲料也要逐渐过渡到保育料。
3.1.4药物预防母猪在产前7d要在饲料中添加大肠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添加直至产后7d,不仅能控制母猪体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还可降低母猪子宫炎、乳房炎的发生。仔猪出生后数天,可灌服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能有效的控制该病的发生。因大肠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仔猪应用微生态制剂取代抗菌药物也起到不错的效果。
3.2治疗猪大肠杆菌病的急性经过往往来不及救治。出现症状后对同群未发病仔猪进行药物预防,效果较好。对发病猪主要是抗菌,并辅以对症治疗(如止泻、补液、助消化等)。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性,可先进行药敏试验,再选择敏感性药物,宜交替用药。用自家猪大肠杆菌高免血清针对性强,效果较好。仔猪水肿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一般加强护理,采用对症治疗,应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对该病有一定的疗效。
4 结语
猪大肠杆菌病分布广泛,发病率高,是危害养猪业发展重要疾病之一。防治本病时要全面考虑、多角度分析问题,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如需从其他猪场引种时,按规定隔离,在确保健康的情况下,经彻底消毒后方能混群饲养。预防本病是关键,而且要趁早,好的预防能够大大降低该病的发生率。猪群一旦发病,健康猪与发病猪要隔离,病死猪要按规定处理。健康猪要紧急预防。发病猪要得到有效治疗,必要时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筛选敏感药,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
(责编:吴祚云)
S854.52
A
1007-7731(2016)09-137-02
徐强(1984-),男,安徽安庆人,兽医师,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201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