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农业发展对策
2016-03-27汪珍
汪 珍
(安徽丰和农业有限公司相禾销售部,安徽淮北235000)
淮北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农业发展对策
汪珍
(安徽丰和农业有限公司相禾销售部,安徽淮北235000)
该文介绍了淮北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淮北市“十三五”农业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
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淮北市
1 农业发展现状
淮北市农业人口125万人,耕地13.60万hm2,常年粮食播种面积26.67万hm2,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蔬菜播种面积2.33万hm2,养殖业形成了150万头生猪、3 000万只家禽、3 000头奶牛、100万头山羊饲养规模。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30元,比上年增长10%。
1.1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13万hm2,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0%。突出粮食、水果、蔬菜、畜牧4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在隋堤以南地区创建4万hm2吨粮田;在隋堤两侧建成0.67万hm2间作套种(瓜-粮、瓜-菜)高效种植基地;在段园及东山沿线,建成段园葡萄、塔山和黄里石榴、和村苹果、黄营灵枣等0.67万hm2特色水果基地;在城市近郊及镇矿周边,建成规模蔬菜种植基地180个。全市培育各类规模养殖大户(场)2 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居全省前列。
1.2科技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农业科技服务创新活动,年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20项以上,目前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年均培训新型农民10万人次。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87.5万kW,667m2均总动力居全省前3位,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
1.3品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园建设。全市已创建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15家,其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5家。大力推进生猪、家禽规模标准化养殖。已累计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场576家,其中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场1家,省级标准化养殖场12家。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活动,全市已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4.67万hm2,累计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4个。坚持“品牌兴农”战略,全市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7件、安徽名牌农产品12件。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不断向好,近年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均在98%以上。
1.4生态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秸秆还田、秸秆沼气、生物反应堆、饲料转化、食用菌养殖等措施,不断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201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积极推进“猪—沼—果(菜、粮)”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市沼气用户达到2.3万余户,大型沼气7处、中小型沼气56处。推行发酵床零排放养殖模式。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生物发酵床养猪(羊)100多户,实现粪污零排放、养殖无污染的生态发展目标。启动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万hm2·次/a。
1.5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凤凰山、宝迪、百善、口子等4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凤凰山和百善工业园区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市已培育农民合作社1 206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16个,市级示范社101家;注册家庭农场1 169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4家,市级示范场102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3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初步形成了饮料酒制造、粮食加工、食品制造、畜禽加工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品加工企业集群。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546.5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资源环境硬约束不断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目前全市人均淡水资源398m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3,全国平均水平的1/5。异常天气频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农业资源利用粗放。粮食连年丰收付出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水土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化肥、农药使用过量等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升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数量迅速减少,老年化、女性化问题严重。农业用工成本已由“十二五”初期的50~60元/d增加至目前120~130元/d,农忙季节用工成本甚至超过城市水平。土地流转费用上升,667m2流转费用平均超过1 000元。在农产品价格难升、农业补贴难增而生产成本上升的约束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
2.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农村路网体系不完善,“村村通”到村不到组,生产性道路建设滞后,管护机制未建立。农村电力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用电需求。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防灾减灾体系薄弱。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较慢。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设施装备和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2.4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随着居民收入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的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加快。而现阶段农业生产主体绝大多数还是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完善,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进行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任务艰巨。
3 “十三五”农业发展对策
淮北农业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借力“互联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道路。“十三五”,为确保实现粮食产能稳定在120万t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800亿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的发展目标,现的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3.1.1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扶持建设百善、高岳、凤凰山、榴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0个市级和40个县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档次,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装备设施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发展循环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入农产品贮藏加工运销、农业休闲旅游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次产业互动发展、融合发展。
3.1.2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扩大水果、蔬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规模,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强化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及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能力建设,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可追溯试点。支持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开展紧密合作,建立基地,创建品牌。
3.1.3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扶持凤凰山、百善2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延长产业链条,开拓市场,创建品牌,提高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型产业联合体。围绕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项目跟踪落实。
3.1.4发展现代流通服务新业态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12115”行动计划和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市级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1个、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2家(凤凰山食品工业园、百善物流园)、邮乐农品农产品特色馆1个,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旗舰店100家、培育农产品电商服务人才5 000名。
3.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3.2.1稳定粮食生产深入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以666.67hm2高产示范片、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发展品牌粮食,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3.2.2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动设施蔬菜发展,突出抓好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标准果园建设和设施水果发展,扩大塔山石榴、段园葡萄、黄里笆斗杏、黄营灵枣、和村苹果及双楼水蜜桃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一村一品”。
3.2.3提升养殖业水平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努力把养殖业比重提高到85%以上。开展农牧结合、粮改饲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抓好精养鱼塘改造升级工程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3.2.4发展都市农业因地制宜推广一批休闲农业模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打造一批美丽田园、美好乡村。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带,发展田园观光农业。
3.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3.3.1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县区、镇办、村居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鼓励开展土地股份合作、互换、转让、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开展退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试点,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强对流转土地用途和流转主体资质的监督,加强土地纠纷的化解。全市土地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到40%以上。
3.3.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高农民合作社的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培育示范农民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化建设。家庭农场力争达到2 000家。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落实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指导意见,配套出台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评选管理办法,择优扶持一批示范联合体。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加强对“甲级队”政策扶持,组织开展“甲级队”评选。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3.3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融合,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以农机作业、植保统防统治、土地托管、沼气建管等为重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连锁、工厂化育苗、农机跨区作业、统防统治、粮食烘干、沼液配送等“订单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
3.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3.4.1全面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把握关键环节,严格操作规范,坚持“五步工作法”,落实“四个必须”,确保2016年底全市基本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运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4.2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探索开展村级集体组织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股份占有和收益等相关办法。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指导做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积极发挥阳光村务平台的作用,督促落实《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促进美好乡村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机制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全程社会化服务。
3.4.3稳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县域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金融生态县评定与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实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打通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总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推动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保单抵押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担保门槛,降低担保费率,确保“三农”贷款在保余额比重逐年提高,积极争取开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试点,积极推进农业补贴“三合一”改革试点。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提标扩面。
3.4.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加快知识更新,创新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推进良种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性小麦大豆、瓜菜、生猪、家禽4大良种繁育中心,全面提高我市农业良种化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推广绿色增效、“三节三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3.5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3.5.1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支持村集体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建设小型水利工程。以森林增长工程为抓手,推进农田林网建设。统筹整合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田水利设施、测土配方施肥、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项目资金,统一标准、集中力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3.5.2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全面规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总动力达到137.73万KJ。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建设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主要农作物实现全程生产机械化。大力发展粮食烘干机械、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机,加快农机示范基地、农机维修中心、维修站建设,加强农机人才培训,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3.5.3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和农业物联网试验区。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淮北市农业信息网、12316服务热线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
3.5.4加强农业生物质综合利用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拓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途径。充分利用居民屋顶和设施农业大棚,大力发展农村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综合利用农村生产生活有机废弃物,积极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
(责编:徐焕斗)
F323
A
1007-7731(2016)09-26-03
汪珍(1984-),女,安徽淮北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管理工作。
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