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渔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6-03-27王雯婷沈晨飞
王雯婷 沈晨飞
(海宁市水产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314400)
海宁市渔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王雯婷沈晨飞
(海宁市水产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314400)
近年来,海宁市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工作重点,加大现代化设施渔业投入力度、积极推广新型水产养殖技术模式、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加强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有力推动环境友好型渔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全市渔业和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渔业发展;现状;对策;海宁市
海宁市地处杭嘉湖平原,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全市水产养殖产业约占农业经济总产出的1/6,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渔业经济发展始终围绕“渔业增效、渔农增收”工作中心,着力提升现代渔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渔业,促进全市渔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1 渔业发展现状
海宁市水产养殖产量和产值几十年来均居嘉兴市首位。但是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华鳖产业行情整体步入低潮,养殖尾水尤其是温室养殖污染亟待整治,温室甲鱼面临严重减产;且随着人工、饲料、地租等养殖成本的不断上涨,水产养殖业面临严峻挑战,渔业经济增速大幅下降。
1.1甲鱼产业持续低迷海宁市甲鱼产业规模庞大,中华鳖为渔业主导产业,养殖面积约653.33hm2,产量为2.58万t,实现经济产值11.1亿元,分别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产量和产值的41.7%、57.2%和84.5%,其产业规模在嘉兴地区遥遥领先,在全省亦名列前茅,它的兴衰直接影响全市渔业经济发展。去年下半年以来,受温室甲鱼关停整治影响继续面临严重减产,鳖苗滞销,大批养殖户效益下降。目前的困境:一方面是因为产能过剩——商品鳖市场供大于求,进而引发的包括种鳖繁育在内的整体性的产业危机;另一方面,养殖尾水问题同水域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升级,温室甲鱼的关停转产和深化整治加快了渔业的生态化改造步伐,助推了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1.2鱼虾产业发展平稳虾类产业以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为主,受市场行情及养殖情况影响,这2个品种养殖规模此消彼长。商品虾延续了去年发展形势,市场行情稳定,总面积约在520hm2左右。近年来新发展的澳洲淡水龙虾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发展潜力巨大,有可能成为虾类产业亮点和新增长点。
1.3特种水产态势良好海宁作为嘉兴地区唯一养殖鳗鲡的地区,一直呈现“小而精”的养殖态势,是鱼类产业的亮点之一,是主要的出口创汇水产品。去年,钱塘江鳗苗旺发,捕捞迎来丰收之年。分析其原因主要有4点:一是鳗苗生长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一般5~7a出现1次,今年刚好是周期性变化的旺发之年。二是生态意识的转变和政策导向的引导。去年以来,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建设现代生态渔业为目标,着力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加大资源生态保护。三是水质等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为鳗苗生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四是渔业部门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增加鳗苗的母本数量。
2 产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1水产养殖污染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渔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特别是我市温室甲鱼养殖总量的庞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不可小觑。
2.2水产养殖发展同土地、水域等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一方面,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渔业和养殖水面减少的趋势无法逆转。2000年以来,我市水产养殖面积已从最高的0.32万hm2减少至目前的0.2万hm2。另一方面,我市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用地稀缺,包括水产在内的整个养殖业同农村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和相关水产准入制度的施行,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越发缩小。
2.3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海宁市甲鱼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一家独大”的产业格局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甲鱼产业形势利好情况下,能够有效促进水产品总产出增加和渔业增效能力提升,反之,则对整个产业造成巨大影响。去年以来,甲鱼市场行情面临行业危机,使得水产养殖整体形势下滑。
3 加快渔业经济发展对策
3.1转变渔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一是加强技术模式创新。一方面,要以“生态、健康、循环、集约”作为水产新技术模式创新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推广池塘底部增氧、鱼虾鳖混养、鱼菜共生、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等新型技术模式,有效提高水体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渔业生产对水域环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种植业、养殖业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新型种养模式。根据全省渔业工作部署,大力推广稻田养鱼技术模式,为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打开新局面。二是强化渔业制度保障。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渔业基本经营制度建设,形成健全的“依法治渔、以法兴渔”法律体系,从而有效规范企业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切实保护水域生态系统,保障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2调整渔业经济结构,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一是提升渔业组织化、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加强合作社、渔业经纪人等渔业服务组织建设,构建涵盖养殖生产、物资供应、水产品运输和销售等在内的全程产业化服务体系。在促进渔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提升的同时,实现渔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鼓励发展休闲渔业。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依法开发、形成特色”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积极鼓励发展休闲垂钓、观赏旅游、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渔业。
3.3围绕渔业主导品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水产良种工程建设。进一步规范甲鱼种养殖和种苗繁育生产,推进水产种苗工程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着力提高我市良种培育创新和生产开发能力,有效提高种鳖产业良种覆盖率。二是深化温室甲鱼整治工作。加大转产扶持力度,结合各镇区位优势,鼓励水产养殖户在利用原有生产资料基础上因“己”制宜、因“技”制宜地向低环境污染、高经济收益的农业转产。在转产过程中,切实做好生产改建指导和农技服务工作,保障转产工程长效运行。三是加快生态甲鱼产业发展。积极推广池塘生态甲鱼养殖模式,促进产业发展由“量”增长向“质”提升转变。建立全市性的甲鱼行业协会,加强产业内部协作,提倡良性竞争、抱团发展、形成合力,提高我市生态甲鱼产业在全省的影响力。
3.4重视渔业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一是加强现代渔民培育。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渔农”为重点,加强渔农文化知识补习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技术服务、举办培训班、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快“传统渔农”向现代化“新型渔农”的转变。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各类渔业项目实施和现代渔业园区创建为工作抓手,加快养殖生产设施、管理设施、机械设备等各类硬件设施的提升和改造,夯实现代渔业发展的“硬件”基础。三是促进产业纵深发展。实施品牌营销策略,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产地认证。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视主体培育工作,并将养殖主体的发展壮大同服务农民、促进产业发展统筹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
(责编:徐焕斗)
F326.4
A
1007-7731(2016)09-18-02
王雯婷(1987-),女,浙江海宁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水产服务工作。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