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通识教育,回归人之本身1——论通识教育对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的重要作用

2016-03-27侯立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6年3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内容学习者

文/ 侯立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深化通识教育,回归人之本身1——论通识教育对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的重要作用

文/ 侯立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DOl 编码:10.3969/J.lSSN.1674-4187.2016.03.012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之初,专业教育思想并不突出,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倡导“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六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9:352.的思想和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大学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3梅贻琦.大学一解[J].见.清华学报,1947,13(1):7.的主张体现了强调综合素质教育的大学理念。建国之后的数十年间,由于专业化教育的倾向日益严重,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运动而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21世纪初蔚为潮流。此时期,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第一,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政策强调学习苏联经验,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培养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的专业化教育模式,使教育逐渐遁入工具理性的困境。随着时代的进步,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第二,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在对规模的盲目追求过程中,量的目标不断攀升,质的标准逐渐松懈,学习者的主体性被淹没在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规范中。加之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第三,社会的市场化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大学教育成为技能操练的加工厂,忽视了学习者的品性培养。在功利心理和浮躁情绪弥漫、人文精神失落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一代的身心成长难免受到侵害。第四,全球化的趋势既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开放与融通,又加速了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消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因失去文化之根而成为“漂泊的浮萍”。中国大学需要保持敏锐的预测性与觉察力,既以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又以拳拳之心维护传统文化之根,引导学习者亲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世界和价值世界。第五,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当今与未来时代期待着大学教育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

面对上述挑战,中国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审慎省察而摆脱“自我异化”的泥沼,使教育回归人之本身,重建主体性,将通识教育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其发展体现着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调查,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由于长期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了通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专业性较强的艺术院校、设计院校中,这种情况尤为严重。然而,在设计人才的培养强调“全人”发展、“能力本位”的当今时代,通识教育的价值应当引起中国高等学校设计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如何理解“通识教育”

从词源学的角度讲,“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Studium Generale”,意为“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Generale”在这里并非“普通、一般”之意,而是取自拉丁文的原意“for all”,即“为所有人而设、涵括所有人”的意思。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通识教育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课程内容是由文法、逻辑、修辞、几何、天文、算术、音乐组成的七艺,旨在促进学习者理智的提升与心智的训练,将发展理性、养成优雅的风度、高尚的审美情趣、批判性思维和雄辩的口才为培养目标,而无需进行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教育。从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讲,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的延续,但通识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得以超越和创新。

由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数量与种类迅速增加,知识的专门化与教育的专业化逐渐形成,大学教育步入崇尚知识的工具价值、倾心塑造专精人才的迷途,形成了学科之间门墙森立,学习者思想武断褊狭的局面,教育便“自我异化”了,背离了育人的根本。19世纪末期,通识教育的理念在专业主义盛行的美国应运而生。20世纪初,美国部分著名大学如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等开始推行通识教育,为教育的困境寻找解决的良方。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类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方式,一种办学制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不是基础性的阶段教育,而是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既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管理制度等,又贯穿于学生校园生活,乃至延续至其完成学业之后”。1洪大用等.打造通识教育的“人大模式”:主体教育与全面发展.见:熊思东等.通识教育与大学:中国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9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一个教育体系中良性互补、融会贯通地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价值

通识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回归人之本身,激发人的主体性的觉醒。通识教育的“通”,即“融通”“通达”之意。通识教育以建立人的主体性,完成人的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的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之关系为目的,2参见: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8.是一种启发心智、唤醒心灵的教育。学习者通过文理交融、中西合璧、古今贯通的通识教育,将拓展通达宽广的视野,养成好学深思的态度与民胞物与的胸襟,最终实现达成自身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追求是通识课程内容设计的依据,虽然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因时代的变化与具体大学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异,但对以下范例的分析将于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大有裨益。

(一)通识教育的目标

美国《1828年耶鲁报告》(The Yale Report of 1828)的发表被视为近代大学史上通识教育的开端。1945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3由于该书用哈佛大学传统的深红色校色作为封面,所以通常称为“红皮书”(The Red Book).的发表第一次呈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思想。“红皮书”指出,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学习者成为一个拥有独特的、个性化生活的个体的人;另一方面,成为一个公共文化继承者的合格的公民。这两个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其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有效的思考能力。第二,交流能力。第三,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第四,辨别价值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担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对通识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改革规划,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

“第一,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够清晰而有效地思考与写作……亦即学习者必须被培养成为具备正确而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的人。第二,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所批判性的了解。所以,学习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三,一个有教养的美国人,在20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的年头,不应当有地方的褊狭心理而忽视其他地区和另一时代的文化,我们必须了解塑造现在和未来的其他地区和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力量……第四,一个有教养的人,要能了解和思考道德与伦理的问题……第五,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当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达到兼备广泛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程度……”1Cherryholms, C. H ., Power and Criticsm : Poststructural Investigations in Education. Columbia,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8:145-146.

罗索夫斯基的通识教育思想反映了精粹主义和本质主义的特质,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当“教育先行”的原则成为当今社会的历史性选择之时,这种教育理想却恰当其时地折射出时代的光芒,对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化的浪潮、人文价值迷失与学习者全面发展之需要等现实问题提供了良策。

(二)通识教育的价值

通识教育是“全人”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它对学习者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的形成

通识教育旨在激发人之觉醒,建立人之主体性并使之与环境形成互为主体性的和谐关系,促进学习者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学习者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养成崇尚和平、公正、博爱、勇敢、奉献、勤奋等良好的品格;具备明辨真伪的智识价值的判断能力,修得追求真理、尊重知识、热爱文化的良好学养;具备明辨美丑、雅俗的审美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形成能鉴赏、懂欣赏的高雅品位。学习设计学学科的年轻人尤其应当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坚持设计源于生活、设计高于生活、设计服务生活、设计引领生活的原则,避免设计走向商业化乃至商业主义,沦为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伤害民生的利器。

2、素养的培养

通识教育对学习者素养的培养一直是其追求的根本。素养源于知识,但又不同于知识,它由知识在学习者心灵中的内化而融成学习者自身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特质,一种品性,一种习尚。素养形成的过程,不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吸纳和融化。消化新的材料,使之与久已获得的认识或观念和谐,融汇于原有的知识体系,经此种种历程,蕴化为素养,达到“心灵的启明”。“学会了以屈伸自如的理性力量,去潜化稠密堆积的事实与事件,使智力不再褊狭,不再闭锁,使言行不再轻躁,不再迷惘,养成了耐心、镇静,并且庄严中有安详。那是对于心灵所能拥抱的一切事物的正确见识与领悟……心灵借由历史知识而近乎先知;由人文学科近乎反躬自省;心灵要由蜕弃小气和褊狭而有近乎超自然的清明;它要近乎信仰的沉静,因为它万物不能惊;它有近乎神的静观之美与和谐,因为它与永恒的秩序以及天界的音籁相得而莫逆。”2Owen Chadwick著,彭淮栋译.纽曼[M].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61-62.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社会学学科与设计学学科的交融互动,是当代通识教育培养学习者综合文化素养的途径。

3、知识结构的建立

通识教育不仅具备基础教育的意义,而且应当伴随教育的全过程。它既具有广博性,又具有基础性。在横向维度,它构成多学科交叉互动的关系;在纵向维度,它是构成课程知识体系系统性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识教育有利于形成学习者多元化、立体化而且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健全的知识结构。

4、能力的培养

根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通识教育广博而互相融通的知识基础将会促进并提高学习者相关类属知识的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动互补的,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与良好的文化素养对学习者发展综合专业能力具有促进作用。第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通过通识教育,学习者不仅将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而产生知识创新的动力,同时,正确的价值观是其理想形成的源泉,开放的视野将开阔其兼容并蓄的胸怀,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其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这些都将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而奠基。

三、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

中国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在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有所发展,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课程内容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是促进通识教育深化的必要途径。

(一)课程内容不够深厚

有些高等学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知识承载量低,缺乏经典性、纵深性的课程内容,甚至相当数量的课程内容具有通俗化、逸趣性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一种“反知识主义”的倾向。

(二)课程内容不够广博

长期的专业化教育所形成的工具理性价值观一时间难以扭转,通识课程的内容广博度不够,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宽。在某些学校中通识课程内容的设计甚至追求一种“隧道效应”,依据专业性质设置专业范畴内的专业理论课程作为通识课程,这种情况在艺术类高等学校与专业性比较强的高等学校中并不少见。如理工类高校的通识课程缺乏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的内容;艺术类高等学校则缺乏科学科学、社会学学科的内容,甚至人文学科的内容也不充分,而只是将“工业设计史”“工艺美术史”等史论类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者的知识结构难免褊狭。

(三)通识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互补互惠关系需要使其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识课程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在纵向维度上应当具备基础性意义,在横向维度上应当具备拓宽专业口径的价值。而现实中,一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性,常常使专业课程失去了必要的逻辑基础,如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因缺乏科学学科的知识基础而没能形成数理分析能力,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因缺乏环境科学的知识基础而不能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影响专业能力的拓展。

(四)公共基础课程应注入生动的内容

公共基础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简称“两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及专业课程缺乏内在的联系,教学效果甚微,这一点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两课”需要注入生动的、新鲜的内容。

四、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深入理解大学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的价值

随着现代时期科学主义的泛化,20世纪的大学追求的是“工具理性”,而“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价值教育被边缘化了。于1995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哈佛大学哈佛学院院长的哈雷•R.鲁易斯(Harry R. Lewis)在其著作《卓越而没有灵魂:通识教育有未来吗?》(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Does Liberal Education Have a Future)一书中,批评哈佛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虽然在研究和科学知识创造方面不乏卓越的成就,但却忘记了在促进大学生心智与心灵两方面成长的责任,鲁易斯对哈佛大学的批评,实则言中了当今大学教育的时弊。对大学教育理念进行伦理反思,回归“价值理性”,同样是当今中国高等学校面临的责任。

明确理解大学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的内涵,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一方面,高等学校应予以重视并结合国家在当前形势下所倡导的教育精神展开深入地研究讨论。另一方面,正如20世纪90 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1995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年)等一系列提倡素质教育的文件推动了通识教育在全国的开展一样,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推广将会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明确大学理念,回归价值教育,深入理解通识教育内涵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二)建立完善的制度

在明确大学教育的理念,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制度是使通识教育进一步深化的保障。首先,高等学校需要改善教研评价制度,矫正专业挂帅的思想倾向,将通识教育提高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对通识教育的学术成果予以更多的重视以形成一种价值导向,鼓励教师从事通识课程的教研活动以利于储备优秀的通识教育教师资源与课程资源。其次,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制度。如哈佛大学设有本科教育委员会(Committe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负责学习者的教育与辅导;另外设有核心课程委员会(Committee of Core Curriculum),负责规划推动核心课程(以前称通识教育);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设有教育政策资深专家委员会(Senate Committee on Educational Policy,SCEP)和教育政策委员会(LAS Educational Policy Committee,EPC)管理通识教育课程;北京大学成立元培计划委员会,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实施;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负责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国内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通识课程的审议规划制度,聘请校内外教育专家与授课教师定期召开课程审议会,对课程进行系统性的规划,遴选优质而合理的课程,把握课程的广度、深度与系统性以确保其教育价值。第二,完善学习者选课管理制度。安排专门的导师负责学习者选课辅导,根据学习者的专业特征与学分要求为学习者选修提供建议。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行学习者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导师全程指导制、3至5年的弹性学制与原则上自由选择专业制等;复旦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全职导师实行坐班制,指导学习者日常学习、课程修读、具体选课和学习生活规划。这些管理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三)通识教育资源建设

针对通识教育资源缺乏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资源建设。第一,整合地区资源,开展校际学分互认和教师资源共享,弥补艺术类高等学校与专业性较强的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式是建立地区性“通识教育发展中心”这样的管理组织,进行资源的统筹安排;第二,虽然学校的资源情况是学校办学定位的依据之一,但被动适应现有资源的状况势必阻碍学校的发展,高等学校应当立足于学校自身长期的发展目标及“全人”教育目标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资源建设,通过师资培训、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途径开发校内资源、引进校外资源等方式促进通识教育;第三,研究多种资源储备方式,通识课程的资料储备,既可以运用教材、经典名著等印刷品的传统形式,也可以是精品课程、讲座、研讨会等录音录像的电子文件形式,充分利用当前多媒体技术条件加强储备和整理工作。

(四)丰富通识教育授课方式

针对课时的有限性与通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丰富通识课程授课方式来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单科授课需要占用较多的课时,可以运用专题讨论、座谈会、讲座、网络教学等丰富而灵活的形式,既充实课程内容,又节省正规授课的时间,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严格的评价制度作为保障。另外,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专业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课题将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课程,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总之,中国当今高等学校设计教育界应当抱有使教育“回归人之本身”的理想,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发现通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良策,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

(责任编辑:顾平)

D—e—eTpalke anb otuht eth eL Iimbpeorrtaanl cEe dofu thcea Ltibioernal E, dRuceattuiornn to ttohe tUhnede Hrgruadmuaaten E Hduicmatisone l inf Design Science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学校设计教育界对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通识课程缺乏、人才知识结构褊狭、人文精神失落等现象的出现,这种情况在专业性较强的艺术院校、设计院校中尤其严重。因此,中国高等学校设计教育界应当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发现通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良策,回归人之本身,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

The higher design education world in China has not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liberal education for a long time, and it leads to such a result that the liber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re not enough, the students’ structures of knowledge are provincial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s are lost, the situations like these are especially serious in the design schools and art schools. So the educators who are working about the higher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iberal education, discover the problems , look for the good method to return to the human himself and deepen the liberal education further more.

通识教育;人之本身;设计学

Liberal education; Human himself; Design science

侯立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觉传达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设计教育与设计理论。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项目:14YJA76000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内容学习者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通识少年·拿破仑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