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需观念与机制同步前行

2016-03-26何平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主任北京生态技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林业产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何平(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主任、北京生态技术研究所所长)

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主任、北京生态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平教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及问题分析”作了报告。报告具体阐述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并用实际案例展示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按照生态根本理论和规律指导社会发展。何教授在演讲过程中实事求是、引经据典,使在场嘉宾、校友、师生受益匪浅。

生态文明是反思后的文明道路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自从20 世纪90年代初提出至今,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专家以及政府官员的重视。生态文明的产生以及相关研究的兴起与现今人类文明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当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态环境的困境是生态文明产生的现实背景,而生态文明产生的思想来源则是在此背景之下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观念转化。了解并探究生态环境的困境以及原因,对把握生态文明兴起的必然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上文所言,人类社会的文明已经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目的是为了摆脱困境并找到一条符合新时期、新条件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绝非单纯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冲突,它还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在自然领域的表现。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通过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统一行为才能够得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提出生态危机的解决应当是一个人类文明的创新和进步过程的重要原因。这一创新和进步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以及文明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所选择的新的文明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十分巨大

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压力。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才刚刚起步,但是社会各界都响应国家号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努力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提高对生态问题的关注程度,为进一步巩固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总体而言,与过去相比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巨大。

第一,缺乏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

早在2000 年的“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教育部对当时全国的公众生态意识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道德观缺失比较严重,公众的生态意识有着较为明显的依赖政府的特征。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相关部门的不断宣传,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

例如,杭州、广州等主要城市在10年前就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管理,以使一些不可回收、难以自身降解的垃圾得到妥善处理。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样的环保措施却收效甚微。大多数人都觉得分类太麻烦,在他们眼中只要将垃圾放入垃圾箱内就已经符合了保护环境的要求。正如杭州市城管办固废监管中心的一位负责人所言,产生这样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强”。

确实,生态文明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和道德观,不单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也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的努力。

第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影响了生态文明的发展。对于一个正处于城市化中期的新兴发展中大国而言,需要大量的社会产品以及许多基础产业,其中就包括一些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有污染产品和有污染产业。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我国庞大的经济规模就仿佛是有着巨大惯性的汽车,改变行驶道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另外,我国经济始终保持较高速率的增长幅度,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比较容易出现对未来的需求预期过高从而导致当前投资过度的现象。正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后,产业链条加长,中间需求环节(钢铁、机械等)、基础需求环节(能源等)对最终需求环节(汽车、住宅等)容易产生过高估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其中,中间和基础需求环节恰恰是重化工业中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环节。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指标化”现象。尽管近些年来绿色GDP 的概念快速兴起, 各个地区开始转变了原本以GDP 为纲的发展战略,不过某些地方还是坚持单纯将GDP或者其他一些刚性指标作为发展的原动力,导致了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率,不惜以严重破坏当地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突出成就”。这种指标化的做法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除了在经济发展中出现“指标化”、“一刀切”的现象,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事件。例如,2010 年7 月底,为了完成当时国家所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浙江、江苏、河北等省,此起彼伏地掀起了节能减排大冲刺,对“两高”行业开始大范围限电甚至断电。在“丝网之乡”河北省安平县,不仅对工业限电,居民、医院甚至交通信号灯也遭停电。这样的行为非但没有对生态环境形成积极的影响,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另外,很多环境管理制度并不是将以人为本、以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本作为其目标,而是以完成所要求的指标为目标。例如,目前的空气监测制度一般以指定的较为常规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而忽略了三类对人类身体危害最大的物质(毒害有机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尽管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达到了相关的目标,但是对人类本身而言却收效甚微。

第四,相关配套制度还未完全形成,监测与执法的力度以及透明度仍旧需要加强。虽然现在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但是许多相关的配套措施还是停留在论证阶段,并没有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甚至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例如,对于能源可持续利用有着直接影响的节能准入制度和落后产能退出制度等在不同地区就有着不同的标准。在法律制定方面,各地区都推出了一些地方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依据。

思考和建议:改变观念先行,配套机制跟上

要在教育过程中大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使人们充分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人们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 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指标化”现象。不单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还要更多地使用网络、微博等新型宣传工具完善生态宣传机制,更加广泛地宣传生态文明有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进一步强调政府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推出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一方面要补充和修订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着力解决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失当、自相矛盾、操作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执法力度,扩大执法范围,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行政不作为的问题。其中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犯罪成本是尤其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转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扭曲现象。

最后,要积极稳妥地执行以绿色GDP 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核算和考评制度,逐步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方式。要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

人类社会的文明已经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从社会文明的高度,通过转变工业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才能真正摆脱生态问题的困境,走上自然与社会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之路。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