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汇背景下的高校校园绿地系统建设的思路与模式

2016-03-26兰思仁福建农林大学校长

中国林业产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福建绿化校园

兰思仁(福建农林大学校长)

福建农林大学兰思仁校长主讲的“碳汇背景下的高校校园绿地系统建设的思路与模式”,以福州地区高校为例,阐述了大学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国际责任,提出校园绿地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适当人工干预重建生态系统。

一、碳汇背景下的校园绿地系统

随着全球地表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预计,地球大气中的CO2量将由2000年的400亿吨增加到2030年的497亿-767亿吨。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全球动植物种类、数量锐减的原因。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碳汇,发展低碳循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功能就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可以从大气中吸取而固定净碳量的能力。当生态系统固定的碳量大于排放的碳量,该系统就成为大气CO2的碳汇。

1公顷阔叶林1年大约吸收碳当量360t,释放氧气266t(0.73t/天);

1公顷针叶林1年大约吸收碳当量0.93t,释放氧气 30t;

1公顷草坪1年大约吸收碳当量0.87t,释放氧气 219t;

林木每生长1m3,平均吸收1.83t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62t 。

草地或10m2树木能全部吸收一人每天呼出的CO2。

在城市环境中,树木和绿地已被证明是一个净碳汇,可以显著影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碳收支。校园绿地系统建设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适当人工干预重建生态系统。

二、当前全国高校在校园绿地系统建设的现状

(一)目前总体趋势

高校校园绿地系统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这里以福州大学城为例说明。福州大学城自2000年兴建以来,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福州大学城包括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

福州大学城7所高校共有校园绿化植物258种,分别隶属于89科,184属。其中,乔木136种,灌木71种,草本47种,藤本4种。乡土树种达到80%(数据引自《福州大学城校园绿化植物调查与分析》)。

大学城内各高校校园绿化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福州大学城内各校区都能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绿化效果明显,如杧果、榕树、香樟等福州传统行道树种,在大学城内得到广泛种植。

植物配置发挥绿化植物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福建医科大学行政楼附近,植物配置相对合理。常绿:落叶树种比例近于4:1,观花:观叶:观形比例大致为 1.3:2:1。

福州大学城内各高校积极对校内绿化植物进行调查、拍照、采集疑难植物标本;利用《中国植物志》、《福建植物志》、《园林树木学》、《景观植物实用图鉴》等工具书对校内植物进行鉴别、分类,在其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目前已编制的植物名录有:《福建医科大学上街校区校园绿化植物名录》、《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校园栽培植物名录》等。

大学城内各高校积极对校内绿化植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且积极促进大学城内数字化共享平台的建立。

(二)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①对原有地形、植被保护不够。重在保护,适当进行微地形再造,自然地形没有合理利用,或开发过度。

②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绿地间相互分隔,无生态廊道连接,生态不成系统。天生绿质不足。

③总体绿量不足。缺少古树、大树。单位面积乔灌木数量不足。缺少立体种植模式。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较少,部分高校几乎为零。

④生物多样性不丰富。大学城内多数高校绿化植物种类的总体数量在国内高校中处于中等水平,但植物种类的单位面积数量在国内高校中处于较低水平。这是因为校区虽然面积大,但绿化面积有限,大多数为建筑占地和道路占地,而且大面积绿化带多为种类单一的草坪,植物种类不够丰富。植物多为园林栽培种类,野生植物少也是生物多样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复层指数低同样也是生物多样性不足的体现,这和各大高校校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的比例有紧密联系。

种植搭配不合理。校园植物配置雷同,其功能性和高校的区域功能不够协调也是造成多样性不丰富的原因。

理工楼中的化学和生物实验室排放的污染气体较多,其周边应当配置具有净化空气、减轻污染的校园植物,也可以与校园其他植物配置分开,丰富生物多样性。

⑤管护成本高。过分强调大树移栽。草坪过多,增加养护成本。人工过度修剪。在绿化初始阶段欠缺必要的考虑,不认真。设计不合理, 园路的不合理设置导致人为破坏,增大了养护成本。树种的选择和种植不当也是管护成本高的原因之一。

⑥科普性和教育功能不强。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在校园绿化建设上就体现在校园绿化的科普性和教育功能上。不同种类植物的引入对科普性和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挂牌处理以增强植物科普性、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是常见的措施。遗憾的是,部分高校校园绿化的科普性和教育功能仍然有待加强。

三、高校校园绿地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思路

当今高校校园绿地建设应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过程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一)增加绿量

绿量是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的总量,实质指植物的“叶面积总量”。

①扩展绿地面积。

在总体规划时应留出足够的绿化空间,改变“见缝插绿”的传统绿化模式。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占地2400亩,可建设用地约900亩,水体250亩,绿地面积1250亩,其中山地700亩。

②丰富绿化模式。

以平面绿化为主,兼顾立体绿化。地面是人们的主要活动空间,平面绿化始终是新校区绿化的重点。除了平面绿化之外,还要结合建筑物立面、屋顶、天台、阳台布置。在建筑物屋顶、墙面等一切可资利用的空间建造绿色景观。福建农林大学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屋顶花园,可以在夏季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等能耗;通过屋顶绿化中的土壤层与排水层,储存雨水,使城市雨水径流变得缓和,减轻雨水排水管压力;利用植物与土壤联合作用,去除屋顶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提高雨水资源利用。

③保护自然资源、树木资源。

福建农林大学夏安广场上有三棵古榕树,都已有300年历史,如今已然是校园的地标。然而就在2011年,其中一棵古榕树曾“大病一场”,为了保护古树,兰思仁带领后勤处、园林学院专家开展拯救行动。自2011年8月改造完毕以来,榕树枯木逢春。这些古树、大树是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建设者们刻意保留下来的,并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建筑搭配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

④优化植物配置。

以复层式群落为主,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层以及层间植物所构成,增加乔木数量。

(二)增加多样性

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反映了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全部生物或某一生物类群的物种数目与各个物种的个体分布特点,一般是指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

(三)增加生态性

①生态系统完整化。

福建农林大学将独立的水系联通,绿化廊道串联,绿地网格化,在校园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平台。改造后林水相依,山水相依,路林相依。

校园行道树景观建设也在保留与调整原有行道树种类的基础上,实现了“一路一树,异路异景”的道路景观特色。

整个校园绿化建设在保证教学、观赏、闽台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力求形成春花、夏郁、秋实、冬透的四季景观。

将南片荒芜鱼池水域改造为恢复性湿地公园,在管控水质与水量的同时,提升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②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管护成本。

a.草坪:

多使用结缕草、狗牙根、假俭草等具有匍匐根,极度耐踩的草种。几乎不需施肥浇水,耐冷耐热,恢复性极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活动区的草坪使用耐踩踏的钝叶草,这些都将草坪的管养成本降低,并使草坪的使用率大大提高。

b.灌木:

采用管养简单的植物种类。福建农林大学校园中大量使用杜鹃、栀子花作为灌木层。种植结合植物生态学习性。

c.树木种植:

大树移植可加速景观效果形成,但管护成本较高,应控制使用。多采用胸径5-10cm的苗木,可提高成活率,减少移植过程中的养护成本。

d.减少过度修剪,减少整形植物的使用。以自然式为主。

e.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减少人工干预。多使用乡土植物。乡土树种有种源广,适应性强,当地特色明显等自然优势。科学合理地配置乡土植物,不仅能收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还可以降低建设和管护成本。

植物配置符合植物生态习性,让自然做功。改造原有景观“死水”,引入闽江水,形成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景观水循环。“森林兰苑”是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教学观赏型植物园中的一个专类园,是兰花栽培展示基地。苑中两个水景观,增加空气湿度。在林下空间,通过对土壤的改良,并在土层下设置排水层和相应的设施,为兰花创造生长的环境。

③资源再循环利用。

提倡对园林材料的可持续利用,对已成型、已使用材料的改装、重构等创新设计措施,使园林材料得以循环再利用,提高能源效率。废弃枕木做成了野趣十足的步行道,从洋中教学基地场地平整中收集2000多吨的滚石用于校园景观建设。使用枯木模拟倒伏树木来营造附生兰花生境,利用原有大树,附生栽植,充分展示兰花优美姿态。

(四)增加科技监管

福建农林大学能源监管平台示范项目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目前已完成二期建设任务。累计已投入955万元,安装2656个表具,完成2949个水电监测点的建设,实现校园水、电、可再生能源、油、气等能源资源种类的远程计量、监测与控制,并对学校路灯、开水房及低压配电等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

高校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包括灯具、窗户遮阳节能、空调节能、电梯节能、智能自动控制、太阳能利用等8个子项目,预期降低能耗20%以上。

(五)提升文化性

①校园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明确绿化主题,彰显学校特质,反映学校底蕴。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植物园规划以专类园展示形式布置,规划布置30个专类园,类型可分为4类:

a.植物系统分类

b.观赏植物专类园

c.植物生态展示专类

d.特色植物专类

②增加科普性和教育功能,依托高校科研特色将教学和科普融入观赏之中。福建中医药大学内的时令广场种植药用、喻示时令的植物。

③扩展宣传途径。利用赏花手册、赏花月历、宣传栏进行宣传。

四、高校校园绿地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

(一)本底调查为先

①校园基地现状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现有绿地铺设的面积、各绿地类型的比重(包括山地、水域等)、生态系统构成情况(如现有的生态廊道等)、现有树种的分布情况与生长状况等(如花季表现、季相表现、物候期等)。

②在校师生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师生、公众对现有绿化环境的喜好和倾向;不同绿化环境对师生、公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师生、公众对绿化环境的期望值调查。

③高校所在地的绿地背景调查。

(二)优化设计

环境设计应与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建筑师应与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规划建筑设计阶段就结合起来,通过对校园自然环境、建筑形体、广场布置、人车交通流线组织、绿化配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让校园环境设计充分体现出自身特色。

营造高校校园规划与城市互动的开放模式。将高校校园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考虑范围,合理布置。例如,将高校校园绿地建设作为城市休闲和防灾绿地建设的一部分。

(三)建立自己的苗木基地,建立稳定的苗木来源

采用市场采购与自建苗圃相结合。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建立符合校园绿化需求的苗圃,例如时花培育基地、季节花木苗圃、组培基地等。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建设和管理团队

团队构成:

①成立专职的、明确的管理职能部门——绿化委员会;

②有一定设计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监管队伍;

③根据工作量,配备相对稳定的,拥有熟练工人的养管队伍;

④配备专业设备。

(五)要有经费保障

① 每年都要有固定、专向的经费预算;

② 把经费落实到项目上;

③ 提升管理职能部门的经费自主权。

猜你喜欢

福建绿化校园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