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路径选择

2016-03-26陈清微杨江帆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

茶叶通讯 2016年1期
关键词:资源优势路径选择福建省

陈清微,杨江帆(福建农林大学 园艺学院,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农林大学 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路径选择

陈清微,杨江帆
(福建农林大学 园艺学院,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农林大学 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福建省茶文化在资源禀赋和历史积淀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本文在分析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清新福建”健康主题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提出推动福建省茶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路径选择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资源与旅游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使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茶文化的精神,感受茶文化的魅力[1]。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人文特色与岁月沉淀,是中国茶文化发展中的一簇奇葩,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2]。

1 资源优势

1.1历史悠长,底蕴深厚

福建产茶历史已有千年之余,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南安县丰州古镇莲花峰石之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比陆羽《茶经》记载早 300 余年[3]。历史文人骚客,对闽茶亦是钟情有之。唐有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宋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北苑贡茶更是名誉天下,欧阳修《归田录》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4]。闽茶影响之力,可见一斑。

1.2 资源丰富,人文璀璨

福建北有武夷山自然风景区,有武夷岩茶,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名枞盛誉已久;南有“闽南茶都”之称的安溪,其铁观音文化丰富多彩,有颇具传奇色彩的“魏说”、“王说”, 更有中国茶都、茶叶大观园、铁观音发源地遗址、天福茶博物院、宋代瓷窑遗址、宿燕寺等优良资源;东有福鼎、福安白茶,其中颇负盛名的归属太姥山的白茶祖树,绮丽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白茶文化相结合,是一道绚丽的风采;西有客家茶文化,当中以擂茶最具代表性;中有香满世界,被誉为茉莉花茶发源地的福州茉莉花茶文化[5]。

1.3民俗多彩,会展活跃

福建省茶事丰富多样,如海峡两岸茶博会、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武夷山星村斗茶赛、中国安溪铁观音节、福鼎白茶文化节等[6]。又如武夷山采茶之前要进行的“喊山”仪式、祭山活动,欧阳修在《尝新茶呈圣谕》中曾形容此景曰:“年穷腊月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闻击鼓满山,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芽。”可见其声势浩荡[7]。还有畲族迎宾时的饮茶礼,客家人的擂茶,闽南人的“斗茶”、“请茶”等风俗。

2 存在的问题

2.1开发深度不足,旅游类型单一

茶文化旅游应是融休闲、娱乐、陶冶情操、丰富自我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可以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茶文化魅力、学习到茶文化精神和感悟到茶文化境界的一种新形态下的旅游方式。但现今茶文化的旅游形式较为单一,旅游形式基本上为参观生态茶园及观赏茶艺表演诸如此类而已,仍有许多可供旅游的资源尚未开发。

2.2行业水平不高,专业素养偏低

旅游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类购物点充满在旅游景点之中,以至旅游对于游客而言似乎不再是单纯的游玩,更多的意味着消费,购买土特产等等。我省茶文化旅游景点亦有类似问题,且消费产品的价格肆意哄抬,造成物价紊乱,对消费者以及部分商家的利益造成伤害。茶文化从业人员如导游,往往对茶文化知识了解不深,导致旅行过程对于游客而言不过是走马观花,少有对茶文化深度的解读。

2.3区域发展失衡,品牌效应欠缺

行业品牌往往可以帮助整个行业进步,加强行业的影响力,提升行业水平。对于茶文化旅游而言,整体来说行业知名度较低,虽然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有一定影响力,但其他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行业依旧欠佳,且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未形成较成熟、全面的旅游线路,开发程度欠佳。

3 对策及建议

3.1“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兼具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的旅游活动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消费需求。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应融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将福建省内各地茶叶品种茶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给游客提供一种独一无二的当地特色茶文化旅游[8]。如武夷岩茶、红茶文化与自然文化遗产的结合,政和白茶文化与当地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闽南乌龙茶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泉州石亭绿茶与宗教文化结合,福安坦洋功夫红茶与民俗文化结合及福鼎白茶文化与生态旅游文化的结合等。

3.2茶文化观光工厂——文化与工业生产的结合

借鉴台湾的“观光工厂”,可在安溪与武夷山建立乌龙茶观光工厂、在政和与福鼎设立白茶观光工厂、在福安设立坦洋工夫红茶观光工厂等,将茶文化的传统技艺溶于旅游活动中,打造属于茶文化的观光活动,发展茶文化传统技艺体验园,包括如绿茶的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红茶的采摘、萎凋、揉捻、发醇、干燥,白茶的采摘、萎凋、干燥,乌龙茶的采摘、晒青(或加温萎凋)、凉青、摇青(做青)、晾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烘干等制作的整个过程[9],或是传统的茶艺表演、斗茶会及与茶相关的产品如茶具的制作等,旅游者均可亲身体验参与[10]。这样,不仅为企业注入文化创意,将富有韵律的传统风俗融于整个旅游活动中,更使得游客在观赏享受的同时,回忆与学习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

3.3茶文化旅游与“海(陆)上丝绸(茶叶)之路”相结合

福建茶文化旅游可以与现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福建是世所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的重要东方起点,从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福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的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福建是茶叶大省,茶叶作为商品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产品之一[11-12],将茶叶的整个运输路线及运输途中重要的港口码头及商埠结合,将茶文化旅游线路与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商埠相结合,建设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游轮码头与港口,打造“寻访福建省茶文化的海上茶叶之旅”。

3.4茶文化旅游与当地特色的节事活动相结合

节事从出现至今,一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表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延续着。作为以节事活动为依托的节事旅游来说,虽然是现代性的表述,但它却是历史性的载体,不断地表现着历史和文化的特性。节事活动作为当地地方形象和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段,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区由于风俗习惯以及资源条件的差别会形成不同的节事活动。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自古以来就贯穿于生活中。许多节事活动都离不开茶的文化,小到生活点滴如婚嫁丧娶大到祖宗祭祀,茶在这些节事活动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承载的文化底蕴让游客观赏游玩的同时了解茶的传统文化底蕴增加趣味性[14]。福建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蕴育了很多茶俗茶礼[13],如擂茶、新娘茶、采茶灯、采茶戏、采茶歌、安溪茶艺、祭茶、喊山等传统文化,其参与性强,地域特色明显,可很好的融入旅游活动之中。

3.5围绕“清新福建”健康主题打造茶文化的研学旅游品牌?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享有“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美誉。福建省旅游局推出的以“福往福来、自游自在”为内涵的“清新福建”品牌,已然成为福建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15]。

“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是福建旅游的鲜明特色。福建是我国著名茶乡,红茶、乌龙茶、白茶、茉莉花茶的起源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俗茶礼各有不同。福建现有的一些茶文化旅游路线的设计上,较多的停留在游览层次,虽可让游客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蕴意深厚,但不足以使游客静心领会、参与到茶文化中并达到修身养性。因此,福建的茶文化产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研究、保护、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上,需要真正与旅游市场接轨[16],应将茶文化与“清新福建”相结合,开展以福建省茶文化探求的研学旅游。通过对每个地区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传统茶俗茶礼和不同的茶叶品种,以及各类的茶文化如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进行研究学习[17],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等目的。

3.6改良茶文化旅游线路设计

为了使旅游者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福建的茶文化旅游应根据福建省茶叶主产区的分布点进行设计,由点到线、到面,再到点,让游客能够获得不仅是旅游经历,更是一种体验、感受、发现和学习的过程。我们深知福建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有言者“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茶叶看福建”,福建以丰厚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为中外游客所向往[18]。现在福建省的茶文化旅游已初见成效,在不久的将来,福建省的茶文化旅游将会是福建旅游的又一亮点。

参考文献

[1] 段潭巍, 李欣. 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J]. 农业考古,2005, (2): 13-22.

[2] 郭雅玲. 走进福建茶文化[J]. 福建茶叶, 2004, (1): 43.

[3] 郭雅玲, 冯会. 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发展思考[A]. 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茶业论坛论文集[C]. 泉州: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07.

[4] 林馥茗. 开发茶文化旅游, 促进茶产业发展[J]. 茶叶科学技术, 2007, (3): 31-32.

[5] 徐南眉. 浅谈安溪的茶文化旅游[J]. 中国茶叶, 2001, 23(2):34-35.

[6] 庄佩芬, Lee Jolliffe. 福鼎地区发展茶叶旅游初探[J]. 中国茶叶, 2005, 27(5): 46-47.

[7] 郭伟锋, 薛盈洲. 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特色品牌打造[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3): 85-86.

[8] 李维锦. 茶文化旅游: 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 学术探索, 2007, 2(1): 137-140.

[9] 陈潜. 茶文化在福建旅游业中的价值[J]. 茶叶科学技术,2007, (3): 53-54.

[10] 罗莉. 依托“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 建立藏、川、滇“大三角”藏区旅游经济圈[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33-39.

[11] 刘晓航. 开发茶文化旅游线, 促进湖北茶产业发展[J]. 农业考古, 2007, (2): 8-9.

[12] 涂振取. 海上仙都, 白茶之乡[J]. 海峡茶道, 2007, (11): 19. [13] 郭伟锋.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探析[J]. 南平师专学报, 2007,26(4): 106-109.

[14] 王智远. 中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为例[D]. 吉林: 吉林大学,2008.

[15] 陈华.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史[J]. 福建农机, 2007, (4): 39-40. [16] 杨江帆. 福建茉莉花茶[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17] 熊慎端, 王礼友. 武夷茶博园成旅游新热点[N].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2008. 12-16.

[18] 王小丹, 肖玉蓉. 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讨[A]. 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国际茶业高峰论坛论文集[C]. 武夷山:南平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武夷学院, 2008.

Tea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Path Selection

CHEN Qing-wei,YANG Jiang-fan
(FAFU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Oolong Tea Industry, FAFU T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Tea culture in fujian province on the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history has a unique advantage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pure and fresh and fujian health topics and the maritime silk route of national strategy,actively play of the time value of tea culture in fujian tourism,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ea culture tourism in fujian province and span development.

Key words:Fujian province,The tea culture tourism,Resource advantage,Path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5X(2016)01-50-53

收稿日期:2016-02-02

修订日期:2016-02-23

基金项目: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J2015-75)

作者简介:陈清微(1993-),女,福建南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叶经济与资源利用。

猜你喜欢

资源优势路径选择福建省
河北承德矿泉水(山泉水)资源优势分析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推动唐山创新发展
发挥四川资源优势,实施中药产业扶贫
宁乡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