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瓜霜霉病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

2016-03-26申璐岚代秀莲黄常秀王延杰

蔬菜 2016年4期
关键词:霜霉病杀菌剂病斑

申璐岚,代秀莲,刘 琴,黄常秀,王延杰

(屯留县农业委员会植保站,山西 屯留 046100)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流行性强、来势猛、传播快、发病重且有毁灭性特点的病害,它与黄瓜白粉病和枯萎病并称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3大病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山西省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棚室内通风不良、结露多、湿度大的高湿度条件促进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并有扩大蔓延趋势。该病在山西境内均有发生,以保护地发病较重,发病棚率一般为30%~40%,病株率为4%~15%,病叶率为2%~6%,每年给黄瓜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轻者10%~20%,重者30%,严重者甚至造成毁棚绝收,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是山西黄瓜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1-2]。

1 黄瓜霜霉病研究进展

1.1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及危害

黄瓜霜霉病由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引起,该病菌属于卵菌门,霜霉目,霜霉科,假霜霉属。该菌为专性寄生菌,仅危害植物的地上部分,如黄瓜的叶片,卷须、蔓和花梗。在湿度大时,病斑上会着生紫黑色霉层,故称霜霉病[3]。

该病发生的前提条件是高湿,流行的关键因素是棚内有结露,叶面有水滴。在通风不良、潮湿的地块,或结露多的塑料棚里发病重。霜霉病发病的适宜温度是15~24 ℃,低于15 ℃或高于28 ℃均不适宜发病,温度越高,越不宜发病,病原菌在相对湿度83%以上经4 h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在17 ℃以下可存活20~30 d,27 ℃时存活5~10 d,接着孢子囊必须在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萌发产生芽管,或产生游动孢子,否则孢子囊不能萌发。

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形成水渍状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展,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蜷缩,仅留心叶,湿度大时则着生紫黑色霉层。另外,由于黄瓜生育期、栽培条件、栽培季节、品种抗病性等的差别,其症状表现往往并不都很典型,而是呈现多态性[4]。

1.2 黄瓜霜霉病病斑多态性及防治指标

黄瓜霜霉病病斑多态性表现为典型的多角形水渍状病斑、多角形亮斑、多角形枯斑、疱斑形病斑、凹陷形病斑、缘枯形病斑6种。

黄瓜霜霉病开始防治的指示性标志是在下部叶背面产生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水渍状病斑,这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早晨未开棚放风前表现明显。

多角形亮斑通常是在叶背面多角形水渍状病斑消失后在原病斑上出现的薄而发亮的薄层,是侵染为害终止的表现,也是检验防治措施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

多角形枯斑一般对应的出现在原侵染部位的叶正面和叶背面,这种枯斑一般小而多,通常是由于防治及时有效或条件不适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了菌丝的进一步扩展为害而形成的,但不利因素一旦解除,病害会进一步扩展为害,故出现这种症状时应及时进行防治,否则会贻误防治适期。

疱斑形病斑形成的本质是病菌从叶背侵染为害一段时间后终止为害,使叶背和叶正面组织生长发育不同步形成的,故疱斑是病害中止的表现,可以不进行防治。

凹陷形病斑通常是在叶背形成的凹陷病斑,呈圆形或卵形,四周常有一些呈油浸状的黄色分泌物。这类症状是由于一些不利因素或是抗病品种的保卫反应而形成的,一旦不利因素消除,病斑可能继续为害,也会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需要不间断的进行田间调查,一旦为害产生,及时进行防治。

缘枯形病斑,是在叶缘尤其在叶尖等集水时间较长较多的部位形成的,表现为叶缘部失绿变黄形成缘枯,这类症状与药害症状相似,应注意区分。

1.3 黄瓜霜霉病病斑生长规律

在田间自然生长条件下,黄瓜霜霉病的潜育期约为5 d,且各品种之间差异不大。显症后的前3 d可见90%的病斑;显症的最后2 d出现的病斑约占10%。黄瓜霜霉病侵染为害时间动态曲线为典型的“S”型曲线,发展速度极快,通常发病10 d后病情急剧加重,20 d后病害发展停止。可见,在生产中对该病主要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苗头,抓住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立即进行药物防控,控制其迅速流行,否则就可能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5]。

1.4 黄瓜霜霉病菌抗药性研究

黄瓜霜霉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黄瓜霜霉病菌被国际杀菌剂抗性委员会(FRAC)认为是世界上抗性风险较高的10个病菌之一[6-8]。

在法国,黄瓜霜霉病对嘧菌酯产生抗性菌株的频率已从2003年的70%上升到2006年的80%,2006年在西班牙西北部检测到抗性菌株产生的频率达到30%左右[9];1999年在日本也检测出了黄瓜霜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菌株[10]。在巴西,连续使用QoI类杀菌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几年后停用再重新启用,检测发现,当停用QoI类杀菌剂时,抗性频率下降,而重新启用后抗性频率则迅速增加,抗性菌株的适合度较差可解释QoI类杀菌剂使用变化带来的抗药性波动[9]。

张鑫等[11]在太原市近远郊各地区采集的黄瓜霜霉病叶研究得出黄瓜霜霉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为100%,导致在田间生产使用时防效大幅降低。

2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且无毒无害,因此得到广泛的发展和运用。常用的方法有:

2.1.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使用抗病品种,降低发病率。

2.1.2 播前种子消毒

主要选用温汤浸种法,首先将种子用55 ℃左右的温水浸种消毒15 min,然后再放入20~30 ℃的温水中浸4~6 h,这样可有效去除种子表面的病菌。

2.1.3 合理轮作倒茬

禁止同科蔬菜连作,在生产上合理安排茬口,可与禾本科蔬菜轮作倒茬。田间种植时,通风、排水好的地块,尽量避开多雨的高发病季节。

2.1.4 及时清洁田园

清除田间残株、杂草,及时摘除病叶,发现零星病株应立即拔除,除去病菌寄主,斩断一切传染源,减少病原基数。

2.1.5 合理施肥

施足底肥,多施有机肥,定期追肥,并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均衡施肥。在黄瓜生长的中后期可用0.1%的尿素溶液加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肥,每5~7 d喷1次,连喷4~5次,可有效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改善植株营养状况[12]。

2.1.6 地膜覆盖栽培

黄瓜种植采用大小行,大行70 cm,小行40~50 cm,小行上覆盖地膜。此法不仅有利于增加地温,还有效阻止了土壤水分蒸发,降低了田间小气候的空气湿度,不利于霜霉病病菌的繁殖和为害。

2.2 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的原理是通过创造出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而抑制病菌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根据气温高于28 ℃、低于15 ℃,相对湿小于80%不利于霜霉病发生和传播的特点[3],在管理上要调整好棚内温湿度。

2.2.1 适时调节棚内温湿度

当棚内湿度过大时,早晨要先放风排出湿气;上午将温度提达28~30 ℃,以高温降低棚内湿度,控制病害发生;中午、下午将温度降到20~25 ℃,空气湿度降到60%~70%,当温度低于18 ℃关棚,傍晚再放风30 min,减少黄瓜夜间吐水[13-14]。

2.2.2 短时间高温闷棚灭菌

利用病原菌分生孢子在30 ℃以上时活动缓慢,43 ℃以上停止活动并逐渐死亡的规律,可以在晴天中午闭棚,使棚内温度迅速升至43 ℃,此时开始计时,闭棚2 h,此时温度应控制在43~47 ℃之间,闷棚处理对室内湿度要求比较高,故在闷棚前1 d要给黄瓜浇1次大水,处理1次可控病10 d[15]。

2.3 药剂防治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有很多种且使用方法不同,选择正确的药剂并合理使用才是化学防治成功的保障。

在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667 m2施用量为1 kg,9~10 d喷1次,或45%百菌清烟剂,施用量200~250 g,于傍晚由里向外依次点燃,密闭棚室,翌日清晨通风,7~9 d熏1次[16]。

在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用50%烯酰吗啉262~300 g/hm2,对水750 kg,喷药间隔期为7 d,共喷3次,防效达84.14% ~85.19%,当嘧菌酯与烯酰吗啉质量分数比为3∶1时,二者表现最大的增效作用[17-18];也可用70%丙森锌WP(有效成分)1 911~2 247 g/hm2对水900 kg,喷药间隔期为7 d,共喷3次,防效为81.94%~84.72%[19];或者用52.5%的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250 g/hm2,66.8%丙森·缬霉威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80%以上[20];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发病初期每隔7 d喷药1次,连续喷药2次,用量2~2.5 kg/hm2,可有效控制霜霉病的危害,持效期可达14 d以上[21]。

3 总结

鉴于黄瓜霜霉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发生以及单一使用某种化学药剂会加大病害的抗性,在该病的防治中应交替使用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并结合生态的、农业的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为减轻病害发生造成的损失,在发病前或者发病初期应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及时进行防治,以便达到最佳防效,确保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猜你喜欢

霜霉病杀菌剂病斑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新颖杀菌剂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杀菌剂灌根注意事项
芽孢杆菌可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
苹果树腐烂病斑季节扩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