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品茶与生态茶园文化的思考
2016-03-26翁伯琦
翁伯琦
快乐品茶与生态茶园文化的思考
翁伯琦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茶业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提供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品;而且具有多样性功能,提供生态景观与休闲旅游。在推动茶产业发展之时,要着力于弘扬产业精神与优良传统,提高先进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本文阐述了饮茶的快乐之感知,谈及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的学习体会,以供学术交流与参考借鉴。
品茶;生态茶园;茶文化;思考
有人曾经说过“茶,会给人以宁静,品茶与静思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方式。”此话的内涵我比较认可,确实也有同感。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茶叶的生产与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同时也涉及生活、文化、精神等方面。悠久的茶叶生产经营历史,寓于许多动人的故事与美好的传说;茶叶在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更多的消费者带来品茶的快乐与文化的享受,还留下了更多的遐思与无尽的回味。
1 品茶的快乐与联想
众所周知,茶作为一种大众饮料,似乎仅对人的干渴才有存在的物质意义。一杯温热的茶饮过,仿佛顿觉舒心通畅,快乐至及。其清新感受正如唐代诗人卢仝所描绘的那样:饮茶最直接的感受,犹如轻汗尽向毛孔发散,让人感到肌骨轻灵,两腋间竟习习生出风来。这就可谓是茶人合一的境界,而这种把茶喝地有良好感知的状态,既是恬静、安适且让人紧缩的神经松弛的生理效应,也是随着茶水进入肺腑而让人有着重负释放的心理感知情境。许多人都深有感慨说到:品茶,不仅仅是品一番给人带来清新热饮,还为了品一盏纯粹的宁静,品一番美好遐思[1]。
是啊,一年四季,茶无疑都是主要的或者是最好的饮品,不单是因茶味的清香淡雅,也因爱喝茶的人对美之向往。因为许多人爱喝茶,自然每一季都会选择自己喜爱的茶类作为常喝的饮品。不管四季如何更迭变迁,有一颗爱茶平常心,有一杯香飘飘的热茶,也就成为工作之余的轻松休闲或者朋友相聚海阔天空叙谈必不可少的载体之物。似乎可以这样理解,茶一直都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主要媒介,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拉得更加紧密,品尝得更透彻。友人告诉我,无论是喝茶还是品茶,到了尽兴之时,可以将品尝茶韵过程,视为某一种思念,饮茶可以给人带来心的平静,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其感受更为明显,品味的过程,也许就是享受的时刻,许多品茶之人,就会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清清浅浅,起起伏伏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把心泡进茶汤里,静静思索,慢慢感。茶入口甘醇,香气从齿间暖到胃,慢慢渗透身体的舒畅,心情无比美好。
品茶之时,人们也许会联想到,笑看世间繁华,如何修一颗平常心有颗安闲自在的心,是一件最为快乐的事情。品茶之时,人们要记得提醒自己,控制情绪,谨言慎行,这决不是懦弱或者没有性格,而是在慢慢的历练自己与提升素养,凡事不以恶意揣度别人,不以私利给他人添堵,不妄自菲薄,也不诋毁他人,这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我常常在想,时光在不停的流转中,只有心静才能不负这杯茶。心静了,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生活和丰富工作,用安静的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我常常在想,茶依旧是那份茶,但水温不同,快慢有续,每一次的茶,味道口感都不同。心越安静,人越沉稳,才越能够还原茶的本色,这或许就是无语自净禅之意。在茶汤的浸润中静悟生活的感知,多一点淡然,少一点虚荣,喝的实在才能淡然,活得真实才能自在。就茶叶而言,所谓的好茶并非都是茶芽,在中国的几大名茶中,在不同场合都有品尝,其各异的形态让人目不暇接,“六安瓜片”均为瓜子形的嫩叶;“太平猴魁”则枝叶相连,于水中浸泡,有刀枪剑戟般的杀伐之态;而“铁观音”系粗老采,粗梗老叶半发酵后制成,仍为名茶,不过此类茶多为喝功夫茶所用。对于饮茶,我仅仅算是喝茶爱好者,在精于茶道者看来,尽管感受颇多,但仍是个饮茶无道者,谈不出更多的茶道见解。
品茶之时,人们也许会联想到,人生繁忙但也简单,因为看淡了,所以才有幸福之感。可谓是茶淡心闲,幸福无边。茶或许就是大自然缔造它的时候就给了它一份静谧,所以人们喝茶的时候,就应该多一份安然。一杯清茶在手,不管它等级如何,滋味如何,在品饮的那一刻,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每日与茶作伴,手捧杯盏,闻茶香悠然悟生活之道。有人感慨道:新茶难觅,好茶无多。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的名茶大多为绿茶,且基本是茶芽。在茶树发芽之时采摘,只能有几天的时间,所谓“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便成草”了。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芽是活物,要保障有特定风味,是有时间要求的,等待太久采摘,就会失去特定成分,进而风味难以保存。好茶为什么昂贵?无疑材料尤佳,例如一斤特级龙井含嫩芽3万余,5名采茶女要采摘一天。可茶芽细嫩,经不得浸泡,好茶第二泡最妙,第三杯还喝得,再泡第四杯水时则索然无味了。就单纯喝茶而言,本人对茶道知之甚少,但总感到茶道的形式似乎过重,已不是生活性的饮茶了。但从茶道文化角度认识,饮茶的内涵多少关联一种品味的仪式;所谓“茶文化”,还必须有所讲究,必须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不是把盏饮茶,胡侃一番,而是要让那喝茶与茶文化加以链接,和喝茶的意蕴则有必然的联系。
品茶之时,人们也许会联想到,茶与自然是联为一体的,绿色、清新、淡雅。人们的生活不就是需要更多的快乐吗?快乐工作,简单生活,这是许多成功人士的忠言。每年清明、谷雨前后,总有朋友给我这个爱茶之人带一点儿新茶来,这一袋或一小包从复苏的枝条上采摘的新芽,对我长期从事生态农业技术研究的人来说,几近视之为灵魂的渗透、生命的游移。第一杯春茶的品饮真是难以忘怀,我都会暂时舍弃平常喜爱的武夷岩茶。我会将通透明亮的磨花玻璃杯纳入少许青茗,在电磁炉旁看着玻璃水壶底张开鱼眼、吐出蟹沫,继而冲泡,清香滋味扑鼻而来。于是乎水气环绕小茶桌,茗芽在水中舒展,那芽鲜嫩、肥硕,叶则微小,连缀在茶芽之旁,一芽一叶、一芽两叶,透出一团新意,而水却在淡绿中带一点儿微黄,呈现在面前的不就是微缩的江南吗?不就是云雾的茶山吗?真可谓风在茶中、云在茶中、雨在茶中啊,一啜一饮,甘露润心。
品茶之时,人们也许会联想到,生活的最高境界,不就是能够在平凡之中坚守平淡吗。繁忙的工作生活,不就是能以一颗平和浅淡的心,安然轻放每一寸穿透而过的光阴,乐享每一份自我安慰的暖香。实际上人们手中握着的平凡之物,都是我们从不同侧面可以感受到的幸福。人们常常谈及的幸福感,不就是求得心中的一片安稳吗。但人生这道茶,却不容许我们随意冲泡,失去了分寸,有时就会产生难以挽回损失,也许就会成为一生的苦茗与遗憾[2]。拿起可高举,那么放下了亦就放下,能伸能屈,不变初心,继续前进,何处再来更多的或者不必的牵挂。茶友们似乎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杯新茶定会给忙忙碌碌的人们带来呼呼的生气,带来新鲜的气息,总是会让眼睛蓦然一亮。看芽叶顶着一颗颗水珠,所谓“雀舌含珠”,这休闲的茶桌或是小小的书屋似乎也传来鸟的啼鸣。
品茶之时,人们也许会联想到,茶叶的优质度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同样泡茶也讲求水的质量,用山泉之水泡茶,舒放的茶会溢出其独有的清香,静静地品一口,一股热流像一条线一样深入胸腹,可香气仍留在唇齿之间。从茶芽的“环肥燕瘦”,有茶识之士,一定会领略茶生于山前还是生于背阴的山后,细品茶的滋味,也一定会知晓茶园四周栽植的是板栗树还是兰花,因为茶会吸纳花的香气,其所带来快乐是无穷无尽的。老茶人一般讲求以铜壶烧水,其壶也是十分讲究的,如今在市场上也很难买到。就此,我与友人查阅了资料得知,农家煮茶(烧水)的泥炉大体都是因地制宜自造的,而烧水之柴也是十分讲究的,譬如广东的潮汕功夫茶,火必以橄榄核焚烧,气味十分特殊;水也是选择山坑石缝水,如今几乎是寻不来的。至于开茶宴,那么一套大大小小的普通茶具少则也要百余件,而且泡茶过程比较复杂,至于烫杯飞转成花,头冲水洗叶倒掉,二冲水沿泥壶的四周环入,不能直冲,以免冲破茶胆,倒茶对着杯子巡行至八分满谓“关公巡城”,直至点点滴滴最后滴下,茶人谓之“韩信点兵”,这些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物,如今这些似乎难以见到了,但就年轻人而言,他们必定感到新鲜,同样也会感到比较啰嗦,也许这就是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吧。
2 茶道的内涵与演变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茶事的历史十分悠久,许多动人故事与美丽的传说始终激励着人们。饮茶有道,讲求“和、敬、清、寂”,通常称为茶道四规,有人将其最高境界视为禅境,这似乎已接近一种宗教了,宗教情感往往大于其教义。茶叶作为文化与友谊的传播载体,从中国走向世界各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茶道的产生与拓展,各国在传承过程中,又呈现了新的形式与内容[3]。
日本人饮茶是最为讲求程式化的,对茶室安排、茶具摆放、茶水选择、环境布置,迎客方式、享客过程、送客程序、蒸茶安排,都有特定的仪式与严格的要求。根据资料显示,日本早期建造的茶室为“雅室”,体现的意境是“高尚的贫穷”,表现的是自然的原初意味,其精细的安排与所费的心力则不亚于宫殿与寺庙的建造,但并没有什么富丽堂皇的人工雕饰及豪华的陈设。其室门高不过三尺,进入之人都须曲膝躬身爬进去,为的是培养人谦恭的美德。室内的摆设几近空室,呈现出单纯、洁净之境,仿佛只有沸腾滚水的声音,茶铫的鸣声,有如天笼雾谷的瀑布的回声,海涛冲激礁岩的音响,也似雨打芭蕉,风吹松林的萧萧之声,让人淡定,让人深思。
从更深角度认识,禅家以为肉体的本身也不过是荒野之中的一间小屋而已,茶道之意,喝茶的斗室可作为暂时逃避风雨之所,简陋茶室便趋于草率,但依然注重个性的强化,力求将个人的茶室建造成为得意之作,几乎近于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单纯朴实,不俗不艳,力求使之成为寻求片刻安宁的休闲之所,注重宁静之精神的追寻,成为避免纷扰的圣堂。实际上,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可中国人在元代之后,饮茶已趋于一种自然方式的清饮了,那便是既注重止渴生津,又注重体味茶中的世界。有人认为,这种无道之饮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品饮方式,过于单纯的注重形式或者过于讲究礼仪方式,茶已非茶,或许倒失去了茶本身。
就茶道而言,将茶的品饮视为一种精神。难怪许多人在繁难之暇都要来茶室品一品香茗,好让躁动不安的心情得以抚慰,求得宁静。我们曾经带一些外地来访的好友游玩武夷山,爬山登顶之余,人们一走入通往茶室的小径,路经其间的藤苔枯叶,林木扶疏之中便会给人一种身处自然、远离都市的感觉。尤其是进入山峰庙宇禅境的初始,体验那种“清新宁静”,总有初醒者的“梦中徘徊”之感,犹如处于一种醇美之境的渴望里……正在此时,砌上一壶好茶,细细品饮,无比快活啊。那茶之色、之香、之味,不仅仅在茶本身之中,其深刻的意味亦不在喝茶的方式里,茶对于人精神的抚慰,无疑可以在饮茶之中方能获得。人们也许时常在想,所谓的精神,除去神灵的虚拟,也无非是指人的感知、情绪和意志,有如茶离不开水,灵魂也离不开人的肉体一样。前些年在广东出差与友人吃早茶,第一次比较完整领略早茶的我才发现,几十种小菜,几十种点心任其选择,摆了满满一桌,十分精致,可茶只有一壶,其味并不见佳,所以谓吃早茶者,是吃一次丰富的早饭,那茶实在就是用以品饮,正如人们所说的“无酒不成席”那样,无茶就不是早茶了,没有茶,再多的东西,也没有谈天说地的雅兴了。
众所周知,烹茶以泉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可城市中并非都有中冷泉、惠山泉、观音泉、虎跑泉、趵突泉这被茶客称道的五大名泉,所饮的地下水本属最次的烹茶之水,加之水污染,再美妙纯粹的灵魂也要附于病体之上,用这样的水泡茶,只能是一种遗憾了。读过《红楼梦》的人也许都知道一个情节,丫鬟们煎茶所用的水,是冬日收梅花上的雪,用鬼脸青花瓷瓮珍藏于地下,夏日才开瓮取用的。想来这么讲究的饮茶方式,大概也只在小说中很古典地存在了,人世间,恐怕再也不会有谁这般谈玄弄景。是啊,好茶必须要有好水来泡,才会有好茶的韵味。人们享受泡茶的过程,看着朵朵茶粒淡开,如同繁花盛开,我们仿佛看到了山坡上的茶叶正在交头接耳,一片茶叶贴紧另一片茶叶,一棵茶树挨近另一棵茶树。一阵阵轻风徐徐而过,人们看到一颗茶树的耳朵对准另一颗茶树的耳朵,窃窃私语的声浪一波荡过一波。茶语轻轻,仿佛流动着绿色波纹,愉悦、忧伤、吟咏、沉默,都有青青的气息袅袅升腾。山里的微风一眼就瞄见茶的心思,恍惚、迷离,时常伸出手来,总想捞住片片轻盈的茶语,着力想解开茶树之间的秘密。
茶树是富有生命的,那默默流淌的绿,满山满野,像轻纱弥漫,如歌声飘飞。温情的祝福,献给谁,谁就拥有春天。但似乎没人听得懂茶树们在交流些什么,但微微之风依然在茶山上乐颠颠地来回奔跑,似乎很繁忙,但却一无所获。风不厌其烦地持续推动起山间云雾,时而层层绿色之波起起伏伏,时而轻漫迷雾笼罩着山间茶园。远远望去茶就像安静睡着了,在轻烟漫雾里痴痴做梦。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如清风细语,如落花残红,从风纤细的手指间悄然滑落,像水从时间的河床溜走,像云从光影中飘然远逝[4]。茶的语言也是无声无息,无形无影。风展开宽宽的袖袍,一次次想兜住这些绿绿的茶青,多么想从片片茶青中剥离青涩的秘密。有时山风也有大的举动,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它按捺不住性子,显得焦急,但又茫然,山地茶园的这个群体显得比较成熟,则比山风更加老练多了,更加轻远,更加缥缈,那成片成片的茶梢只在风中微微颤了颤,而后又很快复归于宁静。
就人们生活习惯而言,一年四季饮茶是有讲究的,适宜在春末乃至夏季饮用的当是绿茶,也称之为清茶。就中医学意义理解,由于绿茶性寒,因此不适合在早春喝,特别是体质偏寒的人更不适宜在春天饮用绿茶;而体质偏热、精力充沛的人,初春也不能多饮。因为初春和仲春寒气较重,等到晚春热气上升时可以适当多喝。有人研究推断,绿茶应该是人类最先饮用的茶类。还有人研究表明,古人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以此作为绿茶生产的开始,大约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今川北、陕南一带的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绿茶作为贡品。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5]。
对于许多嗜茶的人,还是十分固执地喜欢一杯雨前茶,饮茶选择显然与个人爱好有关。我一直以为茶会排烦解忧,给人以宁静,其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方式。有人曾经做过研究,在宋代,喝团茶是官方时尚,但民间生产饮用的称之“草茶”的散茶,其中以绿茶居多,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在明代,尤其是炒青芽茶的出现,品质显然比团饼茶要好。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顺应民情,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颁布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芽茶以进……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由于官方的主导,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散叶茶的生产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从此散叶茶和炒青制法日趋发展和完善,各地很多炒青绿茶名品开始涌现。随之创新出现了诸如徽州的松萝茶、杭州的龙井茶、歙县的大方、嵊县的珠茶、六安的瓜片等等[6]。据资料显示,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绿茶泡与饮都有讲究,冲泡绿茶时,水温宜控制在80℃~90℃。冲泡茶叶的第一泡通常都不喝,利用少许热水醒茶,再加适量冷水冲,如此泡茶即喝,不烫口。无论用茶壶、茶杯还是其他茶具沏泡绿茶,一般都不要让绿茶久泡,而是要在沏泡后马上把茶汤从沏泡茶具中倒入茶杯享用。否则,再好的茶叶都给泡坏了味道[7-8]。之所以古人要称烹茶为煮泉,其重要的内涵体现在水为茶之体,茶为水之魂,没有好水,那魂是不便附体的。茶道的精深,就体现在种茶,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经营全部过程,其毫无疑问与茶文化息息相关。
3 生态茶园及其文化
我的喝茶习惯,是从当年上山下乡知青时养成的,那时是茶果队一员,从事茶叶生产,种茶必然要喝茶,慢慢的就喝出了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长期以来,我逐步体会到了,种茶与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落寞。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从事的工作又与茶有关,尤其是与同伴们一道研究生态茶园,深受茶生态文化的感悟。我总有这么一种难以忘怀的感受,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体会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特别是当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不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坦然。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真诚友善的或是尚缺友善的表情。正如是,爱喝茶,心宁静;讲真诚,不计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就是广阔的绿野吗。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至今我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能喝得出茶的苦涩,到闻得出茶的清香而已[9],至今,四十几年过去了,喝茶无数,也颇有体会。
工作之余,当我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一切的疲惫冷漠。尤其是在晚间写作之余,或者深入思考之时,喝茶品味,人仿佛也醉了,蒙眬之中,心里总是有久久不愿醒来之感。沉浸在写作的魅力场景之中,总让人不胜神往。难怪有文人在他们的作品表述道:“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夜深了,情深了,加上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如茶[10],有苦有甘,先苦必有后甜。如果说有些人喝茶是精神式的,享受的可能就是这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知,当然有些人喝茶则是实惠式的,注重养身保健,茶中要加奶、添糖,补充维生素与营养物。英国小说家葛辛在《草堂随笔》中谈及饮茶,认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趣。喝茶常常被英国人仍至欧洲人看成绅士的形象。在中国饮茶的传统,无论富贵殷实之家,还是普通百姓群体,都有喝茶习惯,只是茶的质量或者价位不同,有经济实力可能喝好茶或者上乘品牌,一般百姓人家也会有茶可喝,尽管价位不一,品牌各异,但茶依然是清香、柔软的,具有吸纳性,都会给予人们宽心和抚慰。
在生态茶园中,茶树是那么的诱人。种茶是一个大的产业,不仅仅有生产功能,而且有巨大的生态景观与文化鉴赏功能。如今生态茶园的发展,展示了新的景观与风貌。可以想象,站在清风如许的山坡上,眺望着漫山遍野的茶叶,一层接一层,像云的梯子往上攀升;又像一丛丛绿色波浪在风中荡漾,把欢声、笑语带向远方。茶山上的绿色波涛此起彼伏,泛出绿莹莹的波光,好一片绿色的世界。就是让我们站在山脚下,由近而远望着云遮雾绕的巅峰,都会让人目光闪亮,无比神往。人们热爱生活,也羡慕成功,但毕竟还要过平凡的日子,就此是多么需要一颗平常之心,一种有追求进取但又不浮躁盲目的心态。
在生态茶园中,茶树是那么有魅力。有人曾说过茶能过滤梦境,饮茶入境,则会让人产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对于有丰富经历的人,可能都会有同样深切的感应。对于忙忙碌碌的人,日理万机的人,如果能静下心来,喝一杯上好的清新之茶,那定有洗涤疲惫的妙用。可在时下,饮茶形式则和茶趣本身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可以静心,可以交友,可以聚会,也可以将茶楼作为谈生意的场所,让饮茶具有了新的内涵,或许可称之为时代特色吧。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化,经济在发展,生活的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喝茶品茗或者茶之文化,无论形式与内涵都会发生新的变化,但我一直相信良好的传统定会让人铭记在心的。
在生态茶园中,茶树是那么有灵气。它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是生成在山间雾气中的精灵,那边远的山区太安静了,与今日烦躁喧闹的城市相比,静得令人羡慕,没有红尘往事,忘却了爱恨情仇。以文学手法描述,是否可以想象为:茶树顺应着地理环境,心平气和地生长着,没有刻意的执念,也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就像大山里的多姿多彩的植物,生长在清新的生态环境里,饱吸着地气,享受着阳光,饱满生物体,坦荡着心胸。植物迎着和风摇曳,腰身谦恭地俯向大地感恩上苍。植物群体缓缓在山间生长,这种从容形成了一种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如轻声细语般温和,召唤着柔软的情感和亲切的乡音。茶树虽处山间,虽然没有高大的身姿;也没有花朵的妖艳。谦卑的茶树与草木为邻,伴着青草一起成长。山花的寂寞;青草的独语;野百合的清新;鸢尾草的浪漫;冬季瑞雪的洁净;青风藤的缠绵……那都是无言的情怀,萦绕着茶树温馨的梦乡。冰雪天里,冬草和茶丛拥抱相依;酷暑天里,茶给草们遮阴纳凉。草茶的情感互相渗透、互相融和,葱茏繁茂,簇拥成温暖的大家族。亲情默默如水,穿过地表,从根须里流淌。草木们枝叶缠绕,从朝夕的呼吸里,感应着彼此的温情。就生态学的观点理解,一个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高,其系统的稳定性也高,人们必须要改变除草务尽传统农艺,充分合理利用生态茶园的多样功能,保障生产,保护生态。
在生态茶园中,茶树是那么有精神。连片的茶园,绿色的诗篇。一朵又一朵花开了,令人羡慕,但当花凋谢时,临别之际又显得那么依依不舍。茶树面对凋零的花瓣似乎只能轻轻叹息,花瓣一片一片凋落,思念的泪花从心间淌出,花的香魂缭绕着,静静栖在青青茶梢上。人们可以想象枝头上的茶叶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向往绿色的渴望。秋后的茶,在山风吹过去时则显得无比怅惘,但昼夜之间绽放出满树繁花,朵朵都还是洁清的白色。那素净的芬芳,在山坡的茶园中依然寂寞飘摇,但存活的茶树,还是那么有精神,对一朵朵即将要离去的花虽然有点伤心,感到惋惜,但依然一往情深,深情面对,它们相信过了秋冬,春天很快又会来临,希望仍然在前方。
在生态茶园中,茶树是那么有意境。连片的茶园,就是绿色的诗篇。山坡上的茶树,一株株静立着。它们经过冰天雪地的风,经过泥泞春秋的雨,经过烈日骄阳的火,经过蹉跎岁月的情,走过一株香茗成为生态茶园的漫漫路途。绿色的茶,一坡连着一坡,一山牵着一山,正如绿色的浓云翻滚着起伏着,浓云荡漾到天边,生命的绿意绵延到天涯海角。正如人们擎着信念,执着理想,穿过生命的风尘。当朝霞照耀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们通体光亮,所有的信仰、坚持、固执,以屹立的身姿从大地茁发出纯粹的活力——绿色的向往与蓬勃的生机。
茶树是有精神的。连片的茶园,绿色的诗篇。茶树细密的心思在叶片上梳理着温润的情感。叶脉纵横的走向,是家园路径的缩影,隐藏着山的来脉,水的来源;有风声雨声,也有露珠霜雪,是天籁之音敲响梦境时隐秘的言语。是山水纹理的无声呼应,如一朵浮云飘然而过的云图。春天的茶树嫩芽初生。采摘、烘焙,而后用一泓烧开的清泉浸入,斟满一小杯,顿时茶香升腾,清新幽远且柔和飘逸。在春日,如能手捧一杯飘着袅袅清香的新茶,随着氤氲的茶香暂时摆脱世俗的纷扰,相信这一刻你一定会觉得岁月真好。
生态茶园生产生态茶,这是人们渴望的优质茶品。茶是中国人传统饮品,生活之中许多人都要与茶打上交道。我的朋友经常给我与我的同伴普及茶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例如朋友告诉我,绿茶的采摘,是以茶树树梢的新叶或芽为原料,未经发酵,主要是经杀青、揉捻、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茶品。因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而得名。我的经验是,天气有四季的变换,喝茶也同样也要有季节的更替:例如在春夏之交的当下,适宜饮茉莉花茶和绿茶。春天宜饮茉莉花茶。茶人们很早对花茶就有“茶引花香,以益茶味”之说。花茶不仅香味诱人,还有驱除寒气、振奋精神、消除春困的功能。它是将绿茶坯和茉莉花混在一起进行窨制,使茶叶充分吸收花香而成。福州人比较喜爱茉莉花茶,除了其具备药用功效外;同时茉莉花兼具一定解毒功效,它含有的香气化合物质达20多种,素有“人间第一香”之称。因此,茉莉花与茶叶联姻,更能起到清热、解毒、疏胃、止痢等作用[11]。
饮茶的人们都有感受,茶文化就在百姓心中,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唐代刘禹锡有《西山兰若试茶歌》:其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芽。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诗中“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说明了采下的嫩芽叶,经过炒制,满室生香,而且炒制花费时间不长,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12]。茶青嚼在嘴里,泛出淡淡苦涩,回唤出缕缕甘甜,沧桑百味幻化成清香,有草香、花香、果香、蜜香、粉蝶香、泥土香……香气袅袅穿透过灵魂,如悠悠白云,提升着路途辎重的脚步,穿越万水千山[13]。我总感到对茶的知识还是了解不深,对茶文化的内涵更是知之甚少,唯有多学习与勤实践,才能有更深刻的领悟,有更高的个人修养。
[1]陈伟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杨坤明,明庆忠,李庆雷等,基于深度旅游理念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8(4):48-51.
[3]林楚生,饮者众,识其道者寡—浅论潮汕功夫茶现状[J].广东茶业,2013(5):12-15.
[4]朱东升,何玉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12,(5):36-40.
[5]森林木.绿茶是什么茶[EB/OL].[2011-07-16](2016-09-27)http://www.3lian.com/zl/2011/07-16/ 71819.html.
[6]张博士茗茶馆.中国绿茶的历史(二)[EB/OL].[2010-03-19](2016-09-27)http://blog.sina.com.cn/s/blog_ 62ef8e1d0100hrlf.html.
[7]李巧义,浅议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分析[J].福建茶业,2016(1):116-117.
[8]xuliting48.绿茶[EB/OL].[2011-04-11](2016-09-27)http://xuliting48.bl.
[9]钻天杨.茉莉留香——探访“中国茉莉之乡”[EB/OL].[2010-08-11](2016-09-27)http://blog.sina.com.cn/ s/blog_5390db440100kbjs.html.
[10]熊淑萍,“和解”心理下茶文化旅游的拓展与营销---以婺源为例[J].农业考古,2015(5):131-137.
[11]斌斌.喝茶是一种心境[EB/OL].[2009-04-23](2016-09-27)http://www.sanwen.ne.
[12]春天多喝什么茶,春天适合喝什么茶,春天喝什么茶好[EB/OL].[2013-09-25](2016-09-27)http:// blog.sina.com.cn/s/blog_a5ec4b060101fu28.html.
[13]刘春丽,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与保障体系[J].农业考古,2014(2):239-244.
《茶叶学报》2016年第一期至第四期总目录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茶叶科研成效及“十三五”工作展望………尤志明,杨如兴,陈林,等(1)
我国茶产业经济研究回顾与展望………………………………………陈富桥,姜爱芹,杨蓓蓓,等(7)
茶树品种及采摘时期对茶叶铝含量的影响…………………………………吴志丹,江福英,张磊(13)
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汤哲,陈华荣,周钰,等(18)
不同做青与烘焙工艺对乌龙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胡启明(25)
不同品类铁观音对正常及高脂喂养小鼠抗疲劳功能的影响…………陈军如,林心远,朱秋芳,等(30)
湖北引种黄金茶1号主要生化特性及绿茶适制性分析………………马林龙,金孝芳,曹丹,等(34)
茶树新品系80-53-34制作工夫红茶香气分析…………………………郭嘉懿,雷雨,郑鹏程,等(42)
一种茶园小绿叶蝉抗药性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李良德,王定锋,李慧玲,等(48)
EcobNPV-HB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防治效果……………………………毛迎新,谭荣荣,龚自明,等(54)
4个茶树品种自交后代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杨军,王让剑,孔祥瑞,等(59)
添加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pH和氮素转化的影响…………………陈玉真,王峰,吴志丹,等(64)
福建茶园土壤及茶叶重金属监测及污染评价…………………………颜明娟,吴一群,张辉,等(71)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茶树生理特性的影响……………………………曹丹,金孝芳,马林龙,等(76)
白茶自然萎凋过程中风味形成的动态研究……………………………张应根,陈林,陈泉宾,等(80)
春闺品种花香红茶发酵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研究…………………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等(85)
低温复式加工技术对红茶香气的影响…………………………………陈泉宾,张应根,邬龄盛,等(92)
适宜机械采摘的茶树品种筛选…………………………………………游小妹,钟秋生,陈志辉,等(97)
高温及覆土逆境对茶尺蠖蛹羽化的影响………………………………张辉,李慧玲,李良德,等(100)
茶树良种场不同品种的SSR鉴定研究………………………………………姜燕华,张成才,成浩(105)
杂种优势在茶树育种中的应用…………………………………………………………姚雪倩,叶乃兴(113)
‘白芽奇兰’施肥效应及其氮磷钾适宜用量研究……………………章明清,李娟,尤志明,等(119)
培养温度对酸性茶园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王峰,陈玉真,尤志明,等(124)
不同垦殖方式下茶园土壤有机碳的流失特征研究……………………王义祥,罗旭辉,叶菁,等(129)
豆科绿肥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模拟研究…………………………叶菁,王义祥,王峰,等(133)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宋振硕,王丽丽,陈键,等(138)
福建省霞浦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杨美丽(142)
配方施肥对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茶鲜叶产量品质的影响……………………………田润泉,吕闰强(149)
金龟子绿僵菌与4种植物源农药的相容性研究………………………王定锋,李良德,李慧玲,等(153)
福建等5省打造千亿产值茶产业解析及启示…………………………………………张磊,杨如兴(157)
连南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李华锋,滕杰,莫岚,等(166)
金玫瑰等3个茶树新品种在福州的适应性鉴定………………………王让剑,杨军,孔祥瑞,等(172)
10个红紫芽新品系初步筛选鉴定………………………………………游小妹,钟秋生,陈志辉,等(177)
茶树新品系越香早区域试验报告………………………………………付杰,李腊梅,夏小欢,等(183)
“三炬”生物有机肥在有机茶园肥效试验初探………………………韩海东,王俊宏,林克明,等(188)
乙醇在茶叶多糖提取中的应用研究……………………………………杨军国,王丽丽,陈键,等(192)
不同萎凋方式工夫红茶工艺与品质的比较……………………………陈键,王丽丽,杨军国,等(200)
茶园间作圆叶决明调控茶小绿叶蝉研究……………………………………李慧玲,张辉,曾明森(205)
快乐品茶与生态茶园文化的思考…………………………………………………………………翁伯琦(209)
Tea Culture and Ecological Plantations
WENG Bo-q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logy,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zhou,Fujian 350013,China)
Tea industry is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China.It not only ushers in the increased supply and demand on tea,but also promo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countryside and leisure tourism for urban residents.Consequently,promotions for tea industry ought to be emphasized.The fine tradition of tea culture should be disseminated and widely encouraged for the enjoyment of the citizens.Some thoughts in this regard are presented.
tea culture;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thought-sharing
S571.1
A
2096-0220(2016)04-0209-06
2016-09-29初稿;2016-11-18修改稿
翁伯琦(1957-),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农业技术与农业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