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李白的诗风
2016-03-25邓国梅
摘 要:道家、道教原分属哲学与宗教不同范畴。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交融,两者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诗人李白,既深受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道教宗教思想是影响,更从道家、道教中汲取思想性格、表现手法、风格特色等方面的 ,成就了其浪漫主义丰富想象、夸张、雄奇豪放为主要特色的诗风。
关键词:道家;道教;诗风
唐朝统治者以老子自居,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道教与佛教不同,佛教强调人们要忍受今生的痛苦,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而道教则不然,它宣扬人要看重今世的享受,强调及时行乐,追求长生不老,因此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在唐代兴盛一时,形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的局面。
“道家”一词始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至于道教,则是在黄老道家的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道教自从汉代形成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统一的理论和教义。最集中的是道教关于通过修道,使人反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因此,“得道成仙”,长生久视,全性葆真成为道教是基本教义。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也成了道教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道教徒通过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道功、道术的内修、养炼,便可达到。入山寻仙、求仙、访仙、修炼,对信奉道教是人影响颇深。因此道教不仅在思想上影响人们,而且熏陶了文人,使他们从中寻找灵感进行创作。到了唐代这种影响尤为深刻,道教与文学水乳交融,很多诗人的诗作都从道教中汲取营养李白的个性和气质与道家哲学产生了契合,他的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明显打上了道教影响的烙印。
李白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少年时代便开始仰慕神仙方术,“十五观奇书”。青年时代便于高人侠士隐居在深山之中,学习剑术,炼养服食。公元七四四年,李白在齐州授道篆,入道门,著《道书》,正式成为一名道教徒。
李白二十五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远游中,李白在江陵偶遇当时天台司马子微,当时司马已是三朝受征召的名满天下的道士。他一见到李白,就称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初至京师,有幸与贺知章认识。贺知章既奇其姿,又观其文《蜀道難》后,不禁惊叹,称其为“谪仙人”由此可见,李白很早就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他的创作与道教不可分离。作为一个深受道教影响的人,更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自号“谪仙人”。他不仅写了不少游山访道、求仙出世为主要内容的游仙诗,更是留了大量深受道家学派影响是,以浪漫主义丰富想象,诗风雄奇豪放,内容复杂丰富的优秀诗篇。写了很多余道教有关的诗作,且信道虔诚,颇具仙风道骨。
李白不少诗歌虽充满仙风道气,但充满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取材于神话,传说,传奇,想象大胆奇特。代价重旷达,崇飘逸,讲玄奥,常以奇思妙想引人入胜。在崇道所带来的的自由空气里,李白洒脱狂放的个性得以张扬,神奇 丰富的想象力得以驰骋。他用道家的思想关照万物的意象,所以其诗多为虚空。他最爱选择高大、雄奇、深远而又瑰丽的景象,借助“驰落天下的想象力”,常常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耳白二十韵》)李白爱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用大胆的夸张来夸大愁的结果。“燕山雪花大如席”,极力夸大雪之大。“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想象奇特,丰富,常人不可不。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把人间和天堂仙境结合在一起,意境奇妙虚幻,用鬼斧神工的大笔一挥而就,表达他那激动、奔放坦诚、热烈而千变万化的内心世界,使其感情得以尽情宣泄。
李白的诗浑成自在,气韵天成,自有一种飘逸的风度,如“噫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感慨破空而来,令人叹服。
老子的“清净无为”、“公成身退”,庄子的“自然人性”对历史知识分子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李白身上就是“隐世”和“济世”的矛盾。李白少有鸿鹄之志,而且相当自信,自以为是盛世里能辅佐君王的天下少有的奇才,李白对官场的向往不亚于其他文人,但他与众不同,他对当时的科举求仕不屑一顾,不苟同一般的仕夫文人,一步一步往上爬。李白到处漫游,广交天下豪杰之士。他狂妄张扬,希望凭自己的声誉和才能,脱颖而出,担当大任。李白时而隐居,时而咋上层社会和文人之间周旋,希望为自己投身政治制造影响,想走一条“中南捷径”。据《旧唐书》传“天宝处,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担保中。”固然李白的隐居与老庄的不同,带着一定的目的,但是毕竟是在老庄的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的。李白特别赞同老庄的“功遂身退天下之道”的观点,认同这种激流勇进的精神,“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只是李白万万没想到,他的仕途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他的一腔豪情只是一厢情愿,到最后还得化成一盆冷水。官场失意,使李白鄙弃世俗,渴望离开尘世产生隐居遁世的理想。在《宣州谢眺楼》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道家与道教重视个体生命,即贵己重生。李白生于富门,他父亲李客是一个商人,当时商人属于市民阶级,很自由的,走南闯北,无拘无束。李白的这种生活造就了他自由奔放,不愿被世俗羁绊的性格。基于他这种洒脱不羁的个性,他的诗自由豪放,直抒胸臆,自然率直,大胆抒发自己的理想,对目前生活的不如意,希望自己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尽情享受,及时行乐,无忧无虑做个“酒中仙子”。在他的诗作中,透露出这种追求人生享受的思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有几时?“今朝有酒今朝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忧愁、烦恼,见鬼去吧。为了喝酒,“五花马,千金裘”在所不惜。个体生命的逍遥自在,人生充满欢乐就行了。如果事事不如人所愿,让自己受委屈,那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庄子在《逍遥游》里追求逍遥、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李白很多的诗和庄子的《逍遥游》异曲同工,都表象对自由人生的追求,重视个体的主观感受,李白的“贵己为我”、“轻物重生”思想有其狭隘性和消极性,但它与极端个人主义不同。宋代的王安右曾批评李白的诗只有“美人和酒”。不能否认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相比,的确缺乏一种浓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白他的为人和个性特点,就会明白他的诗,所谓文如其人,如果他的诗不是这种风格,反而让人怀疑是不是他的作品。其实,李白并不是只在意自己,在他的一些诗作中也体现忧患的情怀,如《丁都护歌》。
李白的诗还受到老庄“物我齐一”观影响,在诗中把自然山川等事物人格化,“我寄愁心与明月,伴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人格化。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在诗人的笔下犹如他的知音,明白他当时的心情,并愿意把诗人的关切带给他朋友。在《独坐敬亭山》里,它不仅把山人格化,而且把人自然化,达到人与物化,物于神游的特殊境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他眼里,敬亭山和自己同处大自然中,同样是有灵性的,我李白可以欣赏众鸟高飞,孤云独去的悠闲恬静,同样敬亭山也可以赏识我诗人了李白的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怀,大山、飞鸟、浮云与诗人自己真正做到了 “物我齐一”。
道家审美追求平淡自然,以质朴为大美。李白作诗信手拈来,毫无虚伪做作之感。他在《古风》三十五中说:“雕琢丧天真”,并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来评价自己。他的诗语言朴素、直白,但感情真挚,如《静夜思》,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李白是盛唐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流传千古。在盛唐那种开化的文化政策下,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李白同时受到佛、道、儒的影响,思想复杂多样,但从他大量作品来看,道教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在道教文化的熏陶下,以其谪仙般的才华,把浪漫主义推向顶峰。
参考文献
[1] 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7.3.
[2] 乔象钟.李白论[M].齐鲁出版社.1986.4.
[3] 汪桂平.道教知识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6.
[4] 张元.试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3.
作者简介:邓国梅,女, 1974.12, 籍贯:广东五华;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目前职称:语文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