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近代新闻事业发展路程分析
2016-03-25董馨娟
董馨娟
摘 要: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客观公正的反映当今的社会状态,是人民群众了解社会的媒介。新闻应该真实还原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反映老百姓如今的生活形态,让人们了解政府,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促进社会的和谐。新闻经过了七十余年的发展,传播速度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将对黑龙江的近代新闻事业发展路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黑龙江;近代;新闻事业;发展路程
一、黑龙江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路程
黑龙江的新闻事业起步于1906年,第一家中文报由沙皇俄国在哈尔滨创刊,名为《远东报》。之后的十余年间,虽然先后有45家报刊出版,但影响力远不如《远东报》。《远东报》总经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史弼臣在任16年,他极力钻研中国文学,对中国有很深的了解,是沙俄远东扩张政策的极力拥护者。因其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言辞,受到俄国首相斯托雷平的赏识,邀其入俄共同探讨关于远东的问题。
随着时局的发展,《远东报》开始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最初的两任主笔顾植和连梦青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扩大《远东报》的影响。报刊的排版模仿上海的报刊,每日对开8版或12版,内容以中国人的叙述方式,讲述发生在远东的大事件。而且为了扩大规模,在馆内设账房、编辑部和发行部等,还自办印刷所和编译所,承办各种出版业务。在东北的各个地区广招代理人开设分馆,大力宣传推销本报。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版后获得了中外的一致好评。
由于当时的《远东报》还是俄国人出资,虽然打着中俄友好的旗号,但是一旦中俄发生冲突,报刊还是站在俄国的立场,甚至颠倒是非黑白,讽刺清政府和地方官员。当时的中国官员迫切希望创办一个新的报刊与之进行对抗。奚廷黻字少卿,1900年到哈尔滨任职,数年间目睹了俄国人在哈尔滨的所作所为,及其所实行的远东扩张政策,并且认识到《远东报》是俄国人对中国人的文字控制,妄图扩张其在华的影响力,所以他走访官署和商会,征得他们的资金支持,创办了《东方晓报》,与《远东报》进行对抗。由于资金不足,报刊经营惨淡,仅仅半年就因不堪重负而停刊。当时新任的滨江同知很赏识奚廷黻,为其拨款重开报刊,继续与《远东报》抗争,报刊也更名为《滨江日报》。新版报刊创新了报道方式,增加了报道内容,在排版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1910年,由于《滨江日报》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危害到了《远东报》的利益,《远东报》唆使当时侵吞巨款的商会主席蒙骗股东,取代了奚廷黻,并将《滨江日报》更名为《东陲公报》。新任主笔周浩仍然坚持原来的创刊理念,与沙俄对抗,派记者深入边防进行跟踪采访,揭露了沙俄的一系列罪行,引起了俄国首相的不满。他逼迫清政府将周浩驱逐出境,并禁止报刊继续发行。这一行为引起了其他爱国报刊的强烈抗议,与《远东报》进行前赴后继的争斗,直到1921年其停刊为止。与《远东报》的斗争开启了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传统,并一直被后人所传承。
辛亥革命后,黑龙江仍为清王朝残余势力所控制,原有文武官员只改了官名,照旧供职。但是,新的社会变革促使了报业勃兴。在人口仅两三万的省城齐齐哈尔,数年之内就有15家报刊先后问世。商埠哈尔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经濟有所发展,有10余家新报相继创刊,还创办了东亚、东陲、边陲和哈尔滨4家通讯社;在俄军入侵后一度荒凉的边城黑河,曾出版三种报刊(其中两份为同盟会和国民党支部负责人周天麟主办)。这些报刊和通讯社均由我国人自办,报刊的分布也不限于哈尔滨。因此,黑龙江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上述报刊虽然发起的组织不同,而且发行的时间存在差异,但是仍有很多类似之处。
第一,他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即辅助当时的政府,提倡和平共处,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百姓的衣食无忧,扩大百姓的视野等。这些都是当时的热门话题,因此报刊受到了各界的欢迎。
第二,当时创办报纸的主编大多来自京津沪等城市,他们之前曾在其他报刊做过编辑或者主笔,所以在排版和内容上大同小异。因个人的写作特点和言辞不同,每个刊物有不同的特色。有的报纸是站在百姓的观点,关心民生问题;有的则从民族大义出发,以改良社会为宗旨;有的只是简单的叙述了历史事件并加以点评。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报刊阅读,促进了当时报刊行业的发展。
第三,各报经费都不充裕,一般期发仅三、五百份,而且“发报尚易,收费颇难”、加上广告难招,所以大都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能够延至五四运动后继续出版的,仅有按月得到官署津贴的省城官办《通俗教育报》、《黑龙江报》和哈尔滨的民办大报《东陲商报》等少数几家。但是,尤其影响当时报业发展的仍是官署的限制和军阀的镇压。新报创刊前,须先向警察机关申请立案,然后还要经地方主管划行。清末曾任上海《新闻报》驻东三省主任记者的周天麟,在辛亥革命时因参加同盟会而被迫亡命俄国,民国成立后回到齐齐哈尔,曾一再申请创办报纸和通讯社,均遭到省巡按使拒不批准。
1915年,袁世凯颁发“报纸条例”后,黑龙江报业与国内各地一样受到摧残。《新东陲报》即因反对袁称帝而被查禁,其主笔王目空继而因代销上海讨袁的《中华民报》而被捕。1917年,哈尔滨《白话画报》在报道张勋复辟时,插图“兔子登基”和“龟鳖谢恩”。当局以“有辱国体”为罪名而查封。有的报纸甚至因批评了某地官方部门,也受到粗暴地追究。因此各报地方新闻版很少有批评官署的稿件,而指名抨击我国官员的《远东报》则受到读者欢迎(这种现象在20年代尤盛,只是报纸改为日本人在哈尔滨出版的《大北新报》)。
1918年11月,日本人斋藤竹藏在哈尔滨出版了第一家中文报《极东新报》。也聘中国人任主笔,以“中日亲善”为名,鼓吹“廿一条”。但他异想天开,玩弄“无米之炊”的把戏。报纸出版仅一个多月,即因欠印刷费甚巨,代印厂家停印而作罢。
二、对于新闻事业发展的展望
黑龙江的近代报刊发展虽然晚于不少其他省份,但是起点较高,而且排版比较成熟,内容贴近大众,坚持的办报宗旨始终以民族大义为理念,与沙俄斗争,与法西斯对抗,表现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且现代新闻始终延续着当时的理念,从民生出发,关心百姓的生活,为百姓和政府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国家的和谐发展。
小结
黑龙江的新闻事业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报道的内容也十分贴近群众。尤其是《新闻夜航》栏目,闻名全国,为百姓解决了不少难题。新闻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以此为警示,不去触犯法律的底线。如今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犯罪现象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 安福祥.新闻、受众、社会的平衡杆——新闻道德[J].科技传播,2015(07).
[2] 杨睿楠.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报纸的发展前景[J].科技传播,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