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的成因及社会危害性
2016-03-25张东
张东
摘要 不断爆出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打击、铲除假新闻滋生的土壤非常必要。对虚假新闻应下大力气予以治理,使其销声匿迹,才能确保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才能确保舆论的天空风和日丽,社会稳定,人民幸福。
关键词 假新闻;增长趋势;产生原因;危害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41-02
随着传播媒介的进步,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新闻产生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新闻。但是,不断爆出的假新闻却令人们困顿,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打击、铲除假新闻滋生的土壤非常必要。本人经过认真调研,结合从事的本职工作,就假新闻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应采取措施,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打击假新闻有所裨益。
1 假新闻的产生呈急剧增长趋势
随着新闻载体和新闻传播途径的发展,新闻传播数量及速度突飞猛进,特别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的普及,更是为新闻的传播带来质的变化。但是,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也随之急剧上升,几乎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以下列新闻为例。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曾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图中大妈一脸痛苦,外国小伙一脸无辜。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最终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付其1800元“医药费”,女子才作罢离开。
该新闻虽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但并不真实。
真实情况为:一名四五十岁的中年女子经过人行道时,被一外籍男子驾驶摩托车撞倒。老外不但不道歉还用不流利的中文骂人,两人发生争执,中年女子打110报警。在现场倒地女子身体不适,民警立即拨打120将其送往附近医院。经检查,该女子伤情轻微。在警方调解下,老外付给该女子1800元钱,并因无证驾驶受到处罚。
这则假新闻和事实真相大相径庭。虚假新闻的出现和恶性发展,不仅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恶劣影响,而且对社会危害严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闻造假手段、形式更加高明,也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给严格治理带来更大的困难。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什么会有虚假新闻的出现呢?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2 假新闻产生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应具备一定条件。虚假新闻的出现既有主、客观因素,又有个人、社会原因。
2.1 客观和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急剧,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问题、新矛盾、新热点的不断涌现,成为新闻产生的富矿,同时也为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深厚土壤。
1)部门利益作祟,诱惑虚假新闻产生
山西矿难曾经是假新闻的热点,矿难发生后企业、个人为了自身利益没有如实向上汇报,置矿工生命于不顾,妄图蒙混过关,为了掩饰真相,又不惜向记者奉上不菲的金钱作为“封口费”,才促使了虚假新闻的产生。
2)行业激烈竞争,逼迫虚假新闻出现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警方跨省带走。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其因多次受贿在《新快报》发表了10余篇有关中联重科利益输送、涉嫌造假的批评性报道,严重损害了中联重科的声誉。陈利欲熏心,违背职业道德但事后其报社为陈“义正词严“的辩护、气势汹汹的向警方要人令人惊讶。说报社是为了保护员工不如说它是在保护自己,因为只有报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才能吸引大众眼球赢得订户获得生存。
3)大众猎奇心态,渴盼虚假新闻出炉
仇富、仇官、仇名人的心态让人们在谈起富人、官员、名人时都好无厘头的义愤填膺,特别是这些人出了“大事”后,更是使人们恨不得致其于死地。《李某涉嫌强奸案》正是因此成了头条,如果他不是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这就是一起普通案件,没有多少媒体会觉得它有价值。事后该案相关律师受到处理,印证了报道的失实。正是因为一味迎合大众心理,才出现实时报道掌控失灵的结果。
4)严厉打击不力,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甄别难,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新闻,社会需要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但是真假难分;取证难,网络相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很大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发表假新闻时大都用的是网名,给公安部门依法取证带来困难;打击难,由于对非法条例者未制定有力制裁方法公安部门无法可依,所以对虚假新闻制造者不能给以严厉打击。
2.2 主观和个人因素
人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关键因素,业务素质差、职业道德低、追求名利的思想都是它的原因。
1)业务素质差,假新闻无意而为
何光先曾说过:“新闻取信于受众的,还是新闻的真实性,这是受众对于我们新闻的信任基础。”但在当前失实报道中,很多是因不深入调查而主观臆测得来的,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记者故意而为,而是其对新闻的真实性和虚假新闻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归根到底是业务素质太差。
2)职业道德低,假新闻故意行为
每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新闻行业更是如此。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也确实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以至于有的记者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当了利益的俘虏,违背职业道德编造虚假新闻。
3)追求名利思想,假新闻成为牟利手段
“网络大V”曾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从军事理论家刘源,到心中的楷模张海迪,无不被他们制造的假新闻所中伤。由此可见,道德良心、职业素养早已被抛之脑后,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已经将制造假新闻、轰动效应作为一种手段,不惜伤及无辜大众。
3 假新闻的危害
虚假新闻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十分重要的危害。
3.1 造成社会不安,影响政府威信
虚假新闻的动机是不正当的,目的也是肮脏龌龊的。“郭美美事件”的真相,揭露的不仅是郭自身的无耻和卑鄙,更揭露出受人操纵的新闻炒作背后的龌龊伎俩。虚假新闻仅是个案尚可,若层出不穷,会让人们心里长期被负面情绪所笼罩,自然就会对整个社会正义产生质疑和不满。由此造成社会不稳定,政府威信严重下滑。
3.2 影响媒体公信力,消弱媒体权威性
看新闻是出于对社会的关心,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但是如果媒体屡次出现虚假新闻,大众就会对媒体失去应有的信任,最终影响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希望所有媒体,都应拒绝虚假新闻,不应失信于民,贻害于党。
3.3 伤及无辜,贻害无穷
虚假新闻对于一般人可能无关痛痒,但对当事人的名誉伤害深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辽宁电视台记者周密曾为了帮助生产床垫的商界朋友,串通消费者,捏造了同行生产的床垫存在“黑心棉”的假新闻并播出,给该家企业的声誉造成损害,对其经济效益带来致命打击。
4 假新闻的治理
假新闻的泛滥已成公害,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政府威信,因此需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严厉打击。
4.1 提高媒体人业务素质,加强行业道德修养
提高媒体人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提高爱岗敬业的水平,克服懒惰敷衍的思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去伪存真,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加强行业道德修养,提高抗拒金钱的诱惑能力,增强抵御不正之风的水平,坚持正义,恪尽操守,不搞有偿新闻、利益交换,确保新闻的真实和正义。
4.2 强化制度管理,加强新闻监督
建立和完善新闻制度,制定严格新闻纪律,规范各项新闻行为,对采访、制作、传播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
4.3 依法打击,坚决铲除虚假新闻滋生的土壤
危害严重的有偿新闻,有关部门应予以严厉打击,决不允许其以损害社会公信力、中伤人民群众为代价,来换取一己之利,这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暗流,必须坚决抵制。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通报,要求新闻单位把好新闻采访关,禁止记者跨行业、领域采访,禁止记者未经本单位同意开展批评报道。相信该通报的出台对规范媒体人的行为,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起到相应的作用。
总之,虚假新闻的不断出现,是新的社会环境下涌动的一股暗流,与社会主旋律背道而驰。应下大力气予以治理,使其销声匿迹,才能确保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才能确保舆论的天空风和日丽,社会稳定,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