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大”与“小”创作好新闻

2016-03-25曹云宗

科技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闻探讨创作

曹云宗

摘要 创作好的新闻作品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愿望,既然来到媒体工作,大家都希望能够出好作品,好新闻,这是对自己新闻创造能力的检验,也是对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肯定,其实对每个媒体来说,也是非常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因为,好作品最能获得受众的认可,最能提高媒体的知名度,最能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创作好作品,是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共同愿望。什么是好的新闻作品,个人认为,好新闻作品就是那些有强烈感染力,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过耳不忘,并且让人深思,饱含正能量新闻作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没有敏感的捕捉新闻的能力,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条件是很难创作出够分量够深度的好作品的。那怎样才可以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呢?其实很多专家学者已经说过,譬如真实性、时效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贴近性等等,在此就不赘述,下面就简单的谈两点个人的粗浅看法,就是如何把握新闻的“大”与“小”。

关键词 新闻;创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7-0037-02

什么是大呢?其实就是指大事件,因为大事件容易出好新闻。那么什么是大事件呢?顾名思义,就是发生了令世人都关注的重大事情,譬如像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绝对是空前的大事情,不仅世界关注中国,中国人民更是无比自豪,大家都会努力从媒体上获得有关的信息,所以好好抓住契机就能创作出好新闻,获得国家奖的《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写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前夕》(来源:百度文库一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这些作品都是好新闻,当然这只是说了获奖的作品,但实际好新闻其范畴应该更广泛,不只是获奖的属于好新闻,还有成千上万没获奖的,但这些作品也是万众瞩目,依然是好的新闻作品。

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报道也是个大事件,不但有《英雄携手飞天——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记》的这样的获奖的好作品(来源:百度文库一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也有更多全国媒体的更多的报道或转载转播。如北方网讯“据法新社报道,美国2005年10月12日对中国成功进行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表示祝贺,并表示欢迎任何和平利用太空的努力”(来源:从新浪网链接的北方网2005年10月13日《美国政府祝贺中国成功进行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报道)。

其他中央电视台、东方早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科技,以及全国其他更多的媒体报道或转载让全人民了解了神舟六号成功发射重要意义(来源:新浪要问回顾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让全国人民了解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已经进入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新阶段,并且是我国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空间技术迈出了极为重要关键的一步,对这样重要意义的宣传报道,众媒体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而像刚刚过去的2015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阅兵,想必大家都看到了,这样的大场面,这样令世界都瞩目的大事件,怎能不吸引亿万的眼球,其实新闻的价值就是要让人们关注,关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再来看看国外,曾经美国发生的“9·11”事件,我们都看过这样的视频:飞机撞上了摩天大楼,顷刻间大楼就坍塌了,可以想见有多少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这样的视频是安装在某个固定地方的摄像头拍摄到的,它客观记录了整个事件的真相,你能说这不是好新闻吗?当然是。

不过在这儿也要澄清一个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并不希望以发生灾难来获得好新闻,而是当灾难发生了,以我们的镜头,我们的声音,我们的笔触,我们的良知来反映事件的真相,给人们以深思和启发,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减少灾难的发生,希望世界和平安宁。咱们国家也发生了一些自然灾害,像地震,洪水等的灾害,造成了不少人员的伤亡,在这样的事件面前,不少媒体单位的记者,不畏艰难,深入灾区,采写新闻,把灾区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报道出来,让全国人民了解情况,让政府了解灾区需求,以便做出决策。这些凝聚着无数记者们汗水和心血的作品从各个视角做了报道,获奖的也有,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等(来源:百度文库一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但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报道,虽然没获什么具体的奖,但他们给予灾区人民的帮助是功不可没的,这些报道也是有社会价值的作品。

二是小角度。在这儿说的小角度是指创作新闻作品的角度不要大,主要把焦点集中在某一个个体上,突出的表现这个个体的事情,透过这样的个体反映背后的重大意义,以一个小角度反映一个大视野。有点像《桃花源记》中写的一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个渔夫从一个小小的山口走进去,走出这小口后,一下子豁然开朗,看到的是另一番别样的天地,别样的景致。

其实我们的新闻创造往往也是采用这样的手法创作的,而且创作了很多好作品。第96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里有一组老兵退伍的一组新闻照片《欢迎回家:Scott Ostrom的故事》里(来源:红网(长沙)201204-18),其中有一张是一个老兵在黑暗的房间里正在吃药,表情很痛苦,因为他曾经被派往伊拉克参战并患上了某种心理障碍症。从这张照片你可以看到战争对一个人的伤害有多深,可以看到战争是多么残酷,不由得让人产生一个问号:世界为什么总会有战争,是谁让人们承受战争的痛苦的,真正的和平在哪儿?所以,虽然是一张小小的照片,却含有巨大的信息量,你甚至可以看到整个残酷的战争,你不得不说这是一张好新闻照片。相信大家都记得另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吧,那就是一只瘦弱可怜的黑人小手放在一只白人丰腴大手上的照片,看到照片的人无不震撼,这张照片也是含有很大的信息量,人们不禁会有很多疑问:世界上怎么还存在那么不可思议的贫穷,苦难是谁造成的;贫穷和富裕差别怎么这样大;这个白人是去帮助非洲的人们的吗?等等的问号就会产生在读者的脑海中。

再来看看人民网2016年1月22日一篇评论:招远“拾荒老人”观照时代之正能量。这篇稿子是建立在一篇小小的报道上做的网评,大意是说拾荒助学的老人刘盛兰去世了,虽然飘起了雪花,但还是有很多人冒雪来到殡仪馆送老人最后一程。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去世会有很多人来告别呢?原来刘盛兰是山东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孤寡老人,20多年来,将拾荒得来的10多万元捐给了全国100多个贫困学子。就以这小小的一篇报道我们就可以感慨颇多,一个拾荒的老人,自身的生活甚至还需要别人帮助,但他用拾荒的钱来支助贫困学子上学,怎不令人感动呢?稿子接下来做了评论,从老人身上观照到时代之正能量、社会之价值观,看到善与美,老人的心愿定会成为美好的现实,而集结起来的凡人之善,也定会成为推动社会向前的伟力。评论与上面的小小的报道互相呼应,顺其自然做了这样的评论,给人感动的同时,也有很多的启发。这篇报道开口很小,就是一个老人的事情,聚焦在老人身上的事情又是不平凡的,饱含无限的正能量。

另有一件貌似小事却关系群众日常出行的大事也值得一提,春节期间孙先生带老人去三亚游玩,然而他的父亲在亚龙湾附近的沙滩浴场洗手间如厕竟花了10元钱(来源:新浪微博2016年2月22日)。而2016年2月22日人民网一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就切中要害,小中见大,是很不错的评论。就引用其中一小段可见一斑:“以10元厕所”为例,三亚能够及时处理,得益于该市成立市民游客中心,形成一站式解决问题的平台;得益于有一支旅游警察队伍,让旅游纠纷调查处理专业化系统化等。这是维护消费者权益、增加旅游服务的最大保障。如今旅游市场也是龙蛇混杂,什么天价虾,天价鱼,让出行的群众担惊受怕,而10元如厕的事件由于有关部门处理及时让人有了一些安全与信任,所以看似小事,但背后却是不能疏忽的大事,所以这篇评论是很有分量的新闻作品。

新闻工作者就像保家卫国的战士一样,要时刻有准备着,一旦大事件发生,就要好好把握,把最精彩宏大的报道呈现给受众。像北京奥运会奥运会、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这样激动人心的新闻大事情就要以一种高昂积极的报道展现恢弘的场面,给中国的民众以鼓舞和信心,而同时给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也看到中国的今天的面貌,以及现代化的进步,其实是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假如这样的报道任务落在你的肩上那就将担负起重大的责任,但同时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运,一定要好好准备,好好把握;而日常的报道也要多锻炼自己的眼光,尽量从普通事件中找出有新闻价值的视角,小中见大,看到平凡中的不平凡,创作出韵味无穷的好作品,像报道拾荒老人刘盛兰去世这样的表面看来并不是很大的事情,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某种至高的道德观念以及人性的光辉的事件,我们要深入挖掘,让读者产生共鸣,让人不由得对这样的中国好人点赞,同时也是用无声的语言诠释社会的正能量。而像10元如厕被得到及时处理这样的貌似小事的新闻事件,在报道写作上也要能够深入揭示背后的真相,让读者看到这些地方有关部门的确想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并做出了努力,也给诸如像亚龙湾附近的沙滩浴场这样的商家一个警示。

总之,如果新闻工作者能在不同的场合做出不同的反应,审时度势,把握好新闻报道中的“大”与“小”,就能时时有新的思考,时时有新的角度,甚至新的语音文字图片等来对采访的对象进行采访报道,并创作出有深度精彩的好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新闻探讨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