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政策角度看30年来的新闻打假

2016-03-25彭婉莹

科技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政府政策假新闻真实性

彭婉莹

摘要 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实践和理论中都十分重要,假新闻从其出生至今一直就为人们所诟病。政府针对泛滥的假新闻制定了多种政策,但这种新闻打假之风刮过之后并未有效。本文从政策角度入手,分析梳理30年来新闻打假政策的变化与特点,从这些特点看新闻打假的屡打不绝,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真实性;假新闻;政府政策;新闻打假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03-02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媒介间竞争激烈,有些丧失职业道德的媒介和新闻从业者为图生存,甚至走上了“生产”假新闻之路。

我国政府针对此行径制定或推出相关政策进行惩戒与治理,但效果并不长久,且不能根除假新闻。本文以《中国新闻年鉴》的文件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1982年首期出版至2013年30年来政府针对假新闻的相关政策以及重要领导人讲话,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力图剖析假新闻屡打不绝这一现象。

2 近30年来新闻打假政策的发展脉络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有关假新闻和新闻真实性的相关文件。笔者分析梳理了《中国新闻年鉴》1982年出版至2013年30年来政府针对假新闻的政策和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发现我国首次有关新闻真实性的记载从1985年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最近一篇出现在2011年,共计19篇。前十年以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为主,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新闻业逐渐重视,1996年开始出现针对假新闻的政策法规。早期的讲话多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内容主要围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闻应坚持真实性的原则。法律政策则多分布于法规里面某条某项细则,完全针对虚假报道的法规不多。

通过对19篇文件内容进行归纳分类,笔者将其分为重要领导人讲话和法律政策,其中法律政策又分为对报纸、出版物、互联网新闻真实性的相关政策和直接针对虚假报道的政策,具体分布如下表1。

针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要领导人讲话中前3篇主要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后随着虚假新闻的肆虐引起社会重视,讲话中针对新闻真实性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相关的法律政策14篇中有2篇为1991年《中国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及1994年对其的修订,第四条均提出维护新闻的真实性,1994年对这条准则加以丰富,增加了加强调查研究,不得捕风捉影等内容。针对报纸、出版物和互联网的法律政策7篇中报纸类3篇、出版物类3篇,互联网类仅1篇,其中2005年的管理规定第一次制定了担负法律责任。

总体来看政府对报纸、出版物以及互联网在新闻真实性方面所制定的政策法规,只体现在微小的某条某项,不够详细。

3 30年来新闻打假屡打不绝的原因分析

30年来我国对虚假新闻的打击从未放弃,政府从法律政策角度加强了对假新闻的打击,可假新闻仍屡打不绝。笔者通过对19篇相关文件进行剖析,归纳政府政策的特点如下。

1)不够法律化。早期对新闻真实性的强调以重要领导人讲话为主,无明确的法律政策法规,讲话内容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党为主,但是这些讲话都不够法律化,不具有约束力。

2)不够具体化。讲话内容大都以大局面、大范围为主,只在理论层面上进行阐述,并无具体实施的措施,很难落实为实际行动,记者或媒体仍不知如何具体的落实领导人的指导思想。

3)不够详细化。《报纸质量管理标准》第五条规定报纸所载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互联网不得散布谣言,编造和传播假新闻等,仅为概括性法律规定,缺少详细的具体条款。

4)数量不够。30年来针对假新闻的政策仅19篇,直接针对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的法律法规仅3个,对数量庞大的假新闻来说远远不够。

5)力度、范围不够。从资料来看,对违规者的惩治力度和范围都是不够的,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对违规者的惩罚规定,但是据查询资料发现,往年被处罚的报社大都是边缘的无名小报,被罚记者大都是实习记者或临时工等有选择性的处罚对象。

4 多维度完善新闻打假政策

针对此现象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加强法制化管理。“从源头上防治虚假新闻,除了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和自律外,还必须建立操作性强的、有章可循的惩戒机制或行业约束机制,新闻打假重在制度建设。”政策内容里要加强对记者、媒介的法制化管理,以制定法律政策来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详细具体政策。在对记者或报刊、期刊等媒介的新闻真实性或虚假新闻的法律政策要更加具体化、详细化,不能只在某条某项里一笔带过。

再次,定期出台法律法规。由于我国直接针对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的法律政策较少,笔者认为定期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能够更好的打击虚假新闻。

最后,加强力度和扩大范围。我国的新闻打假政策出台之后取得的效果都较为短暂,因此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加大新闻政策的打击范围。

5 结论

“只有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社会监督和司法监督共同发挥作用的大环境的创建,中国传媒界才能够真正地杜绝假新闻,寻找到自己更纯净的生存空间。”新闻打假工作不能仅依靠政府进行,新闻媒体、受众也要参与其中,持之以恒地将新闻打假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政府政策假新闻真实性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广告的真实性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及策略分析
以丽水市为例:讨论政府政策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影响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