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斯特罗赠送给中国的国礼:牛蛙

2016-03-25周晓瑛

百姓生活 2016年3期
关键词:牛蛙哈瓦那卡斯特罗

周晓瑛

古巴牛蛙落户中国头一年,周总理专门致信卡斯特罗

1961年9月3日,古巴革命运动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当时的古巴财政部长、后来同样叱咤世界政治舞台的切·格瓦拉陪同下,做客位于古巴首都哈瓦那城区中心的中国大使馆。根据中古两国间所签署的《科学和技术合作协定》,中国首任驻古大使申健向两位古巴领导人提出了一个请求,表示“中国很希望买一些牛蛙到中国试养”。对此,卡斯特罗当即表态,“完全可以”,并进一步表示“可以送一些给中国”。

不久,中国水产部安排上海水产学院的青年教师苏锦祥和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张兴忠,于1962年4月26日赴古巴考察牛蛙养殖技术并接收牛蛙回国。

1962年6月5日,200对共400只古巴牛蛙被装入十几只白铁皮运输箱,搭载从哈瓦那机场起飞的航班,途经捷克布拉格转机,飞往苏联莫斯科后再转乘中国民航飞机。

1962年6月10日,古巴牛蛙运抵北京首都机场。400只牛蛙按30%、20%、50%的比例,于当天分别被送上开往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火车。火车到站后,再由汽车送往上述城市的水产院校和水产养殖试验场。

牛蛙作为“卡斯特罗总理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国礼,被各接收省份当作一项重大而光荣的政治使命。各地调动了本地水产养殖领域最优秀的人才,进行重点繁育,并向更多的地方推广,很快就遍及全国20多个省份。曾任职于中国文化部的黎之老人,在回忆文章中讲到,1964年10月中旬,他参与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周总理、陈老总常常来参加会议讨论或看望大家。有一次,吃中饭时,陈毅告诉大家,明天他请大家吃牛蛙。在场者皆充满期待。“第二天中饭时,我同桌的几个从未吃过牛蛙的人,一见到肉类,就猜:这大概是牛蛙。饭后,陈老总宣布:今天没有牛蛙,我打招呼晚了,来不及准备。举座大笑。”

在牛蛙落户中国的头一年,周总理为此专门致信卡斯特罗,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总理同志:

您赠送的古巴牛蛙,已经顺利地运到我国,并已分别安排在上海、南京、广州养殖。目前这些牛蛙生长和繁殖情况良好,我国水产部门正在推广养殖工作,一定要使这些牛蛙在中国能够繁衍起来。

50多年来,古巴牛蛙在中国的曲折命运

然而,在内、外因交缠的历史背景下,牛蛙的命运慢慢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1965年,也就是古巴牛蛙落户中国后的第3年,中苏关系宣告破裂,北京与哈瓦那的关系也起了变化……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四清”“文革”等运动,声势浩大。随着大批科研人员投入“运动”,原本熙攘的研究室已人去屋渐空。

经过一番权衡利弊的抉择,上海养殖场负责人在与革命群众充分研究讨论后,达成了共识:“牛蛙对我国国民经济意义不大。今后不准备继续饲养。”最终,这些曾经带给人们光荣与使命的牛蛙,被放归于公园的河塘中,从此不知去向。

和上海一样,其他省份所养殖的古巴牛蛙,也大多以流放野外、回归自然而告终。

1980年代,湖南省汉寿县传来消息,有农民在洞庭湖边的小湖里听到了“牛叫的蛙声”。循着线索,科研人员在湖泊中发现了少量牛蛙。

闻此消息,远在上海的苏锦祥教授不禁喜从中来:“湖南本没有牛蛙,唯一引进的便是我们从古巴带回的那一批,虽然‘文革中被放流野外,但很可能生存繁衍了下来。”湖南方面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他的分析——洞庭湖边的牛蛙的确就是古巴牛蛙的后代。此后,牛蛙养殖技术得以攻克,从湖南汉寿当地销出的古巴牛蛙苗种,很快又遍及国内近20个省市。在新旧世纪之交,形成了一条牛蛙养殖、销售、加工、美食的完整产业链,也最终实现了老一辈外交家、水产科学家们的夙愿——牛蛙被端上餐桌,成为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都能品尝到的“舌尖美味”。

猜你喜欢

牛蛙哈瓦那卡斯特罗
产值规模冲刺千亿!关于牛蛙的繁育,掌握这几点事半功倍
价格涨超13元/斤!今年牛蛙产量或增长50%,这一波价格还能飞多久?
价格或涨!最火爆时18元/斤,如今跌至4.3元/斤,禁养潮后的牛蛙是否能逆风翻盘?
信徒与青蛙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
古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