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
2016-03-25陈鑫
陈鑫
【摘 要】“沉默的螺旋”是传统传播学中一种特别重要的现象与理论,但在新世纪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关于web2.0时代“沉默的螺旋”的存在形式与影响力开始引起争议。在信息开放公开的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依然对现代传播产生影响,只是相对于传统传播来说,转换了发生作用的方式。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传播;知沟;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222-02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一次对议会选举时出现的投票雪崩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的理论,其中涉及到社会心理、舆论与环境的等多个命题,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意见环境”对大众心理产生影响而使大众的意见表明与“沉默”呈相反的螺旋方向变化的过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在潜意识中会向着“社会”趋近,而会对于社会的疏离产生恐惧感。在大众传播中,个体意见的表明是一个心理过程,因对于被孤立处境的恐惧,在表达观点时,会对周围环境即所处在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与评估,若处于“优势群体”,则会更加积极无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若是发现处于“劣势”群体时,则会倾向于保持沉默,避免环境压力造成的边缘感,造成的结果便是双方势力差距越来越大,意见优势方成为事件主体,这个过程便是舆论形成的雏形。
一、网络时代对“沉默的螺旋”的质疑
如果说由于传统传播中信息传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信息传递的单向封闭性,以及社会交往的局限性从而造成舆论的可操纵性,“矛盾的螺旋”现象的持续时间过长。而自进入Web2.0网络交互时代,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迅速成为全球媒体传播的最普及形式,新媒体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以及强大的包容性等特性无疑对传统的传播现象造成了冲击。关于“沉默的螺旋”在智能网络时代的终结探讨,也成为一时热议。
首先,网络时代对“沉默的螺旋”消解性最大的因素便是网络的匿名性。在“矛盾的螺旋”现象中,沉默群体的恐惧从另一方面是担心社会身份的边缘化与放逐。而在网络匿名的拟态环境中,由于人可以在其中构建一个或多个虚拟身份,即ID,而这种ID不具有严格指向性,真实身份与虚拟身份发生指向性的偏差,因而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言论所指向的是虚拟身份,真实身份被孤立的恐慌感则大大减弱。另外,网络平台多元化特征以及巨大的包容性,也使得个体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其次,网络时代社会交往的频率与范围大大提高,网络信息发布的实时性,人与人之间会进行大量的意见交流活动等因素,使个体对于当下各种言论在发表之前便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与把握,进而会进行思考,更加在意的是自己所发表言论的真理性而不是“优势性”。
但是网络时代新媒体并没有改变传统传播学的基本要素,依然遵循传统的模式与规律。故而,纵使新媒体的诸多特性导致某些传统中的普遍现象与理论的式微,但基于传播的诸多基本要素不变,“沉默的螺旋”只是在新时代新语境下改变的其存在方式而不是消亡。
二、拟态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的存在依据
网络平台的自由开放,确实带来一个看似平等、匿名、交互特性的新型传播模式,并已成为大众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但是网络传媒已然建构于社会交往的理论之上,不会离开社会背景,更不会与现实分离,故而“沉默的螺旋”依然会有存在的社会基础。
虚拟身份的压力转变为真实身份的压力。“沉默的螺旋”强调的是大众传播的高压环境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1]。网络环境中的虚拟身份ID,本质上依然是现实身份的象征,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个人网络信息整合的惊人效率,使得虚拟身份逐渐向着真实身份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并且虚拟身份的建立并不等同于虚拟人格与心理的建立,人格心理是真实身份的内在标志,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种固定的人格心理可以在网络言论以及网络行为中得到充分体现,经过数据整合采集,对应到现实身份的准确率极高,故虚拟身份ID实际上具有一定人格指向,对虚拟身份的移情同样会将社会心理情愫带入到虚拟世界中。再者,网络环境中因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相比于传统现实下的环境压力程度更甚,爆发力更强,频率更快,为“沉默的螺旋”提供了更有利的存在环境。
三、被忽略的“知沟”
知沟理论,是卡兹曼着眼于新传播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其中的主要观点包括: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3.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的机器,能够比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4.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平,“新沟”又起[2]。
一般来讲,“沉默的螺旋”现象更容易在社会下层群体中出出现,具体说是更容易在处于知识下层阶层的群体中出现。一方面,这类群体无法拥有信息的传播权与选择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程度相对过低,对于信息的辨识认知能力较差,普遍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而对他者产生依赖,在做出言论时更倾向于与他者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二字,故知沟理论在此具有启示作用,在如今的高节奏互联网云技术时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智能终端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主要工具与途径,对工具的使用和高端技术掌握的群体会有拥有获得更多更全面信息与知识的权利,另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信息及知识汲取的能力与效率不同,对于有效信息的提取与过滤的能力不同,也会造成巨大的文化等级差距。所以尽管每个人的信息知识接受程度都普遍得到了提高,但事实上,知识上层阶级提高的程度会更大,上下阶层的知识鸿沟越来越大。这样一种相对的心理劣势感也会越来越明显,纵使大众有了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但若是面对高层知识阶级的意见,在心理压力作用下,仍会出现犹豫害怕等不自信的感觉而陷入自我怀疑,失去判断能力而恐慌,这是“沉默的螺旋”存在的心理基础。
四、自媒体的“谎言”
网络时代的出现便伴随着开放、平等等宣传口号,而近年来兴起的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更是将网络的自由、平等喊向极致。但事实上,网络平台的平等特性所表现的只是相对的平等,舆论的主导者、主流信息传播权的拥有者,依然在社会信息文化上层阶级手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是,自媒体中大部分有影响力的信息都是以转载的形式传播,而信息源则不言而喻了。只是因为网络隐去了交流者的身份、种族、性别等特征,这就造成了一种互联网上人人平等的幻想。虽然看似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很多事情很多时候,这种意见对现实社会却影响甚微。[3]个体言论的影响力仅仅限于一定范围的圈子内,而圈子即是言论环境的变体,即使是圈内的信息传播,依然有着不同的文化阶层,再加上圈子与圈子之间信息的错位交叉,产生干扰,影响自我判断,以个人为单位的“沉默的螺旋”仍会在圈子内形成,个体身份所恐惧的是圈内身份的放逐。以圈子为单位继续逐级扩大,上升到社区,再到群体,如此递进到整个社会。这是“沉默的螺旋”存在的背景环境基础。
五、小结
纵使网络时代的信息更新迅速,主流舆论常会瞬息万变,可能在瞬间变为弱势,但这也正表现了,“沉默的螺旋”以一种高频率周期性的往复变化的形式继续存在着。网络时代不会消除“沉默的螺旋”存在,相反,它为“沉默的螺旋”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4+217-218.
[3]王晓慧.论网络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J].今传媒,2010,(1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