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在高校学生会建设中的应用
2016-03-25唐佳丽
唐佳丽
【摘 要】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肩负着带领广大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任务。因而学生会内部建设、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则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出发,从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出发,探讨加强学习型学生会的着力点。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学生会;干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212-01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管理理念,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体学习为特征的扁平化、横向网络管理组织系统,它以增强组织的学习为核心,通过提高组织的群体智商,使组织成员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型组织告诉我们,在知识和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当下,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最具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学生会作为一个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一个组织,成员们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自己,不仅可以提高内部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学生干部的个体价值,而且可以提升整个学生会的素质,实现组织价值。
二、构建学习型学生会的模式探索
创建学习型学生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几届学生会成员持之以恒共同修炼的过程,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建立“学习型学生会”的几个层面。
(一)建立共同愿景。所谓共同愿景就是指组织共同成员一致的、发自内心的意愿,愿景一旦形成,它能够激发成员为组织这一愿景共同奋斗,从而创造巨大的凝聚力。我们总是发现,那些经常获得荣誉、受人表扬的团队往往能在各项活动中经受推敲,越做越好,这就是一个团队的精气神、团队的凝聚力,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一个团队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状态时,大家便有了约定俗成的定位,成员间也会形成一种氛围,它像一面旗帜催人奋进,促人进步,学生会中就会出现比着学、比着干,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的局面。当每个成员将学生会的荣誉当成一致的愿景,个体也必将感受到那种为了共同愿景而并肩奋斗的成就感,并在过程中不断加强人格修养、理论修养、文化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转变心智模式。彼得·圣吉在著作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心智模式的控制,我们都是经过自己主观的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说这可能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学生会可以说是学生从个体学习到组织活动的一个过渡平台,在高校这个人才聚集的环境中,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会的引领功能,就需要摆脱孤军奋战,凸显个人特性的思维方式,在安排工作、策划活动时,采取“头脑风暴”的运作机制,发挥所有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学生会之间还要经常进行反思,特别是集体反思。不同的学生干部有的把握团委思路、辅导老师布置任务能力很强;有的处理棘手问题能力很强;有的抓基础抓长远工作韧劲足;有的上下沟通协调处理好,这些都是干好团学骨干的基本要求,需要大家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加强学习。
(三)培养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被称为“深度会谈”,他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优于个人的见解、认知等,而非单向的输赢。所谓“人生处处是学问”,但纵观部分高校学生会,仍然会发现整体学习氛围还不是很浓厚,特别是集体针对团学精神、工作重点、时政热点等内容进行交流探讨不够深入。试想学生会成员如何只局限在自己部门的一亩三分地,如何能从宏观、大局出发建设学生会呢。
因此,要建立学习型学生会,重要任务就是要积极培养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如:办公室文化建设、内部奖励机制、内部学习交流制度、建设活动室文化等,只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生会工作才会在日常中不断凸显特色和文化韵味,带领学生会成员形成良好的学风氛围。
(四)锻炼系统思考。系统性思考在学习型组织中被奉为其核心,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如果不进行系统思考就不能打好基础,培养共同愿景如果不在系统思考下进行就不可能产生向上的张力。因为组织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解决问题”,而学生会的最终目标无异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笔者看来,系统思考转化为学生会运作中就是有大局意识,从整体出发,就要学会从学生会整体的闭环性模式中描述工作和活动,阶段性工作和长期性建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团学干部在工作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团队学习,以目标定位、集体反思、反馈、落实行动组成循环系统,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系统思考就会逐步走向共同愿景,从而改善学生会成员的心智模式,更好的为学生会建设共享力量。
参考文献:
[1]江晓道.高校“学习型学生会”的理解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0(5).
[2]郦矩.浅析高校学习型学生会组织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2(27).
[3]陈江华.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4(13).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