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统村落景观的思考

2016-03-25陈晓强沈守云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陈晓强 沈守云

摘要: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布满众多各具风情、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生态景观,村落景观充分展示着中国农民的生活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正确掌握传统村景观的营造手法,才能更好地通过景观手段来保护传统村落的景观资源,也为我们获得新的设计借鉴提供可能。

关键词:传统村落;村落文化景观;景观保护

传统村落景观是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它完美融合了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是具有经济、历史、文化等属性的景观综合体。但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村落景观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或是被不正确的方式进行保护,使这些颇具风格的景观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掌握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手法,以景观保护和景观规划为核心,加深人们对无数即将消失的传统村落景观的了解,促进社会对其的保护、传承和应用创新是我们每个园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 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

根据景观科学对景观含义的描述以及景观地理学、景观建筑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定义,村落景观就是人类在不同文化时代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传统村庄景观是一种包涵深刻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的人文景观,而不仅只是一种普通风景的概念,在地域村落的发展进程中,人们脑海中会对传统人文景观形成一个统一的图像。“青石板、石拱桥、小桥流水、街桥廊井,菱虾荷鱼,词酒书茗”,仅是通过这些词语,我们脑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美景。

2 传统村落景观形成和发展

2.1 自然因素

村落景观是一种介于自然和人工城镇之间的景观,它不同于城镇以人工为主的景观,它更注重的是自然景观,以及半自然景观跟人文景观。村落人文景观常常给人一种“没有设计的设计”之感。

村落景观实际上就是当地秀丽的自然景观的延伸。本地域的自然景观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常见的,长久以来形成的最直接的景观之美的意象。而由于“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理念影响,人们在建造村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融人自然之道,契合最原始的景观之美,而那也正是每个人心中最初的最真最纯的自然景观意象。

2.2 地域因素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地理地貌、季候气象。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当地人性格和品质,也催生了其各不相同的村落布局和形态。如河北省沙河市西部山区里的王硇古村,依山而建,多用石料建成,就地取材,有助于形成亲和的人际关系。

2.3 人文因素

村落,通常都是指大的聚居群体。作为人们居住和生活之地,总是会被不断地修缮和更新,所以在各个不同时段的村落总是最能诏示出那个时代特定的风格。它那变化多端的历史进程,就是当地人们历史文明的发展史。而维系其人际关系的关键,就是宗族和血缘。因而,宗祠就是一个村落最主要最中心的公共场所。宗族中凡有祭祖、诉讼、喜庆等大事都在这里举行。它就是村落中村民们生活中的政治、精神、文化的中心。

由于宗族理念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影响,村落聚居的群体产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基本相同。这让他们可以创造一种共同的精神文化内涵,并形成千变万化而又颇为完整的理念。就是以上种种诞生出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观理念,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人们赋予村落以人文气息的同时,村落跟人文要素相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的景观意想。这种意象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观念的表现,也是组成传统村落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手法

传统村落景观就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理念下形成的形象鲜明、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特征。在各个时期,都有着新的理念诞生,都在渐渐形成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性,孕育着颇具当地地域特色的人物,他们出于自身地域的特点,归纳总结前人观点,推陈出新,又以自个的新的思维去更新它。一代代日积月累之下,形成各自独特的地域景观。他们是各地域气候、文化、地理等因素所结合的独一无二的产物。因此,它们各自都具有“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

3.1 可识别性

李先达先生在《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一书中写道:“民居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在传统村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民居即反映出各地的环境特征,又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各地的气候、景观审美、地域特征、不同的文化理念都影响着人们建造民居时的选择,也使得各种各样的民居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结构和独树一帜的鲜明特点。很多地域村落都有着其独具一格、匠心独运的标志性民居。例如华北的四合院、华南的天井院、湘西的吊脚楼等,都是蕴含浓厚地方特色的标志建筑。而就是通过这些传统民居独有的特色,才体现出了传统村落景观的“可识别性”。

3.2 可印象性

村落景观往往还具有“可印象性”。建筑的造型通常会使村落景观给人深刻而独特的印象。例如:南方的降雨量相对北方来讲要大,因为这一条件所产生的需求结果就是南方建筑屋顶呈南倾斜较陡;而北方的雨水相对来说就要小很多,导致北方屋顶跟南方所呈恰恰相反。

有的村落一开始就思考了景观的“可印象性”。如乌镇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融河水、民居、水田以及重要的经典为一体,有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观效果。乌镇的西栅老街(是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完好的明清建筑之一,游走在西栅老街上,给人一种古今交错,梦回百年的错觉,让人感慨顿生。漫步水边,又能体会到仿若吴侬软语般温润、透彻心扉的清新。这都是乌镇景观中的独特景观意象,总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体现了村落景观的“可印象性”。

3.3 景观表达

3.3.1 布局因地制宜。传统村落不仅只是要选择—个与山水为邻、可防御灾害的环境,对自然环境中不恰当之处要进行适当的改善。先将宗祠、寺庙、广场、池塘、街道等公共性建筑的位置设计好,再规划其他居民建筑布局,自由地各式组合,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在空间布局上不受约束、灵活多变,才能更好地融人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总之,传统村落的选址和布局基本都遵循了与山水的和谐共生法则。

3.3.2 空间灵活多变。传统村落里的道路是村落景观中布局时应该慎重考虑的。道路不仅是联系交通,并且也是人们公共性活动的空间,因此它兼具数种复合、模糊的功能。如商品交易、休憩闲聊、走访亲友等。它的空间形态灵活多变,其宽窄随心。道路伴生的骑楼、廊道等链接室内外空间,起到过渡的作用。例如,南宁市武鸣县的邓家大院这种典型的江南天井院建筑在布局中很重视安全防御,也体现了一种追求自然、独立、自由的生活模式。

3.3.3 景观结合文化。传统村落都有着自己的标志,这也是村落人文景观的重要构成。标志是村落的一种象征,更是当地人们的一种信仰体现,是村落人们的吉祥物,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传统村落通常以宗祠、高塔大树、小桥流水或是屋顶、山墙等作为标志。他们各自都代表了当地村民在经过漫长历史进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追求。

作为宗族兴旺的标志,科举入仕是最好最有力的说明,也是普通宗族能达到声名显赫的唯一途径。所以尽管各地域气候、地理、人文不尽相同,但其创造“文明胜地”的目标都不谋而合。

4 传统村落现状

我国幅员辽广,地域多样,气候迥异;在悠久的年月间,由于交流不便,信息闭塞,只得各自发展,最终形成众多形形色色、各具风格的传统村落,体现了灿烂伟大的中华文明。然而其现状却是,我国的自然村落正在迅速地消失于我们的视线。2000年时,我国的自然村落总数为362万,然而10年之后的2010年,每年平均减少了9万个自然村,仅仅剩余271万个。这显示自然村落的消亡势不可挡。

5 传统村落消亡的原因

(1)城市不断扩建和工业迅猛发展,大批农民进城谋生,导致村落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使村落本身自然功能瓦解,空巢现象严重。(2)国家经济稳步发展,城镇化脚步加快。政府全力推动城镇化,因其能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娱乐文化水平,使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补充,提高农业大生产化水平,还可以充分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未来社会发展之大势所趋。

6 传统村落保护

6.1 适应时代,不断更新

传统村落大都是土生土长的产物,是在当地地域文化中渐渐成形的。但对它不能像一件工艺品一样进行绝对的保护,而要在保护中有更新。要把传统村落保存下来,更新是必须的。村落的发展不会停止。我们能做的是将传统的村落结构和风貌景观保留下来,保留住传统村落的传统生长方式,其实也就是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

6.2 可以利用,但不开发

一些具有代表性、适合旅游的传统村落可以发展为旅游胜地,但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发展旅游。利用是能确保传统村落的历史真实性和发挥其文化精神和魅力,并获得经济收益的;而开发却是为了达到赚钱目的对传统遗迹景观大肆改造,进行破坏。这种“开发”实际上就是对村落遗产的“谋杀”,必须禁止。

7 总结

我们应该更多地去重视和保护传统村落景观。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文化的积淀而成,它是人类伟大的文明财富。我们要用现代文明善待历史文明,要纯熟运用景观学,通过景观营造,解决传统村落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