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25李程祯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实验思维

李程祯

【摘要】“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例,从问题创设、问题导入、问题生成等方面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阐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51-02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是指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着问题的创设、分析和解决,并发现新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舞台,那么学生就是这个舞台的演员,教师就是总导演,教师必须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台上的每个演员都能得到自己角色。所以,“问题导学”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这一模式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哪方面着手设问,如何设问,如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激发学生在胆质疑、勇于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精心设置问题,盘活文本内容

在生物教学中,问题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在生物学的教材中,不少内容都是陈述式的表达,学生阅读会觉得枯燥无味,也常常无法抓住知识的重点,更别说发现其中的细节问题了。因为学生对知识只是初次接触,哪些内容会在考题中出现,以何种形式出现,对哪个词语的理解至关重要,所有这些学生都比较模糊。如果放任自流,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所以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的“导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的思维方式,创建问题链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逐步认识教材。例如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中,如果按常规教学流程,教师讲述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难以一一牢记,对实验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也毫无把握。某教师将实验内容改为设置了十多个问题:1.研磨叶片时,为什么要加入少许SiO2和CaCO3?,2.除了丙酮外,还可以用什么溶剂提取色素?3.研磨叶片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4.为什么要用棉花塞将收集滤液的小试管口塞紧?5.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角?6.划滤液细线为什么线条越细越好?7.为什么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8.扩散速度最快(慢)的是哪种色素,呈什么颜色?9.为什么各种色素带的宽窄有差异?10.实验后的滤纸条经干燥后为什么要避光保存?这样将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原理、程序等繁多的内容问题化、条理化,更有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注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学主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发明创造的可能,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环,成功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催化剂。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被点燃,就会积极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以问题形式导入新课是常见的方式,但必须围绕教学主题设置问题。如一位老师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碟乌梅,再让他们谈谈此时此刻的感觉。学生都表示有分泌唾液的感觉,其中也有学生指出这就是条件反射。该老师对这一回答给予了肯定,并接着提问:“这一反射活动由哪一结构完成?”“从你们看到乌梅到分泌唾液,具体经过哪些结构?”有了刚才的切身体验,学生自然会很想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这样就使学习的状态由被动变为为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学习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内容之后,该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如何传递的?”“兴奋在突触结构的传递方向和速度与神经纤维相比有何不同?”通过这些的设问,引入下一环节教学内容。

三、巧设问题梯度,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课堂中,教师总是面向少数学生进行授课,要么面向成绩好的几个人,要么面向中间,冷落两端,课堂中大多数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如果设计的问题都过于简单,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没有任何挑战性,久之会认为这样的课堂索然无味。如果设计的都是难题,那么整节课就只是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甚至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仍然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有梯度地设计问题,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从而引起更多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成绩稍差的学生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让优秀生透过现象分析其中的原理。这样既增强了后进生的学习信心,又满足了优秀生强烈的求知欲,让生物课堂变成学生们向往的训练思维、发展自我、体现自我价值舞台。又如在“酶的作用和本质”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控制变量”的知识介绍后,思考以下问题: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有哪些?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分别是什么?在解决上述问题之后,教师可从更高的层次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能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为什么肝脏研磨液可以只用2滴”,一系列的“为什么”又把学生的思维紧紧扣住,在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四、激励学生提问,回归学生本位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恨不得一下子把课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他们就会不折不扣地实行“一言堂”,认为讲解得越透彻,学生掌握得就越好,完全忽略学生的感受。这是一种霸道的行为,它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听”的状态,听觉神经持续性兴奋,这种状态使学生神经系统由于不堪重负而处于疲劳状态,造成精神萎靡甚至哈欠连连,学习效率极差。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课堂教学应从“教师教得精彩”,转向“学生学得精彩”。

课堂上老师把提问时间让给学生时,往往会出现“冷场”。教师应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可拉近师生距离的语言,如“来,说说你的观点”,“试试看,你可以的”,“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等。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不再觉得老师高高在上,而是他们的朋友,在课堂上就能抛开包袱,畅所欲言。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在了解了格里菲思的实验设计思路后,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问道:“知道了格里菲思的研究过程,你现在的想法是什么?哪方面的都可以,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此话一出,学生马上变得活跃起来,“为什么S型细菌有毒而S型细菌没有?”“为什么格里菲思不想办法去确定转化因子是什么?”“为什么有了S型细菌的DNA就会让R型细菌发生转化?是怎样转化的?”只有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大胆地质疑,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在恰当的师生互动环节中,师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往往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更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五、注重问题生成,激发学生思维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生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及时发现学生思维闪光,现时生成出教师原计划中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根据不同的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新课堂生机勃勃、精彩纷呈。课堂上学生一句无心的话、一道错题、一个突发的念头都可能成为崭新的课堂资源。课堂也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活跃,教学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充满生命的灵性,师生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成长。这些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是珍贵的隐性课程资源,而且,建立在这种隐性课程资源上的教学,往往最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如某教师在如“探究环境因素对金鱼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一小组在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指出通过调节灯泡与装金鱼藻玻璃瓶之间距离来控制光照强度,在展示实验方案时,另外小组有同学提出白炽灯会产生热量对实验干扰。该老师顺着这个新问题,让学生围绕如何排除温度无关变量的影响这一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研究,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研究,学生提出多种实验方案,最终得出较为可行的一致方案,有的想到用发热量低的Led灯作光源,有的想到用双层亚克力管和风扇控制温度,这样做的结果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现代教育更重视人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学”可能处于无序的状态,其主体地位无法得到真正的确立。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关键处适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更好地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笔者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我们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有独立思维判断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广慧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生物学教学,2008年第1期.

[2]李志刚 浅谈生物教学案中“问题串”的设计和应用 中学生物学,2008年26卷2期.

[3]商蓓余,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策略.《新西部》2011.09 期.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法实验思维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高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