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解读蒙特梭利教育的“无为”

2016-03-25周诗景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无为道家哲学

周诗景

【摘要】如果说蒙特梭利女士所信仰的天主教,追求灵魂的解脱与道德的升华,是一种“出世的哲学”,那么老子主张“无为”也是“出世的哲学”。蒙特梭利的教育是“不教”的教育 ,是否能从道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来解读呢?

【关键词】道家 哲学 蒙特梭利 无为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29-02

道家“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只是要为的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的任意的为。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会变得有害无益。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内。将道家“无为”映射到的教育领域,就是儿童本位论,可以理解为遵循儿童的天性自由发挥,是人的潜能开释的过程。

蒙特梭利教育非常有特点,比如蒙氏教具以及师生关系。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孩子是科学家,老师是助手,负责给科学家准备一切他需要的东西。教师的要有保持沉默的力量,扮演的角色是观察者和指导者。正如道家观念中的“执道遂德” ,所 “执” 之 “道”,是生命自然发展的总规律; 所 “遂” 之 “德”,是学生个体生命固有的本性特质。 合格的蒙氏教师,既能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能从不同的儿童身上发现个体差异。蒙特梭利教育中,儿童的另一个老师是环境,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然发展,老师的作用自然而然的弱化了,蒙特梭利的老师一定要懂得“无为”。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老师的“无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儿童具有吸收性的心智 ,他们获取知识一定是因为心灵的内驱力,而不是教师刻意的引导。蒙特梭利将儿童的学习称为“工作”,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儿童十分自由,教师不会突然把儿童叫过去学习点数,也不会有人强迫他去练习写字。正如老子所说“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如果某个孩子取走一份涂抹颜色的工作,一定是五彩缤纷的颜色吸引了他。如果那个孩子认为夹珠子的工作很无趣,一定是他已经掌握了这项技能,他的手腕已经可以灵活控制,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已经得到了发展。这时候,教师的“为”,仅仅是给孩子一些建议,告诉他目前他做哪一份工作更合适。比如一个孩子想要练习写字,但是还不会握笔,手腕不知道如何用力。这时候老师会建议他先暂停这份工作,从涂抹颜色开始。如果孩子很好的掌握了这项技能,而还在重复涂抹这项工作,老师会建议他可以开始练习写字了,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写字仍然要继续涂抹,老师也不会强迫。等到孩子再次取出写字这份工作的时候,这才是他的最佳学习时期。

其二,蒙氏教师注重行动的示范,而极少言语的提示,正体现了道家“行不言之教”的思想。在蒙特梭利的教育中,儿童掌握某种技能或发展某项能力也要在操作的过程中习得。老师看到某个孩子取出了一份新工作,而且这份工作也比较适合他目前的发展水平,就会走过来给孩子一些示范。如果孩子的动作有不规范的地方,老师是不会直接用言语指出的,而是重复刚才的规范操作,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调整。在孩子操作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更像是一种孩子可以利用的资源,所有正确的操作都是靠儿童自己去发现,老师需要付出的就是耐心和正确的示范。

其三,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检验儿童做的正确与否依靠教具的自我纠错功能。先说感官教具,儿童在学习“粗”与“细”的时候,把十个高度相同但是直径不同的圆柱体放入嵌板中,每一个圆柱体能都嵌板中的找到对应的洞。由于每个洞的直径与圆柱体的直径是一一匹配的,所以当儿童把十个圆柱体都成功放进嵌板了,那么所有的圆柱体都就都放入了正确的位置。再说数学教具,有份很有趣的工作叫加法蛇和减法蛇。儿童在做加减法的时候,会利用串珠来计数。串珠的基本单位是1到10,100,1000,如果题目是5+6,孩子会拿出一个代表5 的串珠,再在串珠后面加上代表6的串珠,再数一数串珠有11个,于是得出答案5+6=11。检验的方法也是一个道理,由于5+6已经产生了十进制,孩子会拿一个代表10的串珠和一个代表1的串珠,变成相同长度的加法蛇,11-6,就拿走10的串珠,补充一个代表4的串珠,于是剩下一个4和一个1,相加正好是5。于是这道题的验算顺利完成。

其四,蒙氏教育不主张外在的奖励,生命所固有的秩序感是人们形成纪律养成道德的内在动力。而奖励是指给予当事人一定的荣誉或物质的办法来鼓励他实施或保持某种行为。 当儿童的内驱力被外在的功利替代时,奖励就变成了枷锁,限制了幼儿生命力的真实展现。奖励没有减少畸形,反而在制造畸形。 当儿童在进行静默练习时,教师拿巧克力和糖果来奖励达到要求的儿童,结果所有儿童拒绝拿糖果。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经常拒绝奖励,这标志着他们在尊严感的意识方面的一种觉醒。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可见欲,是民心不乱。尚即推崇,贤即贤能,奖励好人动机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会有人想办法争取表扬。因此不推崇贤能,不标榜好人,就不会导致许多伪装的言行。老子的思想与蒙特梭利的思想,在奖励上又一次不谋而合。

蒙特梭利的教室里,老师是“无为”的老师,但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做精神的准备。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以及自己的坏脾性,而不是过分迷恋于“儿童的脾性”,迷恋于“纠正儿童的错误”。 因为教师要在了解孩子上做足功课,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同一年龄段性格有差异的孩子、对不同家庭结构的孩子等等,都要做到区别对待,这需要老师有扎实的基础,与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保持沉默的能力。

要做到“无为”,先准备理解“为”。我理解的蒙特梭利教师的“为”,博爱是所有幼师的职业道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是专业素养,唯有懂得沉默,做到“无为”,才是蒙特梭利教师的灵魂。

参考文献:

[1]赖薇. 实践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专注能力[J]. 现代特殊教育,2001,10:33-36.

[2]任遂虎. “道法自然”与教育生态[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22-27.

[3]曾勇. “道法自然”与生命教育[J]. 广东社会科学,2011,01:67-70.

[4](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编译.吸收性心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晶波. 滥用奖励: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偏差[J]. 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7-30.

[6](意)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著;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无为道家哲学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说》(十九)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