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仲怀院士与八桂“丝路”的情缘*

2016-03-25乐波灵黄红燕祁广军虞崇江于永霞

蚕学通讯 2016年3期
关键词:蚕业蚕桑丝路

乐波灵 黄红燕 祁广军 虞崇江 白 雪 李 莉 于永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 南宁 530007)



向仲怀院士与八桂“丝路”的情缘*

乐波灵 黄红燕 祁广军 虞崇江 白 雪 李 莉 于永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 南宁 530007)

春天的乍暖还寒被初夏的风捎远。四月,人间最美的季节,烟雨中,山色清新,田野青翠,初夏的阳光轻盈,桑园里掠过轻盈的风。桑枝发新芽,桑叶吸吮着春天的雨露,一张张嫩叶随心地舒展。一声春雷响彻大地,春蚕破壳而出,这个上天赐予的天虫,饱食嫩绿的桑叶后一天天长大。桑田里蚕娘素手采桑忙,蚕儿嚼桑孕经纶,直到“蚕箔青葱雪满床”。

天地间,万物生长,阳光雨露、人、植物、昆虫、丝绸,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合作,你说不清楚到底是谁造就了谁,谁比谁又更智慧。

阳光明媚的春天里,一个小男孩跟着爷爷奶奶来到相思湖畔的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下称蚕业总站),他要带一些蚕宝宝到学校去,与同学们一起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历程。不知道若干年后小男孩和他的同学们,是否也会有人因此而与奇妙的天虫结下不解的情缘?一如1937年出生在重庆武隆的那个小男孩,他如今已成为中国蚕业界唯一的院士。向仲怀院士与广西的“丝路”情缘如蚕丝一般绵长。

蚕业总站位于南宁市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相思”二字,与蚕丝有了一种诗意上的契合。就像桑蚕与丝绸,丝绸与中华文明,从物上升到质的层面,属于人类独有的体验。

天虫为蚕,这是造字之妙,还是人对蚕所赐予的果实的感恩呢?蚕作为一种虫,让人有了悲怜情怀,当虫变成了龙,它在人的心里升华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蚕是虫还是龙,全在人的一念之间。

蚕业总站办公楼前有两株人参果树,树上结满果实。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柔情的目光。人间四月天,正是花草吐翠争艳,播种耕田忙的时节,人参果以果实的形式述说着另一种意义。这意义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寓意。向仲怀院士,曾站在人参果树下,用他熟知桑蚕过去今生的眼光,在人参果上来回探寻,他是好奇人参之果,还是感慨人生之果、桑蚕之果呢?

1 人才培养 呕心沥血

20世纪60年代,广西木薯蚕发展如火如荼,木薯蚕茧产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70年代开始逐步下滑。80年代,广西开始逐步转向发展桑蚕生产。说到蚕桑,大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发源地,蚕桑产业大省四川、江苏、浙江、广东等。因为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良好的群众基础,有着生产规模和完整产业链等优势,同时也有着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经济等优势。没有人会把桑蚕和当时贫穷落后的广西联系起来,除了一个人,他就是向仲怀院士。向院士以他独道的眼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西的将来更合适发展蚕桑产业。此后30多年,一直全心全意的支持和帮助广西发展蚕桑产业。他不仅尽自己之力,还带领着他整个团队来帮扶广西蚕业,还大力号召、说服全国行业内甚至与之有关的丝绸、纺织、畜牧、林业等相关力量来帮扶广西蚕业的发展。

蚕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20世纪80年代,蚕业人才大多集中在蚕桑主产区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当时的广西蚕桑生产规模小、经济落后,从外省请来了一些人才,可没多久这些人都跑了,因为当时广西太穷,条件太差,来的人觉得“广西连一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 ,谈何发展呢?从外省引不进人才,只能培养本土人才。70年代末,广西农业厅和广西农学院决定联合开办蚕桑专业,蚕桑专业筹建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得到了当时西南农学院及其它省份蚕桑专家的大力支持,在钱惠田教授等号召下,西南大学一批专家、学者毅然背井离乡支援广西农学院蚕桑专业发展。1985年,刚从日本留学回国不久的向院士愉快地接受了学校的安排,踏上了到广西的火车,决心用自己的所学所得为广西蚕桑专业的人才培养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1985-1986年,他亲自为蚕桑专业本科班的学生讲授《家蚕遗传育种学》,他兢兢业业地授课,条件十分艰苦,住简陋的招待所,还得自己做饭、烧开水,吃饭基本都是萝卜白菜。向院士回到学校后十余年仍一直与广西的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着广西蚕桑生产发展。80年代广西农学院蚕桑专业培养出的一批批学生,现大都奋战在广西蚕桑产业的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第一线,成为一支主力军,他们为广西蚕桑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这批学生,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难以想象。广西大学农学院的屈达才教授回忆当年的情景,不无感慨地说“向老师来到广西教学时,真是不容易,不容易啊!”两个不容易,那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2002年12月,时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的向院士在百忙之中还号召全国知名专家到广西举办的优质高产蚕桑技术高级研修班上授课,亲自作专题报告;2008年元旦刚过,广西农业厅组织厅机关有关处室、直属单位、桑蚕生产重点市、县蚕业部门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共70多人到西南大学参加了广西现代农业(蚕业技术)高级研修班。向院士为学员作精彩报告,晚上还参加座谈交流,有一次一时兴起,聊到了近十一、二点钟。此后他还多次在广西举办的高层次论坛讲座上亲自授课。通过这些短期培训,使得广西蚕桑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学到了先进的科学知识,掌握了现代蚕业科学技术,拓宽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蚕业发展的能力,为推进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同时向院士还鼓励西南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到广西就业创业,他说那里是我国蚕桑主产地,虽然条件艰苦、待遇不高,但是蚕桑产业在广西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目前,西南大学有40多位蚕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及硕士研究生,工作在广西蚕桑科研、生产第一线。在他的支持和倡议下,西南大学在广西首次开设了成人高等教育蚕学专业函授本科班、大专班,现已培养学生160多人。

广西的蚕桑业没有让向院士失望。2000年以后,广西蚕桑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年广西勇夺蚕桑生产的全国“金牌”,蚕茧产量全国第一,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2015年广西桑园面积20.14万hm2,约占全国的1/4,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蚕茧产量36.07万t,约占全国的1/2,连续11年位居全国首位;全区蚕农售茧收入超过120亿元,连续5年超过百亿元。事实证明了向院士的“一意孤行”是对的。

2 产业指导 尽心尽力

蚕业总站办公楼二楼有一个沙盘,这是广西蚕业发展区域布局图,配有不同颜色的灯光。一种色光代表一个历史节点。随着灯光的变换,可以将广西蚕业走过道路,一遍一遍地重新走过。可是时间像一条长河,不管不顾一直向前,不能为谁而停留,能留下的只有记忆。

如果把一种色光停留在2004年,我们会看到2004年11月的广西鹿寨,正是深秋时节。秋天,意味着成熟,也代表着厚重。这个秋季,全国蚕业界知名领导、专家的到来,鹿寨有了另一个层面的收获,这也是广西蚕业的收获— “东桑西移”花落广西。广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发展。2000年广西蚕茧产量仅2.95万t,位居全国第五位,到2003年已发展到8.74万t,跃居全国第二,3年时间增长了近3倍。

向院士凭着丰富的学识、纵深的思维,认真分析探讨广西发展蚕桑的优势,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出:“广西的模式很特殊,特别是市场化程度很高、适宜养蚕季节长,可多批次养蚕,很有发展的潜力” 。在向院士的倡导下,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广西,参加“东桑西移”暨广西蚕业发展研讨会,为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经历了多少艰辛,广西蚕业才能走到今天。研讨会上,以向仲怀院士为首的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学者通过论证分析,从蚕业科技创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良种繁育、茧丝绸加工贸易、茧丝绸市场培育和蚕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把脉,提出广西蚕桑产业稳步发展的意见建议。这次会议,对推动广西蚕桑产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向仲怀院士在会上说到:“在这个时候开这个会是很及时很有意义的。一方面是总结快速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研讨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布局。近年来广西蚕业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我们早有所闻,这次我们又亲眼目睹了。短短的几年,广西蚕茧产量已经上升至全国的第二位。全国很多地方蚕茧产量有所下降,而广西则大幅度上升,这对我们蚕业界起到鼓舞的作用。广西蚕茧产量的增加,使我国蚕丝产业仍能保持平稳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讲,广西对整个蚕丝产业、对全国的贡献是很大的[1]。”字里行间,如数家珍,唯独没有说他自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完全撇不开向仲怀院士和他的团队。

“东桑西移”的花落广西,使得广西蚕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前列。广西蚕业人交给了向院士一份完美的答卷,没有辜负他对广西蚕桑业的眷顾。漫漫人生路,悠悠蚕丝情。这个秋天,广西蚕业人真是感慨万千啊。

另一种色光停留在2007年,我们会看到2007年6月盛夏,向仲怀院士带着他的团队,行走在南宁、横县等地。

现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回忆:“2007年6月19日,向院士带领我们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成员夏庆友教授和我等一行到广西考察蚕桑生产发展。那次的日程很紧凑,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马铁山还会见了我们,在那次会面上,向院士就讲到广西蚕业取得的成绩就是中国蚕业发展历史很特殊也很重要的一段,很神奇的、独有的现象,是神奇的“广西现象”。

2007年6月20日上午,召开了座谈会,时任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在交流会上首先感谢向院士及其团队多年来对广西蚕业的大力支持。他说:“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提出把蚕桑产业打造成继蔗糖业后又一富民大产业。目前广西桑园面积、养蚕量、蚕茧产量稳步增长,创新点、亮点层出不穷。广西有信心把蚕桑产业打造成继蔗糖产业后又一优势特色产业,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做优。但现阶段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难题,希望得到以向院士为首的全国专家的帮助支持。研讨交流进行得很热闹。向院士高度评价了广西蚕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他说:“我国蚕业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新世纪之初,东部地区蚕业受到冲击在走下坡路,是广西把蚕业大旗举起来,广西蚕业的发展确保了我国丝绸原料的供应”。他还说,广西领导如此重视,体制顺畅,措施得力,很多经验值得全国同行学习。广西蚕桑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比较突出,育成的蚕品种“7532”,对提高我国夏秋蚕品种水平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是划时代蚕品种;“两广二号”是全国推广量最大的蚕品种;桑树的品种也很好,叶片大、产量高。茧丝质量的提高除了农业方面通过品种选育、养蚕技术改进来提高外,更需要工业方面从加工技术上去提高。广西蚕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同行都应支持广西蚕业。

刚走出会议室的向院士简单的午餐后没有休息,乘车来到了全国蚕茧产量第一大镇—横县云表镇调研。6月的广西太阳是火辣的,到基地已是下午3点多,此时烈日当头,远处的知了鸣叫清晰,桑园里热浪翻腾,70岁高龄的他顶着烈日亲自深入桑园,有助手要帮他撑伞、给他草帽,他都拒绝,说从事农业科研的本是在太阳底下干事业的。在走进蚕房时,当地干部拿来了帮准备的鞋套,向院士坚持不用,换上门口布满石灰的拖鞋就进去了。他说搞蚕桑专业的,连这点技术标准都不执行,我怎么指导别人,别人怎么信服我?在旺庄村,他与农民亲切交谈,了解蚕桑生产情况,得知两夫妇靠发展种桑养蚕年收入超过8万元,他非常高兴,并鼓励当地村民坚持发展种桑养蚕。临走时,他说:“我和我的助手们会长期支持广西桑蚕产业发展,今后我们还会到你们村来看”,一席话让大家更坚定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

还有一种色光停留在2010年,11月,向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到百色市考察指导蚕业生产,他深入那坡、靖西等地考察,与百色市有关领导、科技人员、蚕农座谈交流。蚕业总站祁广军站长陪同考察,他回忆到那次考察期间向院士心情十分沉重。向院士对我说:“你看这老区(百色),有的地方还这么落后这么贫穷,多是石山、石漠化的地区,发展其他产业生产效益不好,但可以发展蚕桑生产,这里的地理、气候等是适宜的,可以打造优茧优丝基地,你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说:“这里的农民发展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不高”。向院士严肃地批评我道:“那是你们的工作还没到位,没有让农民尝到种桑养蚕的甜头,要认真研究如何帮扶他们。”这足可见向院士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在向院士的倡导支持下,“十二五”期间百色市蚕桑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坡、靖西、凌云等已发展成为广西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如今,百色市把桑蚕产业作为扶贫脱贫的支柱产业,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描绘了用5年时间桑园面积实现翻番的宏伟蓝图。

从2002年起,向院士每年都到广西考察指导蚕业生产发展1-2次,多的年份有3、4次,从不间断。在与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马飚、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章良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唐仁健等自治区领导的谈话中交换一些理念,争取领导的更多的支持和重视。2010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打造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2011年7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在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宜州组织召开了全区现代蚕业工作会议,以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来组织推进广西蚕桑产业发展。

3 科技帮扶 毫无保留

近几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蚕业总站的站台前摆放着着绿色、黄色、粉红色等多种颜色的蚕茧、蚕丝以及天然彩色丝绸衣服,吸引了络绎不绝前来参观观众的目光,这些都是蚕业总站在西南大学的指导下,培育出的转基因蚕品种。

2007年6月,向仲怀院士与张明沛厅长分别代表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签订了《蚕业合作发展协议书》,夏庆友教授与祁广军站长分别代表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签订了《共建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工作站协议》[2]。向院士在签约仪式上说:“这次带夏庆友、鲁成两位教授来广西签订合作协议,目的是把合作发展的接力棒传下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为广西蚕业发展做些实事。”虽然已是年过七旬,但是一谈到广西蚕桑产业就滔滔不绝。

2009年,向仲怀院士多次与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章良等沟通交流,争取自治区领导对广西蚕业发展更大的支持。在向院士的多方努力下,自治区批复同意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在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他充分肯定了广西发展蚕桑产业取得的成绩,认为目前管理体制机制较活、较顺。指出原来蚕业总站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全区蚕桑生产发展,研究院成立后,要在抓好蚕桑品种选育、实用技术研发、全区面上指导推广、良种生产繁育的同时,认真考虑抓好基础研究和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拓宽研究领域。在向院士的指导下,2010年起,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了10个研究团队。2015年成立了家蚕遗传育种研究所、桑树遗传育种研究所、蚕桑种养技术研究所等11个研究所。

2010年,向仲怀院士欣然受聘为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时任自治区主席(现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亲自为向院士颁发聘书。向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既然被聘为顾问,我将不辱使命,把支持广西蚕业发展作为自己的工作”。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向院士很少题字,看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产业自身发展成效显著、定位科学、思路创新、体制顺畅时,向院士感到非常欣慰,并题赠广西蚕业:“广西蚕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难得的历史机遇,祝广西蚕业再创新的辉煌!”。

向院士及其团队高度重视把科研成果带到广西转化。先后带领他的团队与蚕业总站联合开展“家蚕转基因有色茧的开发与利用”、“家蚕品质分子改良与素材创新研究”和“亚热带荧光绿茧转基因家蚕基础品种研究”等课题攻关。蚕业总站先后从西南大学引进了“西绿”、“DT”两个EGFP荧光绿茧转基因家蚕育种素材,建立了3个中系和11个日系等共14个品系,首次建立广西EGFP荧光绿色茧转基因家蚕品种资源库,合作开展亚热带荧光绿茧转基因家蚕基础品种研究。向院士让其团队把嘉陵16号、嘉陵30号等一批桑树品种资源提供给广西。

多年来,向院士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设置方面给予广西大力帮助和支持。向院士还积极帮助广西争取更大的科研平台,向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提议,并请翟院长一行到广西考察蚕桑生产发展,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认可和支持,在蚕业总站挂牌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广西)。同时在向院士及其团队的大力帮助下,农业部桑蚕遗传改良科学观测实验站、亚热带蚕桑育种与种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等一批科研平台的建立先后在落户广西。

向院士还经常在全国会议等不同场合,号召全国蚕业界专家支持广西。他说“广西占据全国蚕桑产业近一半的规模,但由于起步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全国蚕业界的专家应经常到广西考察指导”。他还开玩笑地说:“要是广西蚕桑垮下去了,大家的饭碗也就保不住了”。在向院士的倡导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等全国知名专家纷纷到广西指导工作,帮助广西发展。

4 多元发展 高屋建瓴

蚕业总站的成果馆内陈列着桑果酒、桑叶茶、桑枝食用菌、桑果桑叶系列食品、桑枝生物质颗粒燃料、蚕丝被等物品。这些产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向院士及其团队一直以来宣传这些理念的结晶。

本次研究选择使用SAS9.2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型分析[3],鸡的行为数据先采用反正弦转换,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大数据选择正态分布检验,对不合格的数据进行相应转换和多重比较后,以P<0.05表示差异性显著,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早在2002年,向院士在广西优质高产蚕桑技术高级研修班上就提出蚕桑产业要多元化发展,产业的命运不能够光靠传统的缫丝织绸,不然,种桑养蚕就像过山车一样,茧价升高产量就上去,茧价低就又下来了。所以,当时他就提到了蚕桑副产品的利用,他说山东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就很好,蚕蛹做蛹蛋白就比直接作饲料价值要高,蚕蛹、蚕丝在医药上的应用当时也都提出来了。他的理念就是除了种桑养蚕的主业外,也要发展蚕桑副业。他说:“广西在桑枝、蚕沙、蚕蛾等蚕桑综合开发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远远不够,要拓宽思路,着力开发桑、蚕、蛹、蛾、茧、丝的新用途,形成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生产链,提升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2]。”

2003年,向院士到广西横县考察。看到废弃的桑枝到处堆放。他说:“桑枝如果不妥善处理,若干年后会成为蚕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甚至成为公害。其实桑树全身都是宝,桑枝可以做食用菌、造板、造纸和做生物质能源。在四川、江苏都有桑枝食用菌的成功案例,浙江安吉有一个厂家用桑枝来做纤维板等。这对我们处理废弃桑枝有很大启发,之后多年广西一直按照向院士的思路来推进桑枝的开发利用。在桑枝食用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广西桑枝食用菌鲜菇鲜菌总产量16万t,产值9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3]。

2006年起,尤其是2007年、2008年,在全国蚕桑行情低迷,茧丝价格下滑时,向院士在不同场合给大家鼓劲。他指出,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各地在蚕桑资源副产品的加工利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创造了一定的效益,已不再是简单的副产品的加工利用,而应当作为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来抓,到后来他又提出了蚕桑资源综合应用的理念。除了桑枝外,向院士还经常提到蚕桑生产的另外两个大宗副产物—蚕沙、蚕蛹。蚕沙如果随意堆放,不但关系养蚕安全,而且还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如今,在向院士的指引下,广西出现蚕沙了集中无害化处置腐熟后做有机肥、做农村沼气原料、工厂统一收集做有机肥或提取叶绿素,栽培食用菌等多种模式,实现了生态循环利用。近年来,广西的缫丝厂一部分是鲜茧缫丝,目的是在缫丝的同时使蚕蛹实现高值化利用,缫1t丝大约可得4t蚕蛹,每吨可卖6 000-10 000元。蚕蛹销售至山东做成休闲食品出口韩国等地。2015年广西鲜茧缫丝产食用蛹约6万t,产值约4.5亿元,规模效益位居全国首位[3]。

“十二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东部蚕区蚕桑生产比较效益有所下降,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蚕桑生产继续呈现下滑态势。期间,向院士多次提出蚕桑生产不要在“一粒茧”、“一根丝”上吊死,丝绸产业要融入大纺织,蚕桑产业要融入大农业的思路,建议广西要未雨绸缪,积极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3年8月,向院士还专程陪同棉花专家喻树迅院士到广西开展我国纤维作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题调研,共商如何使丝绸产业融入大纺织的发展大计,为推进广西纤维作物(棉、麻、丝)产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经过多年的研究,2014年向院士把桑树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升到桑产业开发的高度来讲。他说桑树的饲料用、食药用、生态用三大功能值得深入研究和抓紧抓好。在饲料开发方面,以桑枝、桑叶等用于畜禽饲料,饲养牛、羊、猪、鸡、鸭、鱼等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案例,对提升产品品质有很大帮助。2014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古巴访问期间,把广西的桂桑优12、桂桑优62的种子等作为国礼赠送给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他们将桑枝、桑叶主要用作草食畜禽动物饲料。向院士还让他的团队成员黄先智副研究员帮助和支持广西桑树饲料开发项目。向院士说桑椹是优质水果,可制作果汁、果酒和系列健康食品;桑枝条富含有机质,可用于栽培食用菌;桑树还有许多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认为可以带来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4]。70多岁高龄的他还亲自带队,两次前往新疆南部考察,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考虑如何把桑树作为生态治理的树种。他说:“桑树对各种不良立地环境也有很强的耐性,桑树既是很好的经济林木,也可用作生态治理。目前许多地区将桑树用于石漠化、沙漠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和矿区尾矿复垦。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治理中,桑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2014年12月,蚕业总站迎来了建制50周年,在成就展示汇报会上,向院士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提及了桑树在饲料性、食药性、生态性方面开发,他说这三大功能如能很好地开发将前途光明、前景广阔。这些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危朝安副书记的认可,2015年初作出了“立桑为业”的批示。于是老树发了新芽,一个新产业就此提上日程,描绘了一条多元拓展转型升级的崭新道路。

2015年3月,向院士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召开的桑树开发多用途及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会议,按照广西提出的“结合生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引导传统桑树向多用途桑发展”的要求,献计献策。两个月后,向院士又出席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承办的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场会,并在会上作了《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建立现代蚕桑产业体系》的专题报告,号召全国蚕业界和广西一道,正式吹响“桑产业”发展的号角。

向院士还提出:广西蚕业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鼓励广西蚕桑产业要积极融入大开放、大交流、大合作的国际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向院士的倡导下,广西与越南、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和印度、日本、古巴、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先后邀请多位国外专家到广西进行专题讲学,多次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外参加先进技术培训、参加国际会议和交流考察,派出专家到国外进行蚕业技术指导及技术援助等[5]。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广西蚕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下一步,广西蚕业将乘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走得更宽、走得更远。

5 印象点评 勤低高远

一杯桑叶茶散发着清香,袅袅弥漫,带着田野的韵味,雨露的轻柔。一群人在会议室里,桑叶茶的芬芳中,回忆向仲怀院士与八桂的“丝路”情缘,这是他们共同的故事,是他们一路走来,蚕、桑与丝的故事。

蚕业总站原站长胡乐山研究员娓娓道来他与向院士的故事。他说,前段时间刚去西南大学参加学校110周年校庆,向院士在这期间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做了一个既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报告,内容十分精彩。我最早认识向老师还是学生时代,1962年进入西南农学院时,他还是蒋同庆先生的助教,当时给我的总体印象就是这个人个子不高,但是做事很敬业。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向老师还一直坚持默默无闻、一心一意地从事科学研究,坚持保育了100多个家蚕品种资源,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他就参与或主持发表了有影响力的家蚕遗传学文章20多篇,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他入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又当选西南农业大学校长,一直干到了2003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年轻时的勤奋努力和日后几十年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的顽强精神是分不开的。

胡乐山谈到:有一次我与向院士下乡考察回到南宁,天色已晚,我说这么晚了我们去哪里吃个饭吧。向院士说不要,我就想吃一碗家乡的小面,然后就真的跟我去家里煮了碗面吃。向院士的平易近人以及生活简朴可见一斑。

最让广西蚕业界人士感动的是向先生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又是西南农业大学的校长,那么大的年纪,连续十几年每年都到广西考察指导,在不同的场合都号召全国专家支持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真正把支持广西蚕桑产业当作自己的重要工作。

大家称赞向院士是一个战略家,他的思维之纵横和眼光之独到,是一般人不具备的。他考虑问题不仅局限于种桑养蚕,且还涉及加工、市场、贸易、生态等,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他也在考虑。他考虑问题不仅局限于眼前,更是着眼于未来,如二三十年前他就有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桑树生态利用的远见卓识。向院士一辈子都认认真真在做人和做事,认认真真地对人,很真挚,心胸很开阔,与他接触过的人都对他怀着深深的敬意。

在广西蚕业人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勤勉的、吃一碗小面就满足的院士向我们走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原厅长、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张明沛对向院士有着总结性的认识。他说,向仲怀院士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低、高、远。

低就是低调:向院士对广西支持很大。最早接触向院士是在2004年鹿寨“东桑西移”暨广西蚕业发展研讨会,从那次会议开始我就觉得向院士最可贵的是非常低调。每一次来广西指导工作,我说要去看他,他都说你当厅长那么忙,不用管我,我过来就和专业人员一起商谈、研究。像他院士这种身份,一是到广西来不想惊动自治区领导,二是一定要深入基层去指导,三是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是低调、实在、真诚地来帮广西,为广西桑蚕默默无闻,不讲价钱,不讲得失,不讲领导会见。他说向院士生活很简朴,衣着非常普通简单,他吃饭要求不高,住宿、坐车等都不讲究。他不喝酒,更不讲究喝好酒,非常朴实、朴素,非常独特。

高就是思想境界高、知识水平高、战略眼光高。他说向院士为广西做事从不讲报酬,请他当顾问需要多少钱,他从来不讲。向院士科学研究很严谨,专业技术水平高,带领的团队在家蚕、桑树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用于指导广西蚕桑生产。他不光考虑茧、丝、绸,还从桑树的饲料、食药、生态等多功能考虑,从帮扶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角度考虑,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同时他考虑问题很有战略眼光,他说广西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更要把蚕桑资源吃光斩尽,发挥种桑养蚕最大最好的效益。他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长,不仅仅是种桑养蚕,还提出要跳出蚕桑抓生产。他是一个高素质、高水平、高境界的大专家、好领导。

远就是着眼长远,有着远见卓识。他经常对我们说,要站在更高层面想得更长远,从品种品质品牌,从良种良法产业化,从农业工业市场等都要考虑长远。他对我说:“不能在蚕茧价格不好时就不干,价格好时就拼命地干”。这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考虑长短结合,兴旺发达的时候不要趾高气扬,低潮的时候不灰心气馁。有了向院士“撑腰”,我抓桑蚕的底气也足了。一个大科学家非常严谨、实在、到位,水平非常高,更重要的是那么真诚,能够得到他的真传。

最后,张厅长说了一句肺腑之言:“向院士为广西桑蚕产业的发展倾尽了自己的力量,没有他的帮助和支持,就没有广西桑蚕产业的今天,我们怎么感激他都不为过,我们授予他的‘广西蚕业发展特别贡献奖’分量还太轻”。他希望向仲怀院士的思想、学识和成果继续在广西传承并发扬广大。

蚕业总站的年轻人非常感动的是:向院士在作报告、讲话、讲课时让我们不要叫他院士,说叫老师就挺好的,这样更亲切。

几十年来,向仲怀院士在广西的山水间,留下了一行行足迹,洒下一路汗水,所到之处,蚕桑产业都会蒸蒸日上。他就像透过人参果树洒下的那一抹温暖的阳光,照亮我们的人生,他用他的学识,他的情怀,让八桂大地闪耀着一条光彩夺目的坚实的丝路。

[1] 向仲怀.论“东桑西移”与东西部合作[J].广西蚕业.2004(增刊):26-30.

[2] 乐波灵.向仲怀院士考察广西蚕业[J].蚕学通讯,2007,27(2):59-60.

[3] 袁琳. “多条腿”走路 开可持续新局——我区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面面观[N].广西日报,2005-12-02(11).

[4] 向仲怀.立桑为业 拓展提升[J].蚕业科学,2015,41(1):1-2.

[5] 乐波灵,虞崇江,李燕飞,等. 广西蚕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J].中国蚕业,2016,37(1):36-40.

* 资助项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专项(No.CARS-22-ZJ0106);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专项(No.CARS-22-SYZ19)。

猜你喜欢

蚕业蚕桑丝路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丝路梦
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