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大学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

2016-03-25,张

关键词:通识哲学价值观

陈 琳 ,张 亮

(南京大学 a.软件学院;b.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论中国大学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

陈琳a,b,张亮b

(南京大学 a.软件学院;b. 哲学系,江苏 南京210093)

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应在中国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围绕现代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科学的理想信念,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批判思维训练,帮助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

通识教育;哲学;教育改革;大学教育

通识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其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教育界为了弥补大学的学科分类太过专门的缺陷,提出了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界开始反思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学理念,通识教育进入人们的视野,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已成为基本共识,认为大学并不只是一种专业教育,更主要的是要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公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1]纲要从战略层面,揭示了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说明了在中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为我们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

而哲学通识教育在高校通识教育中自有其重要性。其一,哲学的无用之用就在于教育,它使人们认识到“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最终“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二,通识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完整的人,所以“哲学教育不仅天然地具有通识教育的属性”而且内在地构成了通识教育的核心和基础[2];其三,就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也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哲学通识教育。因此,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内容是哲学通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大学应该如何全面深化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

一、当前国内哲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发展较早,较为成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哲学界在哲学通识教育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系统的、成熟的有关哲学通识教育的研究。基于自身的哲学通识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当前国内哲学通识教育存在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一,缺乏本土化纲领的指导。目前,中国哲学通识教育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宏观层面的指导,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规划和协调,没有系统的体系作为指导。不少专业教师都是在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匆忙上阵,尚不清楚通识教育的目标,且课程内容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思考和合理的规划,仅沿用以往专业教学的经验开展通识课程教学;尽管有老师对通识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思考,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其原因皆在于我们的通识教育缺乏本土化纲领的指导。国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较早,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就发表了《耶鲁1828报告》,开始施行通识教育。不过他们当时更多的是在引进、复制欧洲的通识教育,直到1943年,哈佛大学发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后,才算真正找到了符合美国大学需要的本土通识教育模式。对于中国大学而言,不能照搬照抄国外通识教育经验,应当吸收国外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大学的实际,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之路,建构一套符合中国大学实际需要的通识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制度规范[3]。

第二,脱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甚至走到中国教育基本目标的对立面。目前,在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去意识形态化的价值中立教育,是对过去以政治价值观为主导的专业教育模式的一种替代。这一观点抹杀了主流价值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现代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在内,仍应发挥价值观引导的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就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通识教育决不是一种消除主流价值观引导的中立教育,相反,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如果缺少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通识教育必然会失去方向,沦为各种腐化思想的温床;反过来,如果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那么这种通识教育必然是一种失败的教育[3]。因此,哲学通识教育应紧密围绕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来进行。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教育之中,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承担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现实教育中,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没有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甚至走到中国教育目标的对立面,背离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也背离了哲学通识教育的初衷。笔者认为,哲学通识教育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充分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脱离学生实际。哲学通识教育要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味地迎合学生,要了解学生对哲学通识课程的三种需求:(1)教育需求。学生渴望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学生还渴望在哲学通识课上了解哲学经典以及阅读经典的能力。钱理群说:“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南京大学推出的“悦读经典计划”就是通识教育的一种新途径。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贯通古今历史,融会中外文化。(2)现实需求。当代大学生往往带着关于社会、人生的困惑走进哲学通识教育[2]。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希望在课堂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希望课堂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解答人生的困惑,让他们明白生存价值的意义所在。(3)发展需求。哲学教育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升华。因此哲学通识教育除传授知识给学生外,还应该增加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身。

二、立足本土教育,科学设计哲学通识教育内容

哲学通识教育想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在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科学合理的内容,培育真正符合中国主流价值观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现代公民。基于已有的实践,笔者认为哲学通识教育必须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科学的理想信念。哲学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大学生中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5]。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的理论思想,就是要我们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所以说,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把理论思想作为其产生的坚实基础。我们的理想信念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把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的“看家本领”[6]。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4]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激励并指导我们开展有益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体现主流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在职责和使命。大力弘扬本国的主流价值观,可以说是大学教育的通则,也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惯例。教育说到底只是一种方法,价值观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源,只知其法而不知其源,难免会失去教育的本真。1947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名为《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的报告书中指出:“普通教育应该给予学生能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正确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并明确规定课程目标为“保持与扩大美国社会必须的伦理和社会价值”。这表明,通识教育本身就包含主流价值观教育,两者是内在一致的,如果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与主流价值观相悖,那么,这种通识教育必然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教育[7]。哲学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体现了其在主流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二者在理念上是相契合的,共同指向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因此,哲学通识教育应成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使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成为哲学通识教育的基本职能。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的高度凝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是一种处世的标准,指导我们的言与行。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为此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他还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8]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哲学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使主流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之中,使主流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相结合,并能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信仰和完善人格的人。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8]因此,哲学通识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投身实践,使他们成为主流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的人,应当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知道我们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明白我们是一个只有作为一个中国人才能成为受到其他民族、 国家、地区的人们尊重的现代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9]因此,哲学通识教育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还应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儒、释、道蕴含着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积淀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以精深厚重的气质和智慧[10]。这是现今人文主义情怀欠缺的西方世界所不能及的。因此,哲学通识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使命所在,责任所在。以南京大学为例,南京大学哲学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孟子研讨”“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等课程,以及开展已有8年之久的南大哲学系国学启蒙班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当代大学生认知和亲近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深刻领悟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我们不仅要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影响中国,更要影响世界。

第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批判思维训练。哲学通识教育应该让大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反思的质疑和批判精神。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一书中说:“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批判。”这说明,学哲学是锻炼和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恩格斯也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1]哲学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对人处理和驾驭外部生活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成果进行的反思、总结和概括,它能培育人的理性和批判思维。而批判思维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知识是对过去的总结,是人们已有的共识;而想象力是打破固有模式和惯性思维,是创新的开端。他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批判思维。因此,哲学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的批判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出有创造性的见解。那么,我们具体在哲学通识教育中如何培养批判思维呢?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反思是批判思维的本质特征,批判思维也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培养出来的。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中也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对既有经验和现实对象的反复思考。”[12]也就是说,“反思”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既然哲学具备这样的本质,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到,这种反思、批判的思维特点可以贯穿于哲学通识教育的全过程。

第五,帮助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不仅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指明了方向。成人就要成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2]。哲学通识教育应该开设相关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异国的历史和现状、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异国文化和异域文明有一定深度的了解,真正“认识世界”。最终能够使全人类的优秀思想资源充实学生的心灵[13]。事实上,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大学生对于西方的哲学、宗教也有着浓厚的兴趣[2]。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平台,引导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高度决定视野,所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是如此。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视野有多宽,你未来的成就便有多大。世界眼光是一种看问题、想办法的胸怀、视野和境界。世界眼光要求大学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了解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先进文化;以合作的精神去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尊重差异,学习与世界他国人民交往的技能;以和平的信念去关心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世界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力,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敬畏中国。最终使自己成为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与世界眼光的现代人。

三、加强、改进哲学通识教育过程中应当妥善处理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除了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外,还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是哲学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不管是哲学通识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教育对象是一致的,教育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承担着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任务,唯有充分发挥哲学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优势,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从提高教育的效率来说,应通盘考虑哲学通识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互联互通,避免大量的重复。思想政治教育为哲学通识教育指明了政治方向,哲学通识教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活力,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智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两者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是哲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管是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都要消除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应该说,两者都非常重要,都是实现我们人才培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对哲学通识教育和哲学专业教育的定位要明确,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互融互通。在教育内容的设定上,哲学通识教育可以偏向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受众群体应该是全校学生;哲学专业教育可以偏向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纵向深入的研究,受众群体应该是哲学专业的学生。

第二,在中国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哲学通识教育的“本校化”。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理念,在各类大学中应该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由于每所高校条件不同、任务不同,需要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各个高校应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需要等实际,制定符合本校人才培养需要的通识教育纲领,也就是我们提出的“本校化”。具体来说,国内的研究型大学重点是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所以哲学通识教育可以从拓展学生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等角度出发,多开设一些涉及中西方文化、培养批判思维、逻辑思维的哲学通识课程;教学型大学主要以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即高级专门人才)为重点,注重人才的实用性,所以哲学通识课程的开设可以偏重社会科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为毕业生踏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理工科院校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以实现文理互补;文科院校仍然需要哲学通识教育,因为哲学是基础,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和人文精神,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实现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的统一。哲学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有一套符合中国大学教学特点的本土化纲领进行指导,这个纲领应该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它可以为中国大学开展哲学通识教育指明方向,为哲学通识教育的成功实施准备条件。这样中国的哲学通识教育就不至于走偏,走样。在相对稳定的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各大学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动态调整。每个大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每个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兴趣、爱好和擅长点都不一样,老师可以根据所要教授的学生的特点,对教育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外部环境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内哲学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国外一些先进理念也在不断传入,对此,我们也可以适时对教育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更新,使教育更具科学性、前瞻性。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哲学通识教育在符合中国通识教育理念的情况下,在国家和教育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调整和更新,实现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的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

[2]张亮.我们应当提供什么样的哲学通识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4):154-157.

[3]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80-8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6]孙正聿.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J].党建,2014(5):33.

[7]孙乐强.通识教育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58-61.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9]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10]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1):6-10.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5.

[1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

[13]孟振华.哈佛大学新版哲学通识教育的特点与有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201-204.

(责任编辑胡志平)

The content reform of philosophical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

CHEN Lina,b, ZHANG Liangb

(a.SchoolofSoftwareEngineering;b.DepartmentofPhilosophy,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P.R.China)

Philosophical gener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should be design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China’s localization program and the students’ practical needs. It should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ideals and beliefs, reflect the mainstream values, carry forward the f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vide the critical thinking training, and help students develop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a global vision.

general education; philosophy; education reform; university education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4.026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陈琳,张亮.论中国大学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06-211.

Format: CHEN Lin, ZHANG Liang.The content reform of philosophical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6(4):206-211.

2016-06-03

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哲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历史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2015/01/01);大学素质教育专题研究课题“中国特色的哲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CALE201630)

陈琳(1982-),女,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高等教育学研究;张亮(1973- ),男,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哲学通识教育研究。

G40-032

A

1008-5831(2016)04-0206-06

猜你喜欢

通识哲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菱的哲学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