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的东方哲学精神——建筑本土化研究之一

2016-03-25PhilosophicalSpiritofArchitectureintheEast

重庆建筑 2016年2期
关键词:本土化建筑师空间

Philosophical Spirit of Architecture in the East

尹国均(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重庆400014)



建筑的东方哲学精神——建筑本土化研究之一

Philosophical Spirit of Architecture in the East

尹国均
(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重庆400014)

摘要:该文通过对安藤忠雄的建筑思想与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的艺术实践,寻找出东方本土建筑的哲学根基与内涵,提出本土化不是民族化、也不是乡土化;本土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场地、材质、文脉、地形地貌、空间、气候、光影、现代性、民俗和人文关怀等要素的集合研究,是具有抽象和现象学以及哲学性质的思想结晶。

关键词:安藤忠雄;“本土化”的精神分析;东方建筑的哲学精神;后殖民国粹

Abstract: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thoughts of Tadao Ando and the artistic practice of young architec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hilosophical root and context of the local architecture in

the East are explored with the concept of“localization unequal to nationalization or provincialization“. Localiz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field, material, culture, terrain, landscape, space, climate, shadow, modernity, folklore and humanism, and on abstraction, phenomenology and thoughts of philosophy.

Keywords:Tadao Ando;psychoanalysis on localization;philosophical spirit of eastern architecture;postcolonial quintessence

1 本土建筑的哲学内涵

场地、材质、水空间、光影与气候,环境的要素就是建筑本土化的要素,这是一种更抽象的符号,而不是肤浅和简单的图案,这就是本质上的现代化。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现代性方面安藤忠雄是东方文化中的典范。

在建筑与都市关系问题上,安藤提出了动线问题,他将建筑物朝向水开放,面对自然开放,这是对日本本土建筑的深刻理解。这个空间直引入水空间或者连接亲水空间。水是灵动的空间构成因素,也是日本本土建筑环境中最重要的母题。在日本本土园林中,水空间是文脉。

安藤在设计时思考的建筑本质是:材料,如清水混凝土,日本本土喜闻乐见的实木,这是文脉。

清水混凝土和玻璃实木构成的几何体,在日本本土民居中,是用木框、白纸、水平方向空间开放与自然直接联系,这种纯粹的几何体与自然交融是日本本土建筑的灵魂,安藤进一步提纯了这种灵魂。几何形体构成了取景框。从而光就在自然和几何体中变成了一种生命的动线。

不是简单的本土材料的直接采用,而是空间创造。安藤特别地采用了同是东方精神的自然,中国叫对景,这种自然观有点东方的道的意味。于是,我们知道安藤的建筑有几个灵魂:水、实木、清水混凝土纯粹几何形、自然的景,这是他的建筑常用元素,这种元素是日本园林精髓。我们说安藤的清水混凝土来自柯布西耶,而他的空间元素却是日本本土建筑的灵魂,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本土化。而安藤建筑的另一个要素就是墙体,他的墙体在都市中有表现出封闭和隔离,这与他开放的自然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他说:“墙体无疑表现为侵入性的,在沉寂中具有一种暴力的因素”。“室外环境被不可置否地切断了,一个新的独立的世界在内部诞生”。这种“封闭”和“院”的要素本质是也是东方的灵魂。

抽象和感觉是对灵动的光和风的理解,空灵本就是东方建筑的灵魂,而空灵的直接表达就是光和风,空透、空灵是通过光与风来表现的,这就是建筑的“戏剧性”,光的构图、线条、结构与色彩和时间。他说:“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安藤建筑的“本土化”精神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其形式探索的成败与否,中国建筑师要探索本土化,起码的要求是对本土文化的深刻体验和理解,只有具备了这个先决条件,才有可能深入探索本土化,而不是外在地选用符号、图式的拼贴,或者仅仅是选用本土材料的结合,正如安藤所说:“我所能做的是把现代建筑往前推进一点,请去发掘他的各种可能性——去使用那些被它遗忘的东西。建筑必须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与城市和社会发生关联,避免沉溺于诸如历史性或符号学之类的处理技巧”。

同样作为东方建筑师,安藤的作品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譬如,安藤的另外一个建筑要素就是“庭院”,庭院与园林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同时就引入光、风和雨,注意“雨”也是自然灵动的要素。墙体隔离城市的喧嚣,通过庭院引入光和自然。安藤对建筑的光有着深刻理解,他谈到了光与黑暗意识,逐渐消失,冰冷的触觉和恐惧,笑声、摇曳……这些描述光线的词汇表现出安藤的敏锐和丰富的学养,其中尤其是文学性、绘画性,也就是诗性。这是安藤意识中对光的记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安藤提到他设计中逻辑与非逻辑的平衡关系,他承认非逻辑的作用。而且他思考了他的建筑意义超越物质的几何体界限。他用少量的几何、材料、和质感作为建筑表现手法,和纯粹空间,不直接反映功能的纯粹空间。安藤建筑哲学才是深刻地涉及到建筑本真和建筑语汇,值得注意的是“语汇”不是外在物质的“符号”。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在建筑的意义问题上,我们的确不能赋予建筑太重意义的负担,建筑本质是仅仅只是形式而已,甚至是形式的游戏而已,其中充斥着潜意识、非理性、文学性和绘画性。

同样场地和“空无”这个极其抽象的哲学问题,几何形框定的自然引入光和影,这是一种无与有,这其实是“道家”思考,一种对自然、大地的思考,也是空间思考。其中地形、场地空无即虚空间,空无对建筑的意义就是所谓的“力场”,一种无限的虚空。安藤认为,建筑的实体是墙体、材质、风景、一种抽象空间,我们认为是一种纯粹形式,一种单纯的形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形式。安藤给我们的启示是同为东方建筑师如何理解本土化建筑本质。他是个建筑师,他不需要逃离西方、东方、东方主义、后殖民、现代性或者本土化,他用体验生命的敏感、深刻理解建筑设计。

“连战连败”表达了安藤坚定信念和职业操守,也表达了对建筑的尊重和敬畏。他不必要因为失败而改变自己,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敬重。安藤曾认为,“如果一个建筑不能得到实现,建筑师应该保留他的超前思想,它会在别的地方变为现实。回顾那些未能实现的方案,我意识到所有的思想都是推动我不断前进的力量之源”。

2 东方哲学精神是本土建筑之魂

这就是东方的哲学精神:灰度、禅意,这里表现出的东方建筑思想是日本建筑高于中国当下建筑的地方,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简单的把本土的图案、木构和竹子、枯山水、鸟居、瓦屋顶坡屋顶、艺妓、和服拿到国际上去表演以迎合国际主流文化霸权的口味,以期获得一席地位。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达到日本建筑高度,那就是因为我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太简单,我们缺少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研究和理解。说到底,就是文化水平太低,整个人文学科以及人文关怀的丧失,整个从中学到大学的理工科化院系调整带来的文化价值和修业的缺乏。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出现一批代表性本土化实验的建筑,他们是:杭州·王澍·象山校区,本土化实践,重塑废弃瓦片造园理念盖房子,这是一个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在象山校区,王澍大量使用了当地废弃的旧瓦,至少50年以上的历史就已经有了。除了江南造园的原则外,保留本土记忆、文脉,也有当下欧美改造和保护旧建筑的意味,这种方法非常值得动不动就摧枯拉朽大拆大迁的城市化大跃进运动的警醒和借鉴,摧毁文脉、特色、记忆,结果是千城一面。超越了仅仅只是用材本土化;南京·张雷·砖房、本土化实践:砖房子就在粮库外围沿湖而建,取材于当地红砖。它们朴实、真实、便宜、有趣;北京·崔恺·德胜尚城:对胡同的延续对城楼的尊重,平展、内向、高密度的空间布局,青灰内敛的色调,对应于城楼的视通走廊,以及着意复建的古建筑小品……老城空间肌理的延续。一种内向型的空间,走进它的过程似乎在完成一种“回家”的仪式,无可否认,这几个代表性建筑是中国建筑本土化的前沿和希望。

当然,这种本土化后面隐藏着多种文化因素,特别警惕滑入民族主义中去。

艺术家、画家的大碗面结合占领了中国当下建筑美术的前卫、实验、实验资源,这一部分人分析起来很复杂。他们一方面打着反体制幌子又以不同手段去适应谄媚体制、他们总是贩卖,向国际贩卖中国本土传统、又向国内贩卖深奥的国际理论,冒充实验、前卫、国际大腕,这种左右逢源、占有资源,反体制化有在体制化中、在国际活动舞台倒卖中国本土、传统和民族化、民俗化,又言必称现代性。

在关于瓦园的对话背后,是建筑师王澍与艺术家许江持续五年的对话与合作,他们共同在宁波美术馆的改造重建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独特的思考与主张。

坚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朴素的造化之链中体会中国本土的营造方式(传统中国建筑、园林),为中国的城市建造走出一条重建文化根源的返乡之路(复辟之路,回到封建主义士大夫生活,这是一种江南才子对游山玩水的眷恋,这既不是思想也不是心灵),这种思想与心灵的交流呈现在象山校园,呈现为一种以内心山水诗意相沟通、从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域气氛。在这种自然山水和人居诗意的陶诵之中,建筑师王澍围绕浙江宁波一座名为慈城的江南古城持续了五年的研究,王澍主持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在那里指导完成了2万余平方米的文保古建。与现代建造技术结合,以新的小型建筑实践传统工艺的革新,实验最小限度影响自然的建造方式,实验一种可能打破城乡建筑分离对立的建筑范式和营造体系。这种小型实验在宁波美术馆和象山校园15万平方米的新建筑建造中证明了它作为一种基本范式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而在小型实验与大规模建造间的反复印证已呈现为与躁动近利相反的工作方式。《瓦园》的营造,既是两位艺术家的内心山水诗意的新一次契合,又是这种循环实验发展着的一个以小见大的环节。

江南园林借尸还魂一跃而变成了中国文人在国际舞台上被贩卖的具有“现代性”、“后现代”,成为了中国城市建设和中国建筑的代表。但是,江南园林本质是农业文明、大地主、封建主义的、极少数人的建筑,也是江南才子佳人的兴之所至,他不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或者中国现在特有的中国文化、中国国情。而且这种美学还暗示着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某种暗合。精英知识分子们宣扬儒家复兴、到处建立孔子学院不谋而合,本土化由此演变成后殖民国粹。

责任编辑:黄定坤

作者简介:尹国均(1957-),男,重庆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哲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9

doi:10.3969/j.issn.1671-9107.2016.02.060

中图分类号:TU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07(2016)02-0060-02

猜你喜欢

本土化建筑师空间
胖胖的“建筑师”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当建筑师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