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神圣化:普罗提诺的理性哲学研究
2016-03-25陈中雨
陈中雨
生命的神圣化:普罗提诺的理性哲学研究
陈中雨
摘要:《九章集》一卷一章《生命是什么,人是什么?》是普罗提诺去世前夕的作品。文章在追问情感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解释了情感的本质,并将灵魂分为灵魂的低级部分和灵魂的高级部分。普罗提诺认为人的情感来源于身体的感觉,身体的感觉是灵魂的低级部分与肉体结合所产生的存在。人是理性的灵魂存在,人应该与身体的非理性感觉相分离,在智性灵魂的指导之下产生理性的行为活动。智性灵魂所形成的活动即是理性的人,是灵魂的高级部分。在智性灵魂的视域下,普罗提诺用理性和净化,治疗身体的非理性情感。
关键词:普罗提诺;理性哲学;灵魂;肉体;情感;理性;净化
普罗提诺是罗马帝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九章集》是其生前的论文总集,共五十四篇文章,由其学生坡菲利编撰而成。《九章集》一卷一章《生命是什么,人是什么?》是普罗提诺去世前夕的作品,在写作顺序上,排在五十四篇文章的第五十三位。阿姆斯特朗(A.H.Armstrong)在导言中说:“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建构高级灵魂或真正的自我的无情感性,与我们的动物本性相分离。肉体与低级灵魂的混合具有欲望、恐惧、罪和痛苦。”[1]92从论文的撰写方式和表达内容来看,其矛头直指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因为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主要观点是:“灵魂不能和肉体分离”[2]32,“灵魂就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2]31。在普罗提诺看来,这样的灵魂是可朽的,失去了其纯洁性和高贵性,不能指导人的理性行为活动。普罗提诺通过对灵魂与肉体关系的探讨,分离出智性灵魂。在智性灵魂的视域下,他探讨了理性和情感,以及“人是什么”的本质性问题,形成了“理性的人”和“德性的人”的观念。
一、情感的来源
情感源于哪里?毋庸置疑,身体。没有身体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情感。在古希腊,身体是一个复合性概念,身体由灵魂和肉体组成。情感源于身体的哪个部分?灵魂,还是肉体,还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普罗提诺认为:情感源于感觉,感觉源于灵魂低级部分与肉体结合所形成的生命体。那么,情感是否有本质?情感的本质是什么?
在《九章集》一卷一章《生命是什么,人是什么?》中,普罗提诺开篇就问:
“快乐和悲伤,恐惧和无耻,欲望、厌恶和痛苦,它们是谁?它们或者属于灵魂,或者属于使用肉体的灵魂,或者属于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结合在两种意义上被理解:一是混合;二是由混合产生的不同的事物)。同样,我们也要考察意见、理性和行为,看看它们是否与情感有一样的所属,还是属于真正的意见和理性,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不同的事物。我们也要考察智性行为,看看它们是怎发生的,它们属于谁。”[1]95
在这种追问中,普罗提诺就跳出了情感,而是把情感当作一种被生产的对象。而生产者是谁?普罗提诺指引了三条路:灵魂;使用肉体的灵魂;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普罗提诺分别考察了这三条路:
首先,情感是否属于灵魂。普罗提诺认为:如果灵魂和本质的灵魂是不同的存在,那么,灵魂将会是一个混合的存在,那么承认灵魂之中拥有情感就没什么奇怪的。如果灵魂和本质的灵魂是同一的,灵魂就是一种形式,灵魂就是不朽的事物,它不会受它赋予的肉体活动的影响,它不会接受它所赋予的存在所产生的情感,它只会接受来自高级原理的影响。所以,情感根本就不会影响灵魂。灵魂甚至不能感觉,因为灵魂有自己的本质活动。普罗提诺说:“感觉能够接受形式,或者肉体的情感。”[1]99因此,灵魂使得肉体具有活动,感觉是肉体的存在,灵魂并没有受情感的影响。由此可知,如果把灵魂当作一种形式,灵魂不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喜、怒、哀、乐、爱、恶、惧的情感跟灵魂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把灵魂本身当作一种混合性存在,那么灵魂本身之中就具有这些情感,而这种灵魂更像是使用肉体的灵魂。
其次,情感是否属于使用肉体的灵魂。普罗提诺认为:“如果灵魂将肉体作为一个工具,它就不用承认来自于肉体的情感。工匠是不会受他们的工具的情感的影响。”[1]99如果工具的情感可以影响工匠,即:看的人受看到的事物影响。那么来自肉体的情感如何能影响灵魂呢?因为灵魂是使用肉体的存在,普罗提诺说:“因为一个是使用者,另一个是被使用的,它们是两个分离的事物。”[1]99灵魂和肉体在哲学区分之前一定存在一种混合,他说:“我的意思是一部分是分离的,这部分使用肉体。另一部分和肉体混合,在灵魂使用的层面上。”[1]101由此,普罗提诺将灵魂进行了细分,认为:一部分灵魂是分离的,另一部分灵魂是与肉体结合的,分离的部分使用与肉体结合的部分,分离的部分不受与肉体结合的部分影响。在使用论意义上,普罗提诺与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中的说法有些相似,亚里士多德说:“如果灵魂有部分,那么灵魂的部分也是不能和肉体分离。因为他们中有一些部分的现实不过是肉体部分的现实而已。有一些部分也许能够分离存在,因为它们根本不是肉体的现实。”[2]32由此可知,普罗提诺通过分离论和使用论的探讨,认为:情感不是源于使用肉体的灵魂,因为在使用的意义上,一定还有一种混合的存在。
再次,情感是否源于混合。普罗提诺说:“假设有一个‘混合’,如果是这样,坏的元素肉体将会得到改善,而另一个元素灵魂将会变得朽坏。肉体通过分享生命得到改善,灵魂通过分享死亡和非理性而变得朽坏。”[1]101普罗提诺认为混合使得灵魂和肉体进行了折中,他说:“肉体接受了生命,肉体分享了感觉,情感源于感觉。”[1]101他还表达了另一种可能性:“也有可能交织物原理不受影响,因为灵魂可能反复穿梭肉体而不受肉体情感的影响。”[1]103如果是这样灵魂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走向了第一种灵魂的研究,情感不会源于灵魂。普罗提诺对“生命”做出研究,以防止灵魂和肉体的交织问题滑向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与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中通过“形式-质料”解释“灵魂-肉体”不同,普罗提诺强调灵魂并没有沾染肉体的情感,灵魂问题转化为了守护灵的问题。回到第一点中提出的灵魂是一种混合的存在,普罗提诺将灵魂分成灵魂的低级部分和灵魂的高级部分,前者与肉体结合,后者与肉体分离。灵魂的低级部分与肉体结合,形成联合体,具有生命,情感源于生命体的感觉。普罗提诺还分离出宇宙灵魂,超越于身体中的灵魂,成为指导宇宙运行的灵魂。
综上,情感源于灵魂的低级部分与肉体结合形成的生命体,但普罗提诺对两种情感格外的关注,即善和爱。他说:“善不是联合体的情感,而是灵魂的情感。善是真正的情感,一种理性的考查也不能将他归于联合体。”[1]107“有些爱属于联合体,有些爱属于内在的人。”[1]117普罗提诺对情感考察的主要目的是致力于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无论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提出的“灵魂使用肉体”,还是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提出的“灵魂就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都在普罗提诺的重新阐释之中,他要确立灵魂的纯粹性、高贵性,灵魂与肉体情感没有任何关系,灵魂不沾染任何肉体的情感。因为情感和肉体相连,是可朽的存在,灵魂是不朽的。在此基础上,他阐释了人的本质,提出了“灵魂能量说”与“理性的人”。
二、灵魂能量说与理性的人
普罗提诺终身都致力于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研究,在分离的基础上,普罗提诺探讨了“人的本质”的问题。古代哲学家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作为理论背景,他们对万物生长、繁殖、死亡以及宇宙运行等现象充满了好奇,并将这些现象的原因归于灵魂。他们也没有哲学上“我”的概念,而是与天地为一。但古希腊神话确定了创造宇宙的主体:神。人以神为中心,人的行动体现为神的意志。普罗提诺并没有超越古代哲学的种种观念,因此,他所讲的“理性的人”是“神意”下的理性的人,并不是“自我”的理性的人。普罗提诺临终的最后一句话即为:“务必把我们中的神带到宇宙大全的神中!”[1]7
通过对情感问题的考察,普罗提诺将灵魂区分为灵魂的低级部分和灵魂的高级部分,并将快乐、悲伤、恐惧、痛苦归咎于灵魂的低级部分和肉体的结合所形成的生命体,是人的动物本性。但是,普罗提诺并没有将灵魂锁定在肉体之中,他认为,肉体的每一种活动,都对应着灵魂的活动,手有手的灵魂,脚有脚的灵魂,他也探讨了肉体的欲望和灵魂欲望部分的关系,即:灵魂的欲望先行,还是肉体的欲望先行。其实,这部分灵魂就是神经,只不过普罗提诺并没有“神经”概念,他将一切问题都归于灵魂,灵魂低级部分是呼吸、心脏跳动、消化、疼痛的原因,并认为快乐、悲伤、恐惧、痛苦等情感都源于灵魂的低级部分。他还提出了灵魂能量说:
“灵魂的拥有者通过灵魂的能量而行动,能量本身是不动的,灵魂把它的能量给予它的拥有者。这样,当生命存在受影响,生命之因将它赋予了联合体,本身没有受影响,情感和活动属于灵魂的拥有者。这样,生命不属于灵魂,而属于联合体。当然,联合体的生命不是灵魂的生命,不是感知的能力去感知,而是这种能力的拥有者去感知。”[1]107
他认为,灵魂将其能量赋予了灵魂的拥有者,使得灵魂的拥有者拥有生命,生命将能量给予联合体,使得联合体能够感知,形成情感和活动,但是生命存在的原因却不是灵魂,而是灵魂的能量,灵魂的能量赋予联合体欲望活动以及感知活动,因此,灵魂的能量是先行的。他还区分了灵魂感知和生命感知,灵魂的感知并不是生命感知,灵魂的感知接受的是生命存在的原理——理智的实体。生命感知是联合体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外在世界。生命感知后于灵魂感知,因为生命在接受灵魂的能量之时,已经接受了理智界的存在,具有理智的实体。也就是说,人在具有人的形体的那一刻,就是理智的人,这来自创造宇宙的神意,不是达尔文进化论视角下的人。
普罗提诺认为:“灵魂的低级部分是混合的,灵魂的思想层面,才是真正的人。那些低级部分‘像狮子一样’,像‘多头兽’。人与理性的灵魂合一,当我们理性思考时,理性过程是灵魂的活动。”[1]109,111这里,普罗提诺定义了“理性的人”,“理性的人”是灵魂能量赋予生命的过程中,理智界的实体投射,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人的存在的本体。人有各种各样的低级存在,但真正的人是理性的存在。换句话说,无论一个人多么非理性都是理性的人,无论一只猫多么理性都是非理性的猫,物种的问题已经定义了一切。普罗提诺的“理性的人”是类本质概念,这个概念抛弃了种族、性别、地域的差别,具有世界主义的理论高度,与启蒙以来的“理性的人”完全不同。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发现普罗提诺定义的“理性的人”是人的本质,“理性的人”与“理性的灵魂”是同一的。回到情感的问题,情感是什么?从“理性的人”的观念来看,普罗提诺没有将情感当作人的本质,而将情感当成肉体的感觉产生的存在,是可朽的。因此,情感没有本质,一切建基于肉体产生的情感的存在都应该被抛弃。普罗提诺探讨了恶的问题,他说:“我们高级灵魂的本性远离邪恶和人的痛苦。邪恶和痛苦与生命存在和联合体相关。”[1]113普罗提诺也考察了意见,他认为,意见是一种欺骗,能够引起邪恶的行动,作恶是我们被我们之中的坏的因素所掌控,坏的因素很多,包括:欲望、激情和恶的影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理性判断失去作用,我们整个的陷入到了联合体的感知和欲望之中。在此,我们可以探讨《巴门尼德著作残篇》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在进行哲学的区分之前,人是理性的存在和情感的存在的混合体,只有追求理性的存在才是通往真理之路的钥匙,才能抵达神圣的存在。追求情感的存在是意见之路,意见之路是联合体的情感,是可朽的,不可能通向神圣的存在。因此,“一条路,存在,非存在是不可能的,这是说服之路(因为它为真理所伴随);一条路,不存在,非存在是必然的,我要告诉你这是全然不可思议的绝路;因为你既不可能认识非存在(因为这是不可行的)你也不可能言说。”[3]存在与思维是同一的,存在与时间没有任何关系。“存在学”的整个理路,都在灵魂论的视域之中得到清晰的表述。现实世界中的凡人,恰恰都纠缠于情感的意见之路,在存在和不存在的问题上陷入混乱和迷惑。
从“理性的人”的观念出发,普罗提诺考察了理智问题。他认为,我们之中的判断能力能够治理联合体所产生的情感,理性的判断源于灵魂的理性存在,灵魂的理性存在源于高级世界——理智界。回到灵魂使用的问题上,灵魂的使用问题,是灵魂的理性判断能力治理灵魂的联合体产生的情感。因此,只有发现灵魂的理性判断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普罗提诺说:“儿童,联合体的能量比较活跃,只有很少的理性原理。”[1]117人的一生,就是从联合体的情感中解脱的过程,而这种解脱的最后不是死亡和虚无,解脱的最后是成为真正的人。普罗提诺开拓出了理智界。他认为:人是理智界的存在,理智界的人永远是正确的,不会陷入到联合体的情感的左右之中。理智界的人也是善的,因为他们沐浴在善的光辉之中。此世的人,因灵魂的智性活动向理智界而在,向善而在。
从“理性的人”的观念出发,普罗提诺也重新考察了“我们”这个概念。在普罗提诺的哲学中,“我们”这个概念不是指“我、你和他”所组成的团体。“我们”是指“智性灵魂和联合体”,单个人就是一个复合体。正如柏拉图在《费多罗篇》中所讲的“灵魂的马车”,“理性的部分和激情的部分”,“我们”之中包含着一个动物性的部分和神性的部分。普罗提诺说:“德性属于理智,在分离的灵魂之中,分离的部分仍然在下界(灵魂的低级部分在训练的过程中被高级世界点亮),而另一些德性,不是来源于思想,而是来源于习惯和训练,这些是联合体的德性,恶习、嫉妒和同情也都在其中。”[1]115普罗提诺认为,理智德性高于道德德性,因为道德德性必须源于身体的训练,也可能形成恶。因此,“我们”必须进入造物的智慧——理智界之中,获得真正的德性。
“灵魂能量说”和“理性的人”规定了人的本质,从而也规定了人的德性问题,窥探了造物的伟大智慧,此世的人在肉体波涛汹涌的大海里遨游,此世的人也必然走出肉体的藩篱。在普罗提诺看来,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不是一种罪,因为灵魂点亮了这个世界,使世界充满了光辉,与基督教的原罪论不同。人的罪是由联合体的生命欲望造成的,更是由无知造成的,人需要启蒙和被教育,从而发现真正的人,摆脱肉体情感的奴役。
三、罪与净化
普罗提诺的“理性的人”是人的本质,但未经哲学训练的人是混合性存在,在情感和欲望的驱使下,容易做出非理性的事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古希腊悲剧往往将这些行为归于神,是哪位神灵驱使人蒙蔽了自己的心智。当人从非理性的疯狂状态或无知的状态清醒过来时,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恐惧,需要一种仪式攘除罪恶。普罗提诺的“理性的人”的观念,就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专注于理智的思考,用理智的沉思规范身体的行动,防患于未然。普罗提诺从根本上考察了灵魂是否有罪的问题,他认为:
“灵魂无罪论假设灵魂是单一的事物,并将灵魂与本质灵魂等同起来;灵魂有罪论将交织物附加给灵魂,灵魂本身就变成了复合物,成为了各种元素的产物,作为一种整体受到影响,复合物有罪,柏拉图要惩罚的灵魂是复合物,不是那个单一的灵魂。”[1]117,119
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灵魂轮回,灵魂受罚的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解释,既确定了柏拉图的灵魂有罪论,又保全了自己的灵魂无罪论。灵魂有罪是灵魂的复合物有罪,不是灵魂本身有罪。当灵魂作为一种复合物时,灵魂分享了来自肉体的情感和欲望,灵魂就进入了自己的影像之中;当灵魂专注于理智沉思时,灵魂就忘记了自己的复合物的影像,甚至在理智沉思的过程中,灵魂进入无时间、无空间的状态,达到一种“无物无我”的境界。柏拉图所说的灵魂受惩罚是陷入肉体中的灵魂。灵魂本身是不朽的,灵魂与肉体结合的部分要经历各种劫难,最终抵达神圣存在,与灵魂本身合一。普罗提诺相信人最终都能够抵达神圣世界,因为人是理性的灵魂存在,人是理智界的存在,永享太一的光辉。
普罗提诺对灵魂有罪论和无罪论的区分仍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或分离的意义上,灵魂有罪是灵魂的复合物的罪,灵魂本身是无罪的,灵魂是指导人的行为的本体,可见,灵魂具有净化自身的作用。在《九章集》五卷一章《论原初三本体》中,普罗提诺认为:灵魂是本体界的存在,灵魂的恶始于灵魂的胆大妄为,灵魂进入生成,成为异,想要有属于自己的事物。在属于自己的事物中,灵魂忘记了本体界的神,流连于质料的事物中。由此可知,灵魂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进入本体界之中;另一方面进入现象界之中。普罗提诺说:“应该让灵魂知晓,它所引以为荣的事物多么低下,应该通过教导和回忆,让灵魂知晓它出身和价值。”[5]灵魂的净化是通过教导和回忆让灵魂知晓其高贵性。对于肉体中的灵魂来说,这种净化作用的结果是:德性。在《九章集》一卷二章《论德性》中,普罗提诺重新定义了柏拉图的四种德性:
“当灵魂完全与肉体混合的时候,灵魂分享肉体的经验,与身体具有相同的经验,具有肉体的意见,灵魂就是恶的;当灵魂不再与肉体具有相同的意见,而是独自行动的时候,它就是善的并拥有德性,这就是智慧;不分享肉体的经验,这就是自制;不害怕与肉体分离,这就是勇气;被理性和理智统治,没有相反的观点,这就是公正。”[1]135
普罗提诺的四种德性的定义均与肉体相关,作用点在单个人,不是人与人结成的城邦,形成了“德性的人”。普罗提诺认为:灵魂面向理智所产生的作用就是净化,净化的结果产生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面向神,道德德性治理肉体的情感,这两者统一于善。在普罗提诺的哲学中,两种德性形成两种善:至善和诸善。诸善面向至善,形成普罗提诺的至善论哲学,净化是通往至善的途径。
通过以上考察,罪并非灵魂本身,而是复合物的罪。灵魂面向复合物,与复合物分享相同的经验和观点,就形成了灵魂的恶;灵魂面向理智,灵魂进入智性的存在中,灵魂的恶就得到了净化,并且灵魂沐浴在永恒的善之中。因此,普罗提诺的罪论不是基督教的原罪论。灵魂的下降使得世界充满光辉,使得万物生机勃勃。万物的生机勃勃,同时也陷入了现象性存在,在回归和生发,本体和现象的二元性之中。
普罗提诺的哲学是纯粹哲学,他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和人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人回归自己的本质,发现德性,发现理智,走向神圣存在。当神的问题被取消,理智和德性问题仍是人高贵性的重要基石。
四、问题的延伸
普罗提诺通过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探讨,对人的情感和理性的来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理性的人”和“德性的人”的观念,具有宽广的理论视域和人本主义的价值,能够反思现代狭隘的“理性的人”的观念。
普罗提诺将肉体的人(embodied man)作为一种实体。在肉体的人中,灵魂处于主导的地位,然而,灵魂不仅仅在肉体的人的范畴之内,还在宇宙的范畴之内。普罗提诺还探讨了宇宙灵魂,灵魂本身具有超越性和多样性。在肉体的人的范畴内,普罗提诺认为,灵魂生成了人的思维系统和感知系统,人的理性来源于生成者——灵魂,“理性的人”是向着灵魂和灵魂的超越性存在而生成的人。在现代科学看来,普罗提诺的哲学具有神秘主义倾向,因为超越肉体的人是不可知的。然而,在笔者看来,普罗提诺的论述扩展了人的理性和思维的内在视域。在《小逻辑》第37节中,黑格尔认为:“譬如就发生关于灵魂的本质或根本性质的问题,旧形而上学便通过抽象思维的作用,得到灵魂是单纯的答案。这里所指的灵魂的单纯性,意思是指抽象的不包含区别的单纯性而言。区别性被看成是复合性,是肉体以及物质一般的根本规定。”[6]110-111黑格尔本身精确地概括了肉体的人范畴中——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为了引出经验主义,他还认为:“这种抽象的单纯性乃是一个异常贫乏的规定,决不能据以把握灵魂或精神的丰富内容。当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表明其自身不能令人满足时,人们便感到有逃避到经验的心理学去求援救的必要。”[5]111旧形而上学虽然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灵魂单纯性的答案,但旧形而上学本身是通过对肉体以及经验的扬弃而抵达灵魂的单纯性的。换句话说,在普罗提诺的旧形而上学中,灵魂的单纯性并不排斥经验,只不过将经验放在意见和恶之中,这种意见和恶通过灵魂面向理智、上帝得到克服,经验主义将灵魂面向身体、心理和现象。恰恰通过灵魂的单纯性和复合性使得理智主义和经验主义得到了辩证性的调和。
旧形而上学自身具有生命力,原因是对身体、心理和现象的不满,以及它们作为非永恒性存在。旧形而上学强调人的被创造,以及被创造即进入坟墓,人的一生是回归永恒的过程,人在世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回归,这种思维方式规定了真理和善恶问题。进入经验主义视野之中,强调的是从出生到死亡,将感知经验、材料、现象统统放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论之下,在分析具体材料方面比旧形而上学略胜一筹,并改变了旧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黑格尔认为:“经验主义中有一重大原则,即凡是真的,必定在现实世界中为感官所感知。”[6]111在这个意义上,真理问题必然是以历史作为基础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端。因此,经验主义视域下的“理性的人”不是物种和范畴的意义上的概念,在感知、判断和推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合理的行动。我们看到:在经历了经验主义之后,旧形而上学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强调灵魂的纯粹性和灵魂的复合性双重的视域下,既反思了灵魂的抽象性问题,又拓展了灵魂的复合性意义,传统的“逻辑-理性-至善”与“欲望-非理性-恶”的二元性问题,得到了调和。
在现代视角下,我们发现理性主义难以解决人与人结合形成的社会问题,而身体性的情感恰恰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互帮互助、建立友谊形成理性主义的润滑剂。任何漠视情感追寻理性主义的观念是恐怖的和极端的,尤其借助于现代的高科技手段,灾难的产生是瞬间的、毁灭性的。因此,在现代社会的体制下,善不只是通过一种计算的理性能力能够达到的,虽然善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对数据的处理,达到资源最优分配,形成对市场的有效掌控。但是在这种掌控的背景下,人成为流动的数据控制之下的物,对单个人的关注和关心必然在家庭以及神圣性个体的视域之中。在现代视角下,理性主义陷入人的外在性规定之中,因此,要格外强调家庭和情感。
在普罗提诺哲学中,他不满于人的情感,认为人的情感更多的是欲望、恐惧、悲伤、痛苦等等,扰乱人的本性,是人作恶的开端。因此,他认为只有善和爱才是真正的灵魂的情感,他通过净化将肉体产生的负面情感彻底的根除,从而确立“人是什么”。让人居住在“是什么”之中,过一种本质性的生活。我们的行动一种是源于感觉,一种是源于理智。他认为感觉引起的行动是混乱的,是建立在意见的基础上;理智引起的行动是有秩序的,导向正确的行为。无论是感觉的还是理智的,人的行动是通过身体完成的,当行动的目标实现,形成的是快乐;当行动的目标不能实现,形成的是悲伤和痛苦。普罗提诺认为,快乐、痛苦和悲伤,都是肉体的情感,如果专注于理智的沉思,无论成功与否,都不会陷入身体的非理性的情感之中。因此,人要生活在真正的人——理智之中。
五、小结
普罗提诺对情感问题的考察,重新阐释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将灵魂区分为灵魂的高级部分和灵魂的低级部分。灵魂的高级部分与肉体分离,是人成为人的本质;灵魂的低级部分与肉体结合形成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灵魂的高级部分通过善与爱导致沉思活动,形成正确的行为;灵魂的低级部分处于欲望、激情等非理性的情感之中,灵魂的高级部分具有净化灵魂的低级部分的作用,从而形成德性的人。真正的人是灵魂的高级部分所形成的理智的存在,以及灵魂低级部分经过净化所形成的德性的人。普罗提诺对人的解读,延续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观念,在善恶问题上,启发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思考。其思想对现代的身心论思考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Plotinus.EnneadⅠ[M].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M].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G S基尔克,J E 拉文,M斯科菲尔德.前苏格拉底哲学家[M].聂敏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76.
[4]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Plotinus.Ennead Ⅴ[M].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13.
[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The Holy Life: On Plotinus’ Rational Philosophy
Chen Zhongyu
Abstract:EnneadⅠ.1 had been written by Plotinus not long before he was dead.It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emotion which base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ul and body.Plotinus divides the soul into lower part and higher part.He thinks that emotion come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lower soul with body.Human is rational soul.We should draw the irrational emotion away from body.We should act in the direction of intellectual soul.In the vision of intellectual soul, Plotinus uses 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o cure the irrational emotion.
Key words:Plotinus; rational philosophy; soul; body; ration; emotion; purification
作者简介:陈中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502.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6.03.003
(收稿日期:2016-03-10;责任编辑:朱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