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羊价格下跌影响牧民增收——甘肃省天祝县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2016-03-25杨振海,张金鹏,时彦民

草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天祝牧区肉羊



专论

活羊价格下跌影响牧民增收
——甘肃省天祝县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杨振海1,张金鹏1,时彦民2

(1.农业部畜牧业司,北京 100125; 2.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北京 100125)

肉羊产业一直是牧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牧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自2014年以来,活羊价格持续下跌,对牧民收入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情况有多严重、难题怎样破解?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到牧区联系点甘肃省天祝县进行专题调研,共走访了5户牧民,又邀请了12户牧民代表进行座谈,听取了省、县、乡、村等情况介绍。总体感觉,“十二五”以来,天祝县肉羊产业快速发展,产能不断提高,但2015年受活羊价格下跌幅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影响,养羊户普遍出现亏损,“增产减收”对牧民的养殖信心打击很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破解这一困局。

1总体情况:生产发展,效益下降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建国后由周恩来总理命名的第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甘肃省八大纯牧业县之一。全县总人口23万,其中牧业人口17.45万,占比达76%。养羊业作为当地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既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牧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1.1肉羊产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以来,天祝县把肉羊养殖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加大支持力度,全县肉羊饲养量约占牲畜总饲养量的80%以上,可谓“一羊独大”。天祝县立足本县肉羊产业的发展实际和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后国家“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实现了草原保护与肉羊生产发展的互利共赢。截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暖棚5.23万座,规模养殖场1 116个,培育规模养殖户1.47万户,规模化养殖比例超过70%,肉羊出栏量达55.74万只,较2010年增长了28.88%,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2活羊价格大幅下降

与生产发展的“火爆”相比,活羊收购价格的大幅跳水让牧民始料不及。自2014年起,全国活羊价格结束连续13年上涨的态势,出现拐点。作为肉羊生产消费大省的甘肃,活羊收购价格也步入了下跌通道,从2014年的每只500元左右,跌至目前每只330元左右,跌幅近34%。调研中,面对活羊价格大幅下降和卖羊难的现状,广大牧民普遍感觉茫然无助。南泥沟村的藏族牧民瓦三智今年出栏了70只羊,占存栏量的一半,售价每只310元。他说,“今年羊价跌很多,卖一只羊基本没啥赚头,而且收羊的很少,不好卖。但不卖又不行,接着养草料贵、负担重,这羊真是没法养了”。座谈中,有这样想法的牧民不在少数,活羊价格的大幅下降对牧民生产积极性的打击很大。

1.3牧民增收难度加大

目前,天祝县牧民的稳定收入来源主要是养羊等经营性收入和草原补奖政策等政策性收入,两者占比大概7∶3。由于草原补奖资金每年按时足额发放到户,对牧民增收影响最大的就是养羊的收益,而当前羊价的下跌也直接导致了牧民增收难。按照2015年该县牧业人口数和肉羊出栏量粗略匡算,平均每名牧民出栏肉羊3.2头,由于当年每只出栏价格较2014年减少约170元,仅此一项,牧民人均收入减少了约544元,降幅相当于2014年全县人均收入的11%。特别对于前期投入高、饲养量大的规模户,受羊价跌和草价涨的双重挤压,减收更严重。在规模养殖户牛三智家,他给我们算了笔细账。2015年他计划出栏近200只羊,每只羊出栏价较去年少170多元。同时,2015年饲草价格又较2014年上涨0.3元·kg-1,按照冬春季补饲每只羊平均每天消耗草料1.8 kg估算,单位饲喂成本较2014年增加了318元。这“一减一增”每只羊就少赚了488元,共将近10万元,多年的积蓄2015年一年就赔光了。座谈中,牧民们也纷纷表示,2015年养殖业收入较2014年下降了,降幅在30%左右。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天祝县2015年牧民经营性收入的变化情况。

从2000年开始,羊价连年上涨,收益也一年比一年好,养羊致富已成为牧区各地富民强县的共识。特别是进入“十二五”后,羊价涨幅加大,更是强化了牧区和牧民的预期,各级政府及牧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发展生产、扩大规模,着力推广多羔繁育技术,发展人工种草,普及良种良法,强化抗灾保育,产能大幅上升。现在生产发展起来了,养殖收入反而下降了。当前牧民遭遇的困境,已影响到牧区的经济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成果的巩固,需引起高度重视。

2原因分析:成本上升,调控乏力

结合实地调研和甘肃省面上的情况,综合来看,当前,活羊价格下跌具有结构性和阶段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四方面。

2.1生产成本上升

目前,养羊的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草、畜、棚”三方面。首先是草。饲草资源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核心在于草畜配套。对于牧区来说,天然草原产草量有限,人工饲草地面积普遍不足,如果不立足于当地饲草供给能力,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势必造成本地饲草短缺,草料价格飙涨,饲养成本增加。其次是畜。目前很多主打特色畜种不同程度地存在种群退化现象,如天祝的藏绵羊,由于种公羊交换不及时,导致近亲繁殖,个体变小,生产性能下降,效益低下。再次是棚。目前肉羊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以来,暖棚越来越成为肉羊养殖的先期投入。近年来,随着建材、人工等价格的不断攀升,暖棚建设成本也节节升高。对于大多数普通牧民来说,修建暖棚是笔大开销,不但挤占了牧民的流动资金推高了成本,而且棚圈修好后,还要贷款买羊,贷款利息高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2.2销售渠道不畅

这是羊价下跌的直接原因。目前,牧区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信息不畅、流通渠道少,大多肉羊销售缺乏“从草原到餐桌”的直销渠道,只能依托羊贩子收购。羊贩子则利用所具备的资金、信息和渠道等优势,获得实际垄断地位,掌握定价权,不断压低收购价格,挤压生产者。广大养殖户由于力量分散,对羊贩子“大户吃小户、恶意压价”等行为无能为力,造成“养羊户忙一年,不如羊贩子运一车”的现象普遍存在。调研中,我们恰好遇到南泥沟村的羊贩吴学员向湖北宜昌贩羊。他通过“集中收购、短期育肥、跨省运输”,每只羊纯利润200元,按每车160只算,贩运一趟获利达3.2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2.3屠宰加工不足

屠宰加工等消费环节是整个肉羊产业链条中增值最大的一环。目前,广大牧区生产者受限于认知水平、生产习惯、加工水平等,普遍对于全产业链介入不深,难以享受到流通、加工、消费环节带来的巨大增值收益。一方面,多数牧区本地屠宰能力不足,仅有的屠宰企业也由于生产习惯等原因吃不饱,开工率不足20%,大量活畜向农区贩运,既承担了高昂的运费,也增加了防疫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畜产品加工业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加之对产品自身定位及市场消费受众研究把握不准,如精深分割、熟食制品、连锁餐饮产品等深加工能力缺位,特色品牌不亮,市场认可度不高,在竞争中无法实现精准销售和优质优价。

2.4收储调控缺失

按照2007年商务部、财政部出台的《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规定,活羊和冻羊肉均在中央储备活畜和冻肉的名单内。但在实际操作中,活羊收储调控缺失,相关收储调控主要集中在冻羊肉储备,而受益主体主要是屠宰加工业者。对于本已处于弱势地位的生产者来说,面对活羊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无法享受到收储调控带来的保障,生产积极性更加受挫。对于政府来说,活羊收储调控的缺失,也不利于发挥政府在价格形成环节的宏观调控能力,长此以往将动摇肉羊产能基础。

3破解困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观念转变影响,肉羊等草食畜产品消费已由传统的“区域消费”“季节消费”逐步转变为“全民消费”“四季消费”,预计这样的大趋势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会延续。稳定肉羊产业,对于保障有效供给和推进市场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当务之急是破解价格下跌的困局。这需要统筹兼顾好当前和长远利益,综合施策,既要短期“立竿见影”为牧民解忧,又要长期“打造全产业链”,为羊产业绿色发展铺路。

3.1当前解困,要“三管齐下”

一是开展牧区活羊临时收储。积极协调商务部、财政部,争取在现有国家储备羊肉项目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活羊价格下跌的情况,在我国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宁夏等传统牧区省份,参照生猪活体储备,组织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展活羊临时收储,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稳定活羊收购价格。

二是举办各种形式促销活动。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生产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应季促销活动。一方面,依托到牧区工作的挂职干部、服务团、记者团等信息灵、路子多的优势,努力构建“草原到餐桌”的直销渠道;另一方面,依托电商平台、微商、微博等,及时发布产品应季促销信息,开展精准营销,扩大羊肉外销市场 。

三是调整出栏节奏。各地政府应加强活羊市场监测和产销形势研判,及时发布价格信息,通过加大宣传,引导生产者特别是规模化养殖者,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利用当前“两节”临近、价格有所回升的契机,踏准市场节奏,合理安排出栏规模,避免集中出栏,造成局部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

3.2长远发展,要“四招同施”

第一,草畜配套、节本增效。要立足自身,深挖当地饲草料生产潜力,通过增加资金及项目带动,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鼓励牧民适度扩大饲草料地规模,引进饲草料加工处理设备,提升饲草料储备能力和利用效率。要加大良种基础母羊补贴力度,集中向中小养殖场户投放,通过鼓励淘汰低产、劣质能繁母羊,稳定高品质基础母羊的存栏量。要进一步推广良种良法,加强良种的保护和扩繁,根据生产实际加快培育“适应性强、生产效益好、肉毛兼用”的新畜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饲料转化率。

第二,创建品牌、优质优价。要像抓生产一样抓品牌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源特别是龙头企业参与品牌建设,打好“天然、绿色、优质”的特色肉羊产业牌,引导支持规模企业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鼓励草原肉羊生产流通可追溯体系建立,构建养殖、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引导优质优价,将草原羊肉的品质优势逐步转化为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真正把草原特色畜牧业做大规模、做强产品、做亮品牌。

第三,创新机制、利益共享。要积极鼓励引导牧民通过联户制、股份制、代牧制等经营方式,抱团取暖,提高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益,增加话语权,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强化专业合作组织“为牧民服务、教牧民学技、带牧民入市、助牧民增收”的定位,积极构建以联户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为特征的双层经营体制。要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构建稳定购销关系,带动牧民走上合作经营、利益共享的转型发展之路。

第四,强化服务、适时收储。及时总结临时收储政策成效,稳步完善活羊及鲜羊肉国家收储机制。在收储品种上,充分考虑生产者诉求和消费者偏好,开展活羊收储,提高鲜羊肉的收储比例。在收储主体上,发挥好政府储备调节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补贴冷藏保管费、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入市收储。在收储区域及时间上,聚焦主产区和少数民族区,重点关注出栏季、转场季和重要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在触发机制上,以肉羊出栏价格和生产成本比价作为核心指标,合理设置波动区间范围,当价格过度下跌或上涨时,分阶段收储或投放。在收储规模上,可参考国际经验,大体按照国内羊肉产量的2%~5%(8万~20万t)确定政府储备和支持企业储备规模的上限。

*收稿日期:2015-12-24接受日期:2016-01-15

猜你喜欢

天祝牧区肉羊
肉羊的饲养管理
肉羊采食量下降的原因及提高措施
肉羊人工授精技术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天祝县为例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精准扶贫与其实效性探析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扶贫实践为例
对天祝藏区推进双联行动纵深发展的思考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