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退化与防治措施研究展望

2016-03-25朝鲁孟其其格闫晓红王志军乌尼图张国栋

草原与草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锡林郭勒盟草场牧草

朝鲁孟其其格,闫晓红,金 花,王志军,乌尼图,张国栋

(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2.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



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退化与防治措施研究展望

朝鲁孟其其格1,闫晓红2,金 花1,王志军1,乌尼图1,张国栋2

(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2.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

本文介绍了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的概况、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生态退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生态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研究热点。

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草原退化;防治措施

锡林郭勒盟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属于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且具有代表性草原。近几年,锡林郭勒盟加强基本草牧场建设,不断扩大围栏封育面积和集中连片的天然草场面积,增强饲草自给能力,扩大草产品交易市场,逐渐形成了天然有机牧草供应基地。然而,目前对天然打草场的长期只取不予的利用方式必然造成土壤养分的贫瘠,使得天然打草场生产力下降,不论从生态角度还是经营角度而言,都造成了天然打草场的严重退化,已威胁到天然草原的生态安全和牧草生产安全。因此,开展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退化问题的研究,掌握其退化趋势和恢复管理措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针对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生态退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锡林郭勒盟打草场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为天然打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以及相关决策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天然打草场概况

天然打草场,作为天然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供应家畜冷季(冬春季节)饲草需求、维持冷季草畜平衡的重要任务。打草场按利用方式可分固定打草场、轮刈打草场和机动打草场;根据天然打草场优势种,还可分为羊草、针茅、杂类草打草场等〔3〕。优良的天然打草场的特点为植被以禾本科、豆科牧草上繁草为主,繁草产量不超总产量的10%;土壤肥沃,牧草生长良好,产量高;打草场地势平坦,便于机械化收割。锡林郭勒盟天然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北纬41°31′~46°45′;东经110°25′~119°58′,该片草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是闻名世界的物种丰富多样、储量巨大的天然草地。因此也是最具发展饲草饲料产业和草地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其中,可食牧草671种,总储量为722.6万吨〔1〕。随着天然牧草生产及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锡林郭勒盟已成为全区最大的天然有机牧草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保护好锡林郭勒盟宝贵的天然草地资源,确保天然打草场永续利用,对发挥区域优势,创建地区绿色、名优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 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天然打草场现状

随着人口转移、草牧场合理流转,实施生态补奖机制以来,锡林郭勒盟加强基本草牧场建设,不断扩大围栏封育面积和集中连片打草场面积,增强了全盟饲草生产能力。然而,过去几十年来,由于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对天然打草场关注不足,造成长期连续打草的局面,导致天然打草场普遍存在严重的退化的现状。目前,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面积为395.42万hm2,占全盟草原总面积的20.67%,植被类型以典型草原类、温性草甸类、低地草甸和温性荒漠草原类为主,每个草地类型所占该区域打草场草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7.89%、24.12%、12.59%和5.30%,每年的打贮草总量在20亿公斤左右〔2〕。

2.2 天然打草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利用中存在保护意识淡薄、培育力度不够、再加上超载过牧、鼠害和干旱少雨等诸多问题,本文对主要存在问题归纳如下:

2.2.1 优质牧草减少、植物群落草层高度、盖度下降,造成群落的逆行演替

草地的利用方式对群落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3〕。根据2015年内蒙古蒙草抗旱公司生态研究院、内蒙古草原勘察规划院合作研究的针对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现状调查项目结果显示,锡林浩特市天然打草场典型样地草群平均自然高度低于该地区2010年的调查数据;针茅+羊草+隐子草+冷蒿草地型的优势度指数高于2010年全区草原普查数据,表明打草场的植物多样性也在减少,针茅越来越多。

2.2.2 天然打草场普遍存在经营不善,合理利用制度不全问题

天然打草场不合理利用的现象普遍,特别是大面积的固定打草场,连续打草,常常采用大片“剃光头”的打草利用方式,导致天然打草场物种数量减少、恢复难度也随之增加的局面。主要原因为草场经营不善,以打草、卖草为单纯经济收入手段,草场保护意识淡薄、缺乏草地培育技术;还有部分进城的牧民将草场租给外来人员,他们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草场进行掠夺式的打草,加剧了打草场退化。常年在牧草结实之前割草普遍,导致打草场种子库改变、土壤养分降低、物理结构改变。

2.2.3 基层草牧场基础数据不健全,不利于打草场合理利用管理与科学调控

监管部门以及技术服务部门,针对天然打草场的分布现状、退化现状了解不够,不利于宏观调控和管理。经过对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调查发现,基层的草牧场管理手段较滞后、数据资料分散、标准不统一,纸质图纸和表格的查询、保存、更新难度较大,这不仅影响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还会造成草场界限不明、发生争执等社会问题。

3 天然打草场生态退化的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取决于其系统本身的自然属性和人为的外部干扰体系。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状态是外界干扰(包括自然和人为干扰)导致系统内非生物环境的微变化和生物及其多样性的不良变化或丧失的外部表现。

3.1 天然打草场的自然因素

气候因素是草地退化的首要因素〔4〕。我国北方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亦即环境敏感区。气候的微小波动,都会引起环境的较大变化,并严重影响草地生产的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北方气候变化趋势为干旱加重,旱涝灾害频繁,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三十年代,气候继续转冷,之后气候逐步转暖〔5〕。水热条件的不均造成北方草原旱情不断,草原鼠虫害时有发生。

3.2 天然打草场的人为干扰因素

3.2.1 刈割强度、频率、时间不合理

牧草刈割是天然打草场利用的主要方式。刈割强度过重、刈割频率过多,刈割时间不合理会导致草场植物群落发生退化演替、植被高度和盖度降低、物种多样性下降、产量下降、优良牧草减少、杂类草增加。尤其是常年在牧草种子结实之前刈割,导致种子繁殖机会减少、土壤微生物活力下降。过度打草造成枯落物缺失而影响草场积雪、蓄水的能力,加重旱化等,这势必会造成天然打草场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衰弱,最终导致天然打草场生态系统的退化。

3.2.2 机械设备的不合理使用

目前,打草作业完全是运用打草机、搂草机和捆草机等对机械化操作完成的。合理的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对打草场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但不规范的操作或过度的利用会导致草原生产能力的下降。如草地牧草留茬过低,搂草次数过多等,导致草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进而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导致降水减少,促使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3.2.3 打草场利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

天然打草场不合理的打草制度、打草场租赁不规范、管理不严格、执法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造成了无序打草、掠夺式的打草。

3.2.4 天然打草场培育与利用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天然打草场的培育与利用技术主要是以牧草补播、围栏封育、施肥等三种模式。牧草补播不仅能提高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和产量,还能增加优质牧草的比例,是实现退化天然打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有效途径〔6〕。但此项技术其对机具技术、苗期墒情、播种及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气候条件要求较高,设备投资较等限制因素。围栏封育是通过在一定面积的天然打草场上设置围栏,使该草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休憩状态;围栏的目的就是阻止家畜的采食和践踏和其它外力的干扰,并以自然的方式促进草地植物群落的更新和复壮〔7〕。但有造价高而易刺伤家畜等缺点,并且该技术与补播和施肥相比较,其恢复期较长。施肥是实现退化天然打草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有效途径,通过在退化的割草地施用一定剂量的氮肥、磷肥或钾肥,用以补偿割草所造成的营养损失,进而提高草地植被的质量与产量,最终实现退化草地植被的更新和复壮。许多研究表明,施肥能够提高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的营养补偿能力,但由于物种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故而施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不利于天然打草场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天然打草场正面临着生态系统退化、冷季草畜矛盾、培育技术和合理利用技术的不完善和无效性等问题。

4 天然打草场生态退化的研究展望

4.1 遥感与GIS技术在天然打草场生态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新形势与新技术要求下,科学合理地管理草牧场,实现天然打草场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为草地可持续发展服务,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针对目前,基层草牧场基础数据不健全,管理手段滞后,管理工作中不便于数据的即时更新和科学调控的现状,在全球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支持下,以GIS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县级草牧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综合操作,对草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化地监测,实现及时快捷发布最新草原信息等,是目前草原建设与管理部门的研究热点。利用3S技术的统计与综合分析功能,Landsat TM影像对打草场的定性、定量研究达到了一定精度,可以满足打草场资源清查的需求,并为进一步分析天然打草场生态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1〕。

4.2 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在第一届国际恢复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学术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密切相关性,呼吁各国对于这种联系给予更多的关注〔9〕。草地退化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现象,不同地区发生草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而有所区别〔10〕。因此,锡林郭勒盟各旗县的抑制草地退化的工作重点也应有所差异,探讨不同类型草场的草地退化主要原因,研究制定因地制宜的天然打草场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打草场经营模式和合理利用制度(刈割强度、时间、频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才能更有效地遏制打草场的快速退化。

5 防治天然打草场生态退化的措施探讨

5.1 开发应用天然打草场信息管理系统

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生态保护研究过程中,应重点开发研究天然打草场退化状况基线调查方法规范,建立天然打草场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开展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分布及退化状况监测,利用地面调研及遥感数据相结合分析,及时准确掌握打草场宏观信息,为进一步分析天然打草场生态变化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5.2 制定因地制宜的天然打草场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各旗县天然打草场情况,制定轮刈方案,按一定顺序逐年变更刈割时期、次数与培育草场措施,不具备轮刈条件的草场考虑保留适当宽度的草带,确保牧草种子繁育。2015年,锡林郭勒盟采取了“两严格”、“四强化”制度,不仅统一确定了打草时间,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留茬高度不低于6厘米、植被盖度在30%以下或草群平均高度在15厘米以下、或干草产量在30公斤/亩以下的草场禁止打草等规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已经充分重视天然打草场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加强了监管力度,规范了打草制度。

5.3 提高监管能力、加强对草场经营者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工作力度

天然打草场的经营活动应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制定经营者必须持有“两证、两书、一卡”即“草场使用证”、“草场承包经营证”,“草场租赁合同书”、“草场租赁合同公证书”,“牧户草场登记卡”等。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更应注重对草场经营者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工作,提高大家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场意识,推广应用草场培育技术,才是有效提高打草场的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天然打草场牧草品质,确保天然打草场永续利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安全的最佳途径。

〔1〕唐欢,高娃,徐丽君等.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面积的遥感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5,23(31:160-165)

〔2〕梁燕,韩国栋,周禾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羊草草原打草场合理利用的研究〔J〕.内蒙古草业,2011,3(23:34-36)

〔3〕白永飞,李凌浩,王其兵等.锡林河流域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沿水热梯度变化的样带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6):667-673.

〔4〕苏维词.未来一百年内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2

〔5〕付国臣,杨韫,宋振宏.我国草地现状及其退化的主要原因〔J〕.中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4:1-9)

〔6〕王吉云,孙宗玖,安沙舟等.补播对天然割草场植被恢复效果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4:690-695)

〔7〕闫晓红,邢旗,王君芳等,锡林郭勒草原不同地区天然打草场营养价值评价分析〔J〕.草原与草业,2015,27(4:40-44)

〔8〕李博.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1-9)

〔9〕Urbanska K M, Webb N R, Edwards P J.Restoration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 niuersity Press,1997.

〔10〕吴璇,王立新,刘华民等.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退化分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5):47-51.

S812.5

A

2095—5952(2016)01—0006—04

2016-01-08

草原矿区生态治理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区遥感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野外调查项目。

朝鲁孟其其格(1964-),女,蒙古族,副研究员,内蒙古正蓝旗人,从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及草原监测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锡林郭勒盟草场牧草
祁连草场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草场有多远
锡林郭勒盟潜在蒸散量和干燥指数的变化特征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雪峰下的草场
适宜藏北“窝圈”栽培的牧草筛选研究
锡林郭勒盟马铃薯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锡林郭勒盟牧区储水窖工程建设探究